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通过严密的逻辑语言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展现个人的魅力。今天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云谲波诡的春秋时代,窥探和感受那时政治家们的语言力量,相信同学们从中也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烛之武退秦师》文本初探
春秋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思想绽放的时代,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可以是纵横捭阖的纵横家,也可以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将军,更可以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轻易化解一场涉及国家危亡、挽救几十上百万百姓生命的外交使臣……而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英雄的行为不在于亲赴战场,而在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左丘明笔下的《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烛之武的事迹。故事发生在晋楚之间的城濮大战中,郑国曾一度协助楚国攻打晋国,而此前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可谓是新仇旧恨交织,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文公以“郑文公无礼”为借口联合秦国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当然,这场战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秦晋可谓是“一丘之貉”,他们的目的昭然若揭,不过是为自己称霸中原积蓄力量去吞并郑国。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烛之武如何用雄辩的口才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呢?靠的是胆识,更是语言的力量。
二、读懂《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很玄妙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讲究的是语言的巧妙运用。如果对方地位和权力比你高,你只能“委曲”而迎上,这不是低声下气,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本领,毕竟一味地硬扛只会是以卵击石。或者对于个人而言,得罪上司不至于损失太大;但对于国家而言,稍有不慎,则会导致国家和民族遭到厄运。在此,不妨学习一下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一)第一战——臣子与国君的言语交锋
在郑国面对两个强国围攻的时候,朝廷之上的大臣们都一筹莫展而难以找到退敌良策,那种“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使命感又始终让人焦急,好在佚之狐及时地推荐了烛之武,但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能成为解决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呢?实际上,此时他担任的只是一个养马的官。问题来了,一个养马的官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使命呢?而且他已经七十岁高龄了,所谓“七十古来稀”,在人均年龄不到五十岁的年代,烛之武可谓是高寿了,而本应该安享晚年的他却突然面临这样的事关国家危亡的紧急大事,哪能不“心力交瘁”呢?而且自己一直受不到重用,心里又哪能没有“情绪”。于是,面对郑伯,烛之武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时的烛之武是以退为进,一方面,自己一直被冷落,心中确实有牢骚;另一方面,他确实年老,难以承担这样重大的任务。这样,语言上既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不满,也道清现实的困难。
如果这件事不是关系国家安危,恐怕郑伯也答应了。但此时郑伯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郑伯顺势而下的语言策略。毕竟郑伯是一国之君,但还是要顾全大局,暂不能以强硬的态度迫使烛之武顺从(毕竟自己还是有求于人),这一招明显减缓了烛之武的不满,毕竟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都已经道歉了;后续,郑伯站在烛之武的立场来劝说——“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其言外之意就是说:“我虽然有不对,但现在的情况是秦晋两国已经兵临城下了。如果你不去,国家灭亡了,你也是处于不利地位。”郑伯又高明地站在烛之武的立场去思考,迫使烛之武只能为自己思考。那么,这一战,孰胜孰负呢?其实双方你来我往,谁也战胜不了谁。
(二)第二战——使臣与强秦的唇枪舌剑
相比于国家内部的矛盾,国家与国家的矛盾更加血雨腥风、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毕竟烛之武面对的是当时春秋诸国中最强大的秦国,而且此时此刻它正要灭掉自己的国家,一般人面对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肯定会觉得不寒而栗。但烛之武身上毕竟担负重任,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能通过语言来解除这次的危机。烛之武做了以下的策略:
第一回合——主动示弱,化被动为主动。当烛之武到达秦国大营之时,他所在的郑国其实已经沦为“鱼肉”(秦晋完成了对郑国的战略包围),而秦晋则是“刀俎”。这个时候的秦穆公肯定是盛气凌人的,毕竟灭掉郑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认为烛之武此行的目的不过是争取最大的利益罢了。于是,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秦穆公,可能他高高在上,一副爱理不理的姿态。面对这种情形,烛之武采取了主动示弱的方式——“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也就是说,我此行的目的既不是向你秦穆公卑微投降,也不是“死了的鸭子”——嘴硬,而是跟你讲道理的。那么,你秦穆公愿意听吗?虽然文中并没有讲述秦穆公的反应,想必也是皱了眉头,不知道烛之武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知亡,还有何话说),这样烛之武就轻松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回合——晓之以理,化力量于虚无。第一回合烛之武化掉了一点秦穆公的盛气,双方可以说是已经站在了同样的地位来讲道理了。烛之武先是说,如果灭郑国有益于秦国,是值得的事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但烛之武后又站在三国的位置来讲道理,郑国与秦国并不接壤,跟郑国接壤的是晋国,而秦国即使瓜分了郑国的土地,也无法管辖(“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换句话来说,秦国整顿三军、来势汹汹吞并郑国不过是为晋国做嫁衣,自己是丝毫拿不到一点好处的,甚至为自己的敌人平添力量(“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样一个道理正好击中了秦穆公的要害。恐怕这个时候的秦穆公也是像瘪了气的气球一样无奈。
第三回合——动之以情,化盛气于释然。烛之武刚刚的话已经触动了秦穆公,烛之武便顺势而下,动之以情——“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他的意思是说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之路上的驿站,使臣的往来和物质的交流,对于秦国来讲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换句话说,保留郑国对秦国有利,而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利。这样一分析,秦穆公的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了,可能会认真思考当前的严峻形势,这样一句话便让秦穆公的盛气变得释然。
第四回合——回归现实,化同盟于瓦解。秦穆公虽然受到了触动,但毕竟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就像《公输》那般,虽然墨子已经说服了楚王,但楚王一句“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换句话说,秦晋的军事行动有可能依然要进行。但还未等秦穆公发话,烛之武接着让他认清现实——“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夫晋,何厌之有”,已经说明了晋文公的狼子野心;此时的烛之武谈古论今,更利用秦晋两国之间有芥蒂(秦穆公曾扶持晋惠公,甚至将晋国的土地换给了晋惠公,而当晋惠公许诺将焦、瑕两座城池给秦穆公的时候,却又突然加强了防御工事)来说明晋国国君都是摇摆不定、背信弃义的小人。再次结合第二回合中的利弊来分析,彻底让秦穆公下达了停战的命令,并且临阵倒戈与郑国结为军事同盟,这样“秦晋之好”就被烛之武轻松瓦解了。可见,烛之武是看准了、看透了秦穆公的心理才施加语言艺术,让郑国这个小国避免了灭国之灾。
三、启示
人生于世,少不了与人打交道、沟通与交流,语言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面对上司、朋友的不理解、误解,巧妙用语言来表达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烛之武一样对郑伯发“牢骚”,看似示弱的背后却隐藏着自己的不满,最后让郑伯惭愧而重用他,从而在晚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来看语言的运用,更要慎之又慎,在此,我们看到了在强秦面前,烛之武能够做到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巧妙地用语言让数十万生灵免遭战争的涂炭。难怪后人评价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臻美境界,让人叹为观止。可见,掌握语言的艺术,能让自己在人生之路上多一份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