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传承创新与美育价值

2024-12-17 00:00:00张小兵 樊莉
艺术大观 2024年32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文化传承

摘要:本文围绕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叙事展开探讨,首先概述了民间美术的定义以及儿童图像叙事的特点,继而深入分析其在美育领域的价值,包括提升审美素养、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揭示了该艺术形式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传承人才的短缺等。

关键词: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美育价值;文化传承

“图像叙事”是以图像为核心载体,通过发掘其内在逻辑和潜在叙事关系,并借助技术手段重构叙事意义的活动。其显著特点是直观、生动且富有想象力。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图像通过年画、剪纸、皮影、版画、雕刻等多样形式,以愉悦、有趣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儿童的生存图景,既讲述了关于儿童的故事,又传递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然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各类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核逐渐趋于同质化。

一、民间美术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劳动者或民间艺人创作并在乡村、城镇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官方正统艺术相对立。它涵盖了年画、剪纸、印花布、挑花、刺绣、皮影、木偶、雕刻、泥塑、玩具以及陶器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民间美术的创作者主要是劳动人民,作品天然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不仅贴近生活,还强烈体现出民族性和地方性。从初创到成熟,某些作品需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完善,甚至跨越几代人的不断修改与补充,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儿童图像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年画、剪纸、雕刻等多种形式中。这些图像生动展现了儿童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符号,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年画中的儿童形象常表现幸福、丰收、喜庆等主题,寓意吉祥与美好生活;剪纸中的儿童则展现童趣与纯真,体现对生命力的赞颂。

二、民间美术中儿童图像叙事特征

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呈现出鲜明的时空观和叙事性。第一,民间美术为儿童图像叙事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鲜明的色彩搭配以及自由的构图方式,为叙事语境的重构创造了无限可能。第二,作品常通过夸张、变形或理想化的手法表现儿童形象,使其具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强调情感表达和寓意象征,而非单纯的视觉审美。儿童图像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投入,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对生命的赞颂或对未来的期许。第三,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形象通常与特定文化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成为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媒介。在一些传统民俗画作中,儿童形象经常象征多子多福、家族繁衍等社会伦理价值观,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繁荣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儿童在民间美术中的形象经常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如端午节习俗画中,儿童制作和玩粽子的场景不仅表现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还传递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因材质和形式上的自由化,其艺术表现力生动有趣。传统媒介如剪纸、年画、雕刻等,通过大胆的想象力和创意展现儿童形象。同时,现代民间艺术逐渐融入其他艺术元素,促进了形式上的创新与迭代,叙事性愈发明显[1]。

三、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美育价值

(一)提升审美素养

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情感融入作品,为儿童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审美体验。这些图像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色彩鲜艳的年画、造型质朴的剪纸、形象生动的玩具雕塑等,每种形式都独具特色,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和形象塑造方式。通过欣赏和学习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还为其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灵感来源。

(二)培养情感表达

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叙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每一幅图像都如同一个无声的故事,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图像,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表现儿童快乐与纯真的图像中,鲜艳的色彩、活泼的造型和欢快的场景描绘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例如,年画中嬉戏玩耍的儿童形象,让观者感受到纯粹的童年快乐,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民间艺术作品通过朴实的线条与构图表现出儿童在困境中的坚韧与自强。例如,剪纸或雕塑中以劳动为主题的儿童形象,展现了儿童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力量。儿童在欣赏不同题材的图像时,可以体验到从快乐到坚韧、从希望到感伤等多样化的情感,丰富他们对情感的认知[2]。

(三)增强文化自信

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叙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其传承与创新对增强儿童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民间美术儿童图像通过鲜明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图像叙事中展现的智慧、创造力和情感共鸣,让儿童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四、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

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浪潮下,现代化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认知与审美取向,对传统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在艺术形式、文化价值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现代社会的艺术审美更注重直接性和视觉冲击力,追求作品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直接触动情感。例如,数字插画、极简主义设计等形式因其简洁和高效而受到欢迎。相比之下,传统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以其细腻的笔触、复杂的构图和深刻的寓意显得“不合时宜”,难以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习惯相契合。传统民间美术的儿童图像叙事需要观众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解读其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内涵。相比现代娱乐方式的感官冲击力,传统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显得单一、静态,难以与现代观众形成情感共鸣。尤其是年轻一代,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较少,对其文化价值认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的风险[3]。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到数字化的革命性变化。这一变革为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能够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展览、短视频等形式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一幅传统年画中的儿童形象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他们倾向于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而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的耐心。这种趋势使得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难以被全面挖掘和理解。同时,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低俗等不良信息泛滥。这些内容以其强烈的感官刺激挤占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削弱了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播效果,对其声誉与影响力产生负面冲击。

(三)传承人才的匮乏

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承是一项极具文化意义但面临严峻挑战的任务。在现代社会中,这一领域正因为人才短缺而遭遇传承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人才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承需要扎实的绘画基础、艺术修养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这种长期学习和实践的需求与现代社会快节奏、重效率的生活方式相悖,导致许多人缺乏耐心与毅力投入其中。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和经济效益不佳,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作品的受众相对小众,市场需求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创作与推广。从事这一领域的传承人收入往往无法与现代化职业竞争,这使得年轻人对这一领域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经济回报更高的职业[4]。

五、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传承的创新策略

(一)融合现代元素:传统与时代的对话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人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接触与兴趣逐渐减少。为应对此挑战,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需要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拓展展示平台实现发展。在融合现代元素方面,应将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中的传统形象与现代卡通设计风格相融合,创作出兼具传统文化韵味和时代感的作品。例如,可以借鉴年画中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融入现代卡通设计的简洁线条和鲜艳配色,打造适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同时,要拓展展示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和社交平台推广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作品,让更多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利用交互技术开发数字化艺术体验,如通过点击或滑动屏幕探索图像叙事背后的故事,使观众能够在虚拟场景中“参与”作品内容。鼓励艺术家探索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儿童形象,展现多样化的文化特色,以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艺术作品的需求。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在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故事、风俗习惯等元素,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底蕴。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深刻的文化故事,引导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5]。

(二)突破时空限制:新媒体传播与国际合作

传统传播方式因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制约了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导致其社会认知度较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国际合作是行之有效的路径。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力。例如,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热门平台上制作系列短视频,内容涵盖民间美术儿童图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邀请民间艺术家通过直播展示创作过程,并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传播的生动性,还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创作的魅力,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积极参与或举办国际艺术展览,将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作为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展现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例如,在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主题展览,与全球艺术爱好者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制作专题纪录片或新闻特写,向国际观众介绍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6]。

(三)培养人才:艺术教育与激励机制

加强艺术教育和建立激励机制,是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重要路径。这一战略不仅能够培养扎实的传统文化人才,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从而为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课程设置上,在各级学校和艺术教育机构中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内容涵盖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及儿童图像叙事的特点和技巧。系统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与艺术魅力。定期邀请资深民间艺术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讲述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兴趣。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制作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与精髓。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与社区、博物馆或民间艺术组织合作,让学生参与民间美术主题项目,感受真实的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过程。激发他们对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建立激励机制是保障。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设立奖项奖励在民间美术创作中有杰出表现的艺术家,特别是那些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格儿童图像叙事作品的艺术家。通过奖励机制表彰在民间美术理论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同时,设立创作基金,为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创作所需的资金、材料和展示机会,改善他们的创作条件。资助民间美术相关的研究课题,鼓励学者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为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支持。除了金钱奖励,还可以通过出版作品集、举办个展或学术会议等方式,为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更多展示成果的机会[7]。

六、结束语

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冲击下,为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创新策略,在传承其原有韵味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和社会需求的元素,让更多人感受其独特魅力,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结合现代设计语言、拓展传播渠道、强化教育功能和完善激励机制,我们能够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注入更多生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哲.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22,(10):111-113.

[2]张昊.传统民间美术传承方式与创新路径研究[J].陶瓷,2023,(06):64-66.

[3]苏欢.民间美术的当代美育价值[J].美术,2021,(03):19-21.

[4]张小兵,樊莉.民间美术儿童图像传承与叙事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80-84.

[5]李冰,史妍,胡华.民间美术美育价值解析与实践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04):70-72.

[6]杨金.新时代背景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24,(06):68-70.

[7]张海燕.民间美术的现代化发展[J].文化产业,2024,(25):25-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民艺与美育: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B/2022/02/4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小兵(1972-),男,甘肃通渭人,硕士,教授,从事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研究;樊莉(1975-),女,甘肃通渭人,本科,副教授,从事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文化传承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02:56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56:42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4:30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8:25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