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苏鲁皖琴书中扬琴多音演奏形态与艺术特色

2024-12-17 00:00:00王嫣然
艺术大观 2024年30期
关键词:扬琴

摘要:扬琴音色独具特点,即颗粒性特点。在豫苏鲁皖琴书系统中,包括较多地区的琴书艺术,如河南商丘地区、江苏徐州地区、山东地区以及安徽地区等,且不同地区琴书中扬琴的音乐形态与艺术特色不同。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豫苏鲁皖琴书艺术,分析扬琴的音乐形态与艺术特点,并深入探究豫苏鲁皖琴书中扬琴的多音演奏形态与艺术特点,旨在指导相关行业人员了解不同地区琴书艺术表达中扬琴的重要地位及扬琴演奏的具体作用,通过加强扬琴演奏效果来有效提高琴书表演效果。

关键词:琴书艺术;扬琴;演奏乐器

扬琴是琴书表演中的重要乐器,其在明清时期引入我国,并快速流行于我国豫苏鲁皖各地区,通过有机结合豫苏鲁皖各地区的特色小曲儿与扬琴演奏,逐渐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琴书艺术。虽然豫苏鲁皖各地区琴书说唱表演均运用扬琴伴奏,但地区不同,琴书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扬琴演奏的音乐形态也不同。基于此,深入研究豫苏鲁皖各地区琴书中扬琴的演奏形态与艺术特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能丰富当前的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豫苏鲁皖琴书概述

琴书艺术以扬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豫苏鲁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琴书艺术来源于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山东以及安徽等部分区域。

首先,河南的琴书艺术主要通过演唱、演说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其念白较为简单,以叙事为主,演唱内容结合扬琴多音演奏给人缠绵细腻之感,较为优美。在琴书演绎过程中,为确保演绎效果,一方面,需要表演者具有较强的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表演者善于扬琴演奏。扬琴是一种音调悠扬、清丽的弦乐,将其与动听的故事搭配起来,能触动听众的内心。在河南地区,琴书艺术与大鼓艺术同样重要。

其次,江苏的琴书艺术以丝弦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清朝时期,弦乐表演中首次加入扬琴,而后在战争时期,琴书表演者为了生存删除了原本丝弦艺术中复杂程度较高的曲调和唱腔,将大部分听众更易接受的演奏形式留下。江苏的琴书表演以说唱的形式为主,舞蹈表演内容较少,通过调动各个部位,包括身、手、眼等,实现上路、下路不同的琴书演绎,其中,前者高亢,给人朴素之感;后者婉转,给人华丽之感。

再次,山东的琴书艺术以乡村地区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来,在山东民间,主要以唱小曲儿来称呼此种说唱艺术,将扬琴伴奏加入其中后又以唱扬琴称之,直到邓久茹艺术家在1930年前后首次演奏琴书后,才被正式称作山东琴书艺术。起初,山东琴书以演唱形式为主,而后经过多年不断改进,逐渐形成表演形式的戏曲,以具有代表性的《王小赶脚》琴书为例,其需要表演者化妆、装扮,主要结合扬琴的唱腔与舞蹈,在当地颇受欢迎,以化妆扬琴称之。

最后,安徽的琴书艺术以山东的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来,其主要融合安徽地区的民族艺术所形成,具有鲜明的安徽特色。安徽琴书主要采用扬琴作为演奏乐器,同时搭配部分伴奏乐器,如琵琶、檀板等,依据曲调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慢板,二是流水,三是悲调。

无论是何地区的琴书都以扬琴为主要的演奏乐器,在我国民间,琴书演唱者一开始被称为唱扬琴的。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可知,扬琴即为桑图尔琴,其最早在波斯地区流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于17世纪中旬传入我国,自此才被引入说唱音乐中。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扬琴规格较小,不仅声音不大,且维护难度较高,所用调音技术较为复杂,对此,考虑实际演奏需求来改起初的扬琴乐器,最终演变成现代扬琴[1]。

二、扬琴音乐形态与艺术特点

在琴书艺术中,扬琴是最为重要的演奏乐器。在现代琴书演奏时,还会搭配其他乐器,如二胡、三弦以及简板等,通过多种乐器的合成,打造节奏感更强的旋律。起初,琴书演奏主要由一人完成,其一手负责扬琴演奏,一手持板,并结合旋律与演唱内容调整面部神情。分析不同地区琴书艺术的特点可发现,大部分琴书在演唱时会运用转调的方式。扬琴主要采用四排码,具有音调之间良好衔接的特点,能与转调演唱进行配合,其高音、中音以及低音明显不同,高音清脆灵动,中音缠绵细腻,低音洪亮厚重,能演奏出不同的音阶、不同的音色。发挥扬琴的优势,能打造出自由跃动的音阶,演奏出动静结合的效果。在琴书演奏过程中,不同的扬琴演奏方式所表达的音乐形态特点不同,其主要分为两种形态。

首先,说唱相结合的形态。琴书表演在于有机结合演说与演唱,在表演时,表演者需要结合琴书内容对旋律进行调整,通过扬琴敲击节奏的改变来实现演唱内容的突出或弱化,烘托琴书演唱是采用扬琴伴奏的主要目的,唱腔形式需要跟随琴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扬琴伴奏也要随之变化,换言之,演唱是主,扬琴伴奏是从,两者关联密切。在扬琴演奏时,可将加花的演奏手法加入其中,以此将原本舒缓的节奏转变为明快的节奏。同时,也可结合演唱内容、旋律以及节奏,将不常出现的旋律即兴加入其中,以使琴书表演呈现出更加鲜明的艺术特点,有效提高琴书演奏的艺术感染力[2]。

其次,感情旋律相结合的形态。扬琴演奏是琴书演唱的背景,其以故事演绎为主,表演者需要结合故事情景,以叙事的形式表达故事、抒发情感,以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琴书叙事的唱腔与伴奏通常节奏简单,仅运用扬琴与檀板搭配的方式即可,在扬琴演奏时不会出现多样化变化,以清脆利落为主。在琴书表演主要为抒情内容的情况下,表演者需要投入丰富的情感,并通过扬琴演奏长轮音以实现对情感的烘托,同时,表演者可结合故事情节即兴加入情感,以有效加强琴书演奏效果。扬琴的音域本身较广,扬琴演奏者既要掌握演奏技巧,还要结合故事情境表达情感,通过对手指、手腕的灵活控制,与演唱者完美配合,共同将琴书内容演绎出来。

三、豫苏鲁皖琴书中扬琴多音演奏形态与艺术特点

(一)河南地区琴书艺术

在民国时期前,河南地区的琴书艺术盛行,涉及70余种小调,如《梅花落》《鲜花调》等,此时扬琴演奏形式多元,以扬琴为主要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较多;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年轻群体对这种较为传统的艺术形式难以欣赏,所以河南地区琴书表演活动的开展逐渐减少,仅在部分区域开展以短故事内容为主的琴书小段表演,在此背景下,河南地区琴书艺术发展受阻,扬琴演奏形式出现变化,各种小调,如《梅花落》《鲜花调》等基本绝迹,此时以《凤阳歌》《新二板》等演唱最多。现阶段,河南地区的琴书表演具有较为欢快的特点,在琴书表演开场环节大多运用扬琴进行清脆、欢乐节奏的演奏,其目的在于渲染欢快的气氛,吸引观众的眼球,集中观众的注意力。通常情况下,主要演奏《大八板》曲调来带动全场氛围。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当前,河南地区的琴书艺术得到了改进,一方面,其吸收了戏曲的文化内涵,借鉴了戏曲的演唱方式;另一方面,其吸取了戏曲的演奏形式,将戏曲演奏乐器的旋律技巧引用其中,通过改进的琴书艺术深受河南当地民众的喜爱,目前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琴书内容演唱频次较高,如《五女兴唐》《七国演绎》等,在此类琴书内容的表演中,通常运用扬琴演奏出激昂的旋律,并结合剧情的变化快速变换节奏,以此营造历史场景中紧张的气氛,将扬琴的音乐特点充分表现出来[3]。

(二)江苏地区琴书艺术

江苏地区的琴书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表演形式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确定并逐渐完善发展,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形式,均沿用至今。当前,江苏地区的琴书表演主要由2—3个人完成,由两个人共同演出的过程中,需要分别弹奏不同的乐器,但依然以扬琴为主,其他人会选择琵琶、坠胡等乐器进行弹奏,并由演出者完成演唱,这种由两个人表演的形式,无需一个人负责表演多个角色,而是能将不同角色分配给不同的人;由三个人共同演出的过程中,可由三个人分别弹奏扬琴、坠胡以及哑铃,更具视觉平衡效果,能给人活泼之感。

江苏地区的琴书主要有两种音乐形式,一是联曲体形式,二是主曲体形式,所以扬琴演奏的音乐形态也包括联曲体、主曲体两种音乐形态。首先,联曲体音乐形态主要通过宫调来排列乐曲,通过对乐曲的重新组合形成新乐曲,在扬琴演奏时,通过曲牌的顺序变化达到改变琴书旋律的目的。江苏地区琴书表演中,通常会用到30余种曲牌,且这些曲牌结合了不同的民歌形式。例如,《凤阳歌》是目前江苏地区演奏较为频繁的曲牌,其以《孟姜女》民歌为基础发展而来,主要将新小节加入其中,稍作修改后,形成了新曲调。再如,《下调曲》曲牌在江苏地区较为流行,其以《放风筝》民歌为基础发展而来,将花式变奏加入其中,反复演奏前两节内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其次,主曲体音乐形态。最初,江苏地区主要以叙事内容的琴书表演为主,为将故事演完,通常需要连续多天表演,这种长故事具有长短不同的唱词,无论对演唱者的技能水平,还是对扬琴演奏者的技能水平,要求均不高,所以大多会选择基础曲牌,如《凤阳歌》,在琴书演唱环节由演奏者结合故事情节的变化将加花适时加入其中,即形成了这种琴书演唱形式[4]。

(三)山东地区琴书艺术

山东地区的琴书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盛行,主要结合当地小曲儿的演唱特点,对以山东方言为主的唱词进行修改,将各类民间笑话融入其中,并吸取华北鼓曲的优势,实现对琴书节奏、旋律的丰富。相比之下,山东地区的琴书具有更为鲜明的节奏,且扬琴演奏也呈现更加鲜明的特点,通过运用各类琴书演奏技巧,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形态。在山东地区琴书表演中,所使用的扬琴演奏技巧最基本的即为单竹演奏,其中包括8种技法,如左竹技法、闷竹技法、连跳技法等,在单竹演奏时主要运用右手来击打琴弦,针对连贯长短的情况,为打造出间歇伴奏并体现接腔送韵的特点,通常运用连跳技法。除单竹演奏技巧之外,常见的还有轮竹演奏技巧与颤竹演奏技巧。轮竹演奏技巧能演奏出独特的节奏,有机结合点与线,将扬琴的颗粒性音色表现出来,在轮竹演奏时主要运用右手对扬琴进行连续、快速的击打,通常用于以烘托为主的托腔演唱中。颤竹演奏技巧能演奏出灵活的声线,其主要结合琴书内容将加花引入其中,能使内容更加丰富。此外,在扬琴演奏时还会采用以装饰为主的演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的难度较小,能与演唱者的即兴演唱相配合,以实现演唱特色的烘托。

(四)安徽地区琴书艺术

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安徽地区琴书艺术开始盛行,其主要是在安徽当地民间小曲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且在发展过程中将其他地区的琴书特点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琴书形式。在安徽地区的琴书演奏中,扬琴的作用以随腔演奏为主,即扬琴演奏的节奏、旋律跟随唱腔的改变而改变,以衬托唱腔为主要目的。相比之下,安徽地区的琴书表演强调有机结合演唱与演说,所以扬琴演奏需要对演说与演唱的关系进行平衡,以演说、演唱的变化为依据改变扬琴的敲击力度,在此过程,扬琴演奏主要为背景音乐,针对以演唱为主的情况,需要在扬琴演奏时改变旋律,并在必要时采用加花的方式以实现对唱腔的烘托。同时,在演唱与演说的转换中,需要通过扬琴演奏实现两者的过渡、切换;为在琴书演唱表演中良好抒发情感,也要通过扬琴演奏来烘托气氛[5]。此外,伴奏切入也是扬琴演奏的主要作用,其目的在于渲染演唱效果,引起观众情感共鸣。通常情况下,伴奏切入的节点具有不确定性,主要由演奏者结合演唱内容自由将伴奏切入其中,以烘托唱腔。在安徽地区琴书表演开场环节,一般会运用过板演奏的方式,结合使用多种伴奏乐器,如使用扬琴、坠胡、檀板等乐器来烘托欢快的气氛。具体而言,安徽地区琴书表演以长篇传统剧目为主,如《包公案》《孟姜女送寒衣》等,其内容较为丰富,通过演唱与演奏的有机结合,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豫苏鲁皖地区的琴书艺术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艺术表演形式强调有机结合演说与演唱,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在琴书表演过程中,扬琴是主要的演奏乐器。对于相关行业人员而言,应深入研究河南地区、江苏地区、山东地区以及安徽地区琴书艺术中扬琴的演奏手法,明确不同地区琴书表演中扬琴演奏的音乐形态,以此实现对琴书艺术文化的全面了解,促进琴书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基于现代音乐理论的扬琴演奏技巧创新与应用研究[J].喜剧世界(中旬刊),2024,(07):108-110.

[2]江利.浅谈扬琴音乐的生成——论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J].艺术家,2023,(04):93-95.

[3]刘欣鑫.扬琴的传统流派特征以及现代演奏技巧特征探讨[J].黄河之声,2024,(01):12-15.

[4]李玲玲.当代中国扬琴艺术发展新态势——聚焦扬琴重奏艺术[J].人民音乐,2023,(09):11-14.

[5]王先艳,文静.让扬琴艺术绽放时代光芒——记李玲玲教授的音乐世界观[J].人民音乐,2023,(09):4-10.

基金项目:1.2021年度阜阳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豫苏鲁皖琴书艺术中的扬琴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1FSSK13ZD);2.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淮河琴书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0383)。

作者简介:王嫣然(1991-),女,安徽铜陵人,硕士,讲师,从事民族乐器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乐器(2022年9期)2022-09-26 08:20:44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乐器(2021年4期)2021-09-10 07:22:44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心声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3:00
浅谈中国扬琴的传入与流传
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 20:48:04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人民音乐(2017年8期)2017-09-06 19:38:35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北方音乐(2017年21期)2017-01-30 14:22:52
中国402扬琴张弦系统的改良与试制研究
音乐传播(2016年2期)2016-12-01 06: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