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一梦却已是秋里,还是“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的故国春色梦里见?抑或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辽阔荒凉气概生?一直以来,秋景都因着绝佳的景致和深远的内涵而让我们感慨万千,引发对生命逝去、时光流逝和季节交替的思考与感悟,同学们对“秋”之一字,是否也有如此的思考与感悟?想到秋景,同学们先想到的是硕果的丰收还是秋景的凋零?而无论哪种结果,往往其中都深蕴着岁月的流逝,让人忍不住感叹时光易逝。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匆忙何曾有所停歇,春秋复替又何尝会为谁停留?
转眼之间,秋天已至,无论红的、黄的抑或绿的树叶,都由娇艳生机逐渐转为凋零枯败,最终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落叶归根,难以再寻到踪影,这一过程恰如我们的人生轮回,让人深感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所以,秋景总是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起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鉴于此,同学们何不从“秋思与时光易逝”入手,写一写秋景,感叹一番时间流淌的无奈与不可逆?
首先可以是感官描写。感官描写是一种生动而详细地描述景物、事件或情感的感官感受的写作技巧。罗兰在《秋颂》中曾写道:“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诸如此类的感官描写在《秋颂》中随处可见,我们读之,随着一句句优美的句子,映入脑海中的还有那目之所及的红以及红的飒爽与闲适,一种难以言喻的秋天之美不禁跃然心间,而作者想要刻画的辉煌的、悠闲的秋之美,早已经在字里行间尽数表达出来,游离于秋景之上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表达,也早已经在平淡睿智的语言中尽数展现。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是不是已在作者的引领下,将自己融入这美不胜收的秋景中,走访了一个秋?而作者笔下的秋景,也将作者对人生事物的淡然表达出来,引我们感叹一句“无论季节、代谢抑或生死、悲欢”总归是无可替代却又不可或缺的,既如此,便不参与也不留恋,这样的人生恰到好处的悠然美好,甚而也会收获几分“不太计较”之后的意想不到吧。掌握了感官描写方法,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刻画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感官的场景认识与情感体验,突出作品创作的真实感,同时也可以赋予作品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感,带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例文1:秋天,无疑是一年四季之中变化最明显的季节了吧。这不,温度才刚刚有了几分下降的意思,大自然的华美变装秀却早已徐徐上演,似乎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良久,而迫不及待上场的当数那一抹抹或金黄或橙红的树叶。然而,它们虽已如此,这却并非它们最终的宿命,当秋风拂过,树叶开始缓缓改变色彩,从初夏的嫩绿,逐渐转变成秋日的颜色,它们也要走向衰败,最终零落成泥。而这样的变化,如同时间的更替,明日复明日,却没有一个明日是与今日和昨日一样的,失去的终不再回,就像每一片叶子,它们都在经历着始与终,也都在默默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曾经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如今却在风中轻轻飘零,最终归于尘土。
其次,可以是艺术表现手法应用。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等,同学们据此进行写作,可以通过作品有效地传达自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当同学们细品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一诗时,会发现诗中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先在作品中以“野菊”“秋风”“山峰”“斜阳”“棠梨落叶”等描绘了一幅极富诗意且色彩绚丽的秋日山村晚晴图,却在诗歌的尾联以一句“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抒发了思乡之情,既以实物描写带给读者真实又美好的视觉体验感,又以景转情表达了内心的怅然,赋予诗作极强的意境之感。再来品一品简媜的散文《浮舟》:“秋天把旧叶子揉掉了,你要听新故事吗。静静的河水睁着眼睛,笑着说: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够从中明显地感受到拟人修辞手法的应用,无论是“揉”“听”,还是“睁”“笑”“说”等动词的应用,都带给人们秋天仿佛活过来了的感觉,让秋天那种萧索沉寂的感觉渐渐离人们而去,但“新故事”就预示着有些已经失去的过往不愿再被提及,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表达时间的流逝和过往的失去以及“新”的到来。而那句“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也是作者在感叹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不可避免,强调一种人生常态,同时又何尝不是提醒人们欣然去接受一切无法逆转和规避的变迁,勇敢面对离别与新的挑战,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生活的勇敢追求。
例文2:秋天,犹如大自然暗自谱写的一首乐曲,随着它的缓缓奏响,形色各异的树叶纷纷化为肆意流淌的音符,像一个个极具功底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看有风拂过,旋律在慢慢变换,当越来越多的旋律响起时,悠扬的琴弦却戛然而止,原来深秋已至,音符中的生命气息早已渐渐流逝,是漫天飞雪要来了吗?能不能等这首乐曲的演奏画上完美的句号?
例文3:秋天,宛如一位温柔的母亲,用她的柔情收集最后的温暖为来年养育她的每一位儿女默默付出着,她的手掌轻轻拂过树叶,它们纷纷回归母亲的怀抱,她的呵护让花朵渐渐凋零,却换来了硕果累累。在她的呵护下,大地生机勃勃,生命在这个季节里得到了延续与传承。所以,秋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命的礼物,教会人们感恩与珍惜,也让人们的心灵在这个季节里得到净化与升华。
最后,同学们想巧用秋景寄秋思,还可以在写作时引用各种历史资源,这样可以有效丰富作品的表达,增强艺术感和含蓄性。自古以来,“秋”之一字被文人墨客赋予了极其深刻的内涵价值,在充分体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的同时,承载着人们对失去与轮转的思考和感悟。因此,“秋”毋庸置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秋”的内涵价值也可以划分为丰收与感恩、离别与思念、成熟与沉思、静谧与安宁、文学与艺术等几个方面。而其中表达离别与思念的古诗词不计其数。比如,纳兰性德说:“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白居易说:“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苏轼说:“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不同的秋思又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内涵,可以是丈夫思念妻子、朋友间之思,抑或是爱人间的思念。只要好读书,读好书,多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总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地表情达意。
例文4:又是一年秋来到,而我已经离开家乡远赴他乡谋生好几年了。这几年里,我总会在午夜梦回时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有时候思念太盛就会失眠,离得远了,心中愁绪总也抛之不去。尤其是看到深秋的凉风席卷着那些枯败的残叶一啸而过时,我总会忍不住想起那句“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就不知道吴江的鲈鱼较之于几千年前是否依旧?父母的身体较之于离家时又是否依旧?
其实,同学们想要写秋景秋思,也可以从生命流逝、得与失等角度去写。正如海子在《秋》中说的那样,“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时间总是挡不住人们的得到,也留不住人们的失去,就像那秋天随风扬起缓缓打几个旋儿最终身不由己地飘落下来的树叶一般,曾经被拥有过,而最终还是要失去,有些是物质上的,也有很多则是精神上的。这样的失去,有些让人们觉得稀松平常,有些却往往让人们觉得惋惜与心痛。就像那些飘落的树叶,曾经是树的一部分,但最终还是要告别树枝,归于尘土,这是生命的律动,也是人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当然,失去便意味着会引发人们去珍而重之。所以,同学们想要以秋景写秋思,还可以从这个维度出发,写一写秋景引发的自己关于失去的思考,进而引申出对所拥有一切的珍惜之情。毕竟,秋天的萧瑟,不仅让人们感受时光的流逝与失去的意义,也是在呼吁人们懂得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抑或其他,都需要用心去呵护,因为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总之,秋景既可以是单纯的美景欣赏,带给人们赏心悦目之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可以引发人们思考与感悟时光流逝与生命消逝,同学们唯有从中感受和体悟到弥足珍贵,才能真正学会珍惜当下,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寸光阴,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让生命真正鲜活起来,赋予自我更加丰富而精彩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