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怀孕4个月的年轻准妈妈,一进咨询室,还没说两句就开始哭,边哭边说:“对不起医生,我也不想哭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一点点小事情都会让我情绪波动很大,我控制不了我自己。”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产后抑郁症”的报道,殊不知准妈妈们在妊娠期也会被抑郁症困扰,而且妊娠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并不低于产后抑郁症。我们深知抑郁症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现实生活层面经历巨大转变后的自然反应。妊娠期没有什么比母婴安全更重要,孕妇情绪问题不能忽视,需积极调整,否则对孕妇和胎儿都有负面影响。
〇 妊娠期抑郁症容易被忽视
人们普遍认为怀孕是幸福的事,孕妇也应该是开心的,这种想法使得孕妇自己也觉得即使出现负面情绪,也只是暂时的,和抑郁症没有关系。孕妇在妊娠期会更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相对忽视了自身心理健康。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等生理因素会发生显著变化,有时孕妇的情绪波动、睡眠不佳、食欲异常等症状,自己及家人会认为是怀孕后的正常反应,缺乏与孕妇的沟通和对孕妇的支持。怀孕后孕妇毫无疑问是全家人的关注点,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不给家人添麻烦,孕妇有时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症状,不寻求释放和帮助,导致未能及时发现抑郁症苗头。此外,很多人对“心理疾病”这个词比较排斥或不当回事,即使妊娠期心理筛查异常,也自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可能有心理问题,拒绝进一步的心理咨询。
〇 妊娠期抑郁症不利于母婴健康
妊娠期抑郁症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有抑郁症的孕妇发生剧烈呕吐、妊娠高血压、围产期感染、子痫、产后出血,以及需要剖宫产的风险增大,对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较差;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喂养困难的可能性升高;产后母乳喂养对提高新生儿免疫力、降低产妇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有积极作用,然而抑郁症孕妇产后母乳喂养率较低。妊娠期抑郁症还会影响儿童成长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增加儿童抑郁、焦虑、易怒、多动等行为问题。
〇 妊娠期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如果孕妇存在以下因素,需特别注意其心理状况,包括:未婚先孕、既往有抑郁症病史、有抑郁症家族史、缺乏社会支持、童年或孕产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恐惧分娩、亲密伴侣有暴力倾向、经济收入低、心理社会压力较大等。
如果孕妇出现妊娠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会担心疾病而产生不良情绪;孕妇有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尤其是习惯性流产或既往不孕的孕妇,会担忧胎儿安危,发生妊娠期抑郁症的风险增大。
但以上部分风险因素是可改善的,如婚姻和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妊娠期遵医嘱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心理健康宣教等,有利于降低妊娠期抑郁症的风险。
〇 出现症状及时筛查
当发现孕妇有以下症状时,及时引导其就医,包括:持续情绪低落,或对事物失去兴趣;食欲或体重明显降低;失眠或嗜睡;精神不安,烦躁焦虑;精力减少或经常疲劳,说话、思考或动作迟缓;常有无价值感、内疚感、无助感;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定。
早期筛查有助于发现妊娠期抑郁症,并及时干预。妇产科医生会在妊娠期使用标准化工具对孕妇进行至少一次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筛查。筛查很简单,孕妇可在候诊时或线上花几分钟时间完成。孕妇不要对此抱有敷衍、反感或恐惧的态度,阳性筛查结果并不是诊断性的,确诊妊娠期抑郁症还需心理医师进一步评估。
〇 积极面对和治疗
鉴于妊娠期抑郁症对孕妇和胎儿的负面影响,确诊后的治疗非常必要。首先要明确,妊娠期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有很多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孕妇的不良情绪。治疗妊娠期抑郁症的临床决策是个性化的,会根据引起孕妇不良情绪的原因以及症状针对性治疗。
很多孕妇担心抑郁症需要吃药,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很大,不愿在妊娠期接受药物治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心理治疗是轻度至中度围产期抑郁症治疗方式的第一选择,只有发展至重度抑郁症才会不得已使用抗抑郁药物,所以要早筛查早干预。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治疗,需要心理医师的指导和参与。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孕妇利用思维、行为和情绪之间的自然关系,增加健康情绪状态的想法和行为,并减少或改变悲伤、无助和绝望的想法和行为。人际关系治疗有助于孕妇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从而从周围人群获得更多的支持。
对于无运动禁忌的孕妇,适度运动是有效、安全的辅助治疗方法,可释放内啡肽改善妊娠期抑郁、焦虑、情绪低落,并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压力的反应。
部分孕妇刚确定怀孕,就长期病假,甚至辞职,在家休养时过度关注身体微小的变化而变得焦虑,同时活动量少,生活不规律,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及交流。在孕妇身心状况和工作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提倡孕妇妊娠早期仍保持工作状态,这有利于妊娠期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充满期待和变化的特殊时期,孕妇的切身感受至关重要,不论是不是抑郁症,都需要正视情绪的波动和一切反常的症状。妊娠期抑郁症不是羞于启齿和求助的疾病,放任不管才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准妈妈们需要在自己、家人、医护人员的共同支持下,及时调整和解除妊娠期的不良因素和心态,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将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最小化,保证母婴健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基金项目: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SJGW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