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明明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让我们感觉如此真实?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嫉恶如仇,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当他被红孩儿烧伤、被唐僧驱赶时,我们心中分明涌动着一份莫名的伤感;又比如《骆驼祥子》,我们为祥子的“三起三落”而黯然神伤……这当然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写作手法,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
在人物描写的技法中,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最常用的人物描写方式,很多学生已经熟谙在心。心理描写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细腻。在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一段材料: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刷子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
在这个文段当中,曹小三看见刷子李身上出现了一个白点,虽然是“黄豆大小”,但是十分显眼,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形象顿时在他的心中崩塌,内心的一句“完了”就是此时此刻这种心理的真实反映,但师傅的权威性又让他欲言又止,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曹小三“信仰”崩溃的无奈,但他又跟着自己的师傅刷子李工作,尴尬和无奈的心理跃然纸上。这就是心理描写的魅力——它让人物形象更加细腻,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一样。
本文拟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如何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更生动。
心理描写是指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在实际的写作中,它不仅包括内心独白,还包括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以及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细细说来,心理描写的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直接方式——运用内心独白
顾名思义,内心独白就是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的时候,要站在人物的立场来写。内心独白最常见的写作方式就是用“谁想……”的方式开展。如何才能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呢?具体说来,就是:
其一,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对每个事物、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文学世界中的人物也一样,他们面对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也会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这是人之本性使然。例如在《水浒传·景阳冈》这篇文章当中就有很多武松的极具个性的内心独白。比方说,武松看到了印信榜文之后,确信山上确实有老虎,马上寻思道:“我回去是,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简单的一句内心独白让人看到了武松不服输还很要面子的个性;而后又是一句“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马上又从不服输到自我鼓励的心理转变;最后他用尽全力打死了老虎,又寻思:“天色看看黑了,倘或有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这一句心理独白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性的、考虑周全的武松形象,武松不愧是一个能放能收的真英雄。这就给我们一个写作的启示,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要切入到真实的情景当中去,才能呈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其二,既想到自己,又想到别人。在生活当中,有的人顾虑周全,不单单想到自己,还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这种人无疑是十分善良的人。比方说在《穷人》这篇文章当中,故事的主人公桑娜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看桑娜的处境—自己从早到晚工作,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子穿,吃的是黑面包……这些都一如题目“贫穷”,恰如其分。但是,桑娜却能想到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人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心底的那份善良在此刻就已经呈现出来了,而当桑娜发现了女邻居死后,她果断地抱着邻居的孩子们回到了自己的房子,我们看桑娜的内心独白—“他(桑娜的丈夫)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内心独白是非常精彩的,一方面,桑娜很担心自己丈夫的反应,毕竟自己已经极为艰难,又怎能帮助别人呢?但内心的那份善良又分明在驱使着她;另一方面,当沉静下来后,桑娜又开始后悔,因为怕丈夫反对;而后,更怕丈夫揍自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桑娜还是选择了接受—“揍我一顿也好”,这段精彩的心理独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善良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看一段关于“一次运动会”的心理描写范文:
我站在起跑线上,跑道两边都是呐喊欢呼的同学。我当时想:“如果这次跑步输了,怎么对得起同学们的鼓励呢?不行,我一定要努力地冲上去,即使拿不了第一也要拿前列。(想到自己)况且,我的同学晓明已经在上一场比赛中拿到了好成绩,我也会争取到更好的成绩的。但是我很害怕终点到来的时刻……不!老师不是说了吗?只要心中抱有激情,就没有什么能够难倒自己的,加油!佳明。(想到自己和他人)”
这段描写形象且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起跑线上思绪万千的运动员,值得广大同学学习。
二、间接方式——运用环境烘托
心理描写不但是内心独白的呈现,更是环境烘托的必然,这就与我们经常谈及的“借景抒情”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如果自己的心情是好的,那么看到的景物都是好的,这是“乐景显乐情”。如果自己的心情不好,那么即使看到的景物再美,也失去了观赏的热情,这个时候的景色无疑就是“不好”“不合适”,这就是“哀景显哀情”。这样,我们就能发现环境(景物)与心理呈现一种正比关系。比方说,写自己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表扬—在回家的路上,那些鸟叫声听起来就清脆动人,树上飘落的树叶也像在飘然起舞,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花香。这些美景无一不是跟美好的心情契合在一起,让读者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反之,如果遇到了不好的事情,那么放学回家的路上,你会发现鸟叫声让人觉得烦,空气中的气味也会觉得难闻。这种心理刻画无疑显得人物形象更为细腻且真实。
例如,《桥》这篇课文有许多运用环境描写的语句,如“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木桥开始发抖”……这些运用环境描写的语句,写出了洪水肆虐凶猛的特点,也烘托了当时百姓惊慌失措的心理,更反衬出老汉沉着冷静的崇高品质。
在《这一天,我落泪了》的作文中,一个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不小心割烂了同学用心制作了很久的手工作品——一朵美丽的玫瑰花,但是我不敢告诉我的同学,这个时候,我把它捧在我的手中,这朵“鲜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了它可怜的“生命”。回家的路上,天气阴沉沉的,要下雨了,仿佛天公都为这朵花叹息。微风吹来了泥土的气息,原来真的下雨了,但雨飘落在我的脸颊上,我已经分不清那是泪水还是雨水……
这段描写显然借用了环境烘托人物心理的刻画方式,“天气阴沉沉的”是“哀景”,正好烘托“我”糟糕的心情,与下文的“泪”相呼应,让“我”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心理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处境,读懂人物的情感倾向。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站在人物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人物的内心活动才能真实呈现出来,读者才能与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我们刻画人物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