情窦初开,诗意绽放

2024-12-18 00:00:00史芳芳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2期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经》篇目共四篇,包括《关雎》《蒹葭》这两篇教读课文,以及《子衿》《式微》这两篇课外诵读课文。本文主要从《关雎》《蒹葭》这两篇出发,在探秘情思方面,帮助同学们读好、读懂、读会,再使其在之后的自主诵读中,运用这种探秘情思的方法,完成《子衿》《式微》及更多《诗经》篇目的课外诵读。

一、《诗经》之美略赏

《诗经》的情思审视要从多个视角出发,从而全方位感知蕴藏在古老典籍《诗经》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其思想、精神方面的丰富内涵,体味其细微的心理描写、情绪渲染,从而探秘其中蕴藏的独特诗意。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经》篇目,将人与物、人与景高度联结,蕴藏着独特的中华古典诗意美学,洞悉其中的特殊情感,是领悟文字之美、风雅精神、细腻情感的方法之一。

《诗经》细腻的表达手法、特殊的意境构造与静谧的环境塑造形式,不仅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现有生活的珍视、满足,更能显示出先民纯真、朴实且自然的生活之美。而且《诗经》多篇均有情感中和之美的呈现,是真、善、美高度协调的统一之美,人、事、物中正、平和的和谐之美。无论是在美景、趣事中人的行为表达,还是在寻常小事中人的友善、情感、相互关怀,都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中和、协调之美。

《诗经》独特的意境美、韵律美与自然简朴之美,奠定了其作为我国诗歌开篇经典不可动摇的地位。可以说,《诗经》开辟了古典诗歌意境美的先河,在景象物象之中融入人物的特殊情感,构成复杂的意象,再将意象与读者的思绪交融,创设出的唯美意境,是诗词独有的文学与精神方面的“屏障”,是需要同学们在深度思考后,探寻奥秘、分析情思、探索其情感内核后方能把握住的。

二、《诗经》音韵之美的诵读体验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章、叠韵,是其音韵美的特殊呈现。这使得《诗经》篇目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悦耳,节奏感、结构感较强。部分语感较好的同学,在初次聆听、诵读作品或自行诵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虽尚未了解其字词具体含义,却仍能从韵律中窥探情思一隅的情况,这是传承千百年的独特的汉字韵味的特征之一,也是同学情感充沛、情绪接受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同学们通过诵读感受《诗经》音韵之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诵中感受诗歌独特的平仄韵味,在朗诵中品味诗意。另一方面,则是要凸显《诗经》的音韵之美,尝试吟诵,以歌唱的形式感受《诗经》与音乐间的独特联系。从情感角度而言,演唱形式远比单纯的阅读朗读更能传递情感,或从中获得情感。所以,先流利地朗读再尝试演唱,也不失为一种感受情绪、品味情思的好方法。

如《蒹葭》便是典型的重章复唱的代表作,诗歌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开头,在后两段,将“苍苍”分别替换为“萋萋”“采采”,“为霜”则使用“未晞”“未已”来替换。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一段也被逐字替换。

诗歌共分为三段,但三段中有大量重复使用的汉字,在相似的表述下,仅以个别字词替换,改变词义,改变内容便构成了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巧妙的处理方式,是在重复之中不断加强对情绪、对内容的渲染以突出重点、深化主题的手段,也是体现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关键。同学们将随着作者的笔触,在三段的重章复唱之下,探索诗歌的内涵与情思,在持续渲染与重复之中,加深印象并深化情感共鸣。

三、《诗经》意境之美的“观物”想象

除诵读以外,对《诗经》的情思探秘也可从“观物”出发,在确有实景、有实感的景物描写之中,唤醒同学们的想象,使其自精神角度、情感角度出发,随文想象,感受《诗经》中独特的文学韵味与比兴之美,探索其中或直白、或隐喻、或复杂的情思动向。

无论是《关雎》还是《蒹葭》,都描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人的高洁、直白、自然的情感。《关雎》中有人们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向往,《蒹葭》中则是对美好女子的感叹及求而不得的忧伤。我们认为,《诗经》常用“比兴”手法,是在“物”的基础上开启的“情”之所感的动人画卷,那么在随文想象的过程中,要如何通过指引同学们“观物”开启想象,又要从哪些特殊的词句出发,探寻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认同与对情思的寻觅呢?

首先,看一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雌雄雎鸠应和、鸣叫之中,想象河岸两旁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于“物”中品味人应景而生的行为以及动人的情感,同学们应从真实的景物出发,发挥想象,在脑海中编纂出有视觉、有听觉的动人画卷。

透过雌雄雎鸠形影不离的前景画面诱发想象,在“参差荇菜”“寤寐求之”之间,感知努力追寻心中“窈窕淑女”的君子的故事。

这些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创设真实的情境,以提供真实的场景、实物,同学们对事物的认知将更加直观,体会也将更加深切,如此由“物”出发,呈现的“情”之内核也将更真实。

当同学们在脑海中已有了确切的想象后,无论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还是“参差荇菜”的“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抑或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都将化作真实、具象的画面,在同学们脑海中一一呈现。

通过“观物”,让同学们领略比兴之美,在字里行间的具体物品描述之下,于想象中探明情思,获得基于该情境下的感同身受,以及更真实、更曼妙的情感体验。

我们再来看《蒹葭》。

《蒹葭》一诗中以蒹葭和白露这两个主要物象为核心,呈现出了一种自然、和谐且舒适的朦胧之美。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时,要自这两个物象出发,发散想象,感受物象中的意象,探寻其中的朦胧之美,感悟作者蕴藏其中的特殊情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苍苍”“为霜”这两个极具画面感的形容,完成了对人、对物若隐若现的描绘,可唤起独特的想象。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萋萋”“未晞”二词,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可以使同学们从实物出发,构成伊人在对岸但无法靠近、无法接触的伤怀之情。由此便完成了在具体的事物描绘、观读之中,走入特殊意境、特殊场景的过程,同学们便可在其中抓住那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思。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采”“未已”则将属于“观物”中摸索到的情思落到了实处,将那一缕淡淡的哀伤与忧愁化为实物,获得了真切的、对“想象中的伊人终究是不可得的”感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共用了三个“宛”字,同学们也可以从“宛”字入手,摸索其背后的独特情感、意蕴,感受“君子”在求而不得之中始终坚毅不放弃的勇气。

从《关雎》《蒹葭》这两首传世名篇中,以“观物”的形式开启想象,可以从对特殊事物、特殊描写的赏析角度出发,聚焦事物的根本特征,关注物象的特殊意义,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独特情感。通过分析描述事物时使用的形容词、动词甚至数量词,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形象,再将多个具象化的事物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即可走入情境之中,获得完整的阅读欣赏体验。再配合个人对情感的领悟能力,摸索特殊的情思、情意,便完成了从“观物”走入“知情”的过程,达到了领略情感、品味情思的目的。同学们在“观物知情”的同时,就能细细品味《诗经》中“借比兴抒情”“以物传情”“借事赞人”的特殊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