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就会失去生命。心肌梗死发作常常突如其来、来势汹汹,但心肌梗死发作前并非毫无征兆,当患者出现“一热、二痛、三多”症状时,要引起重视,积极干预,防止发生心肌梗死。
〇 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泵,其正常工作有赖于足够的血液供应。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是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冠状动脉像一棵大树有很多分支,主要分支包括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每支血管还发出许多分支为心脏不同部位供血。任何一支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均会导致心肌梗死,血管供血范围越广泛,闭塞时间越长,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面积越大,对患者的急性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也越大。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需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才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因此需抓住心肌梗死发作的早期症状,及时干预。
〇 一热:全身或胸口发热
在众多的心肌梗死前兆中,“一热”是典型症状之一,即全身或胸口突然出现的异常发热感,这种发热感通常不被重视,或被误解为其他非心脏疾病的症状。然而,微弱的体温变化其实是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的早期标志,应引起高度警惕。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心肌细胞将由于缺氧进入无氧代谢状态,会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心脏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在诱发疼痛反应的同时,还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使患者感到全身或胸前有热感。同时,心肌缺血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刺激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散热减少,人体内温度进一步升高。
不同患者心肌梗死前“一热”的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需注意识别。有些患者可能只觉得胸口局部温热或有灼热感,但有些患者可能呈全身性轻度发热,甚至伴随皮肤潮红、多汗等症状。需特别指出的是,此类发热不符合体温计所测实际体温,也就是体温计测得患者是不发热的,只是患者主观感受全身或局部发热。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全身或胸部不知原因的发热感,排除感冒及发热等常见病因后,应该考虑心肌梗死前期的可能性。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心肌梗死高风险因素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当出现“一热”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沉着冷静,尽快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并针对性干预。
〇 二痛:胸痛及其他放射性疼痛
胸痛在心肌梗死前兆中最典型和常见,具有发作突然、程度重、时间长等特点,并常伴随放射性疼痛,直接反映心脏缺血、缺氧,准确鉴别胸痛及放射性疼痛是即时发现心肌梗死的关键。
心肌梗死所致胸痛常出现在胸骨后或心前区,表现为压榨性、紧缩性或窒息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手指、颈部、下颌和上腹部放射。疼痛的程度剧烈,患者通常难以忍受,经常有濒死的感觉,并且在休息后疼痛无法减轻或减轻的幅度不大。产生放射性疼痛的原因是心脏的神经分布很广,心肌缺血后疼痛的信号沿着神经传递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这一特征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使诊断更复杂,容易被误诊为其他部位的疼痛性疾病。
因此,当出现胸痛症状就诊后,需将疼痛发生的位置、性质、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详细告知医生,避免误诊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需立即行心电图检查捕捉心肌缺血或梗死的特征性变化,同时结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和其他生化指标,进一步明确诊断。
〇 三多:出汗多、恶心多、呕吐多
出汗、恶心、呕吐虽然没有胸痛症状典型而直接,却不可忽视其警示作用,出现这3个症状常提示心脏已处于重度缺血、缺氧状态,需即刻采取干预措施。
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脏功能损伤,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汗腺分泌增多,常有不明原因的全身出汗。这类多汗与平时因运动、炎热等原因引起的出汗不同,是突然的、大量的出汗,并且与体温升高关系不大,常伴有脸色苍白、肢体湿冷等休克先兆。
恶心、呕吐,以及不典型的腹痛、腹泻常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但有时也与心肌梗死相关。心脏与胃是“邻居”,生理解剖位置相近,当心脏供血不足,尤其是心下壁心肌梗死时,通常胃部的供血也不足,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心肌缺血、缺氧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患者产生恶心的感觉,严重时会出现呕吐。需注意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其他可引起恶心、呕吐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一旦怀疑是心肌梗死,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心脏功能和减轻胃肠道症状。
〇 心肌梗死发作如何自救
怀疑心肌梗死后应第一时间采取卧位或任何舒适体位休息,停止一切体力活动。等待救援过程中应缓慢、深大呼吸,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减轻心脏的负荷,避免缺血范围扩大。发病后急匆匆回家或前往医院是不适合的,下楼梯、快走、喘息等活动都会影响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切记要就地休息,寻求他人帮助,或打“120”急救电话求助,不建议自己行动。
以“一热、二痛、三多”为前兆症状的心肌梗死虽然各具特征,却都有很大的警示意义。对于心肌梗死高风险患者,需随时提高警惕,有以上症状之一或数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贻误最佳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