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小学美育的实践

2024-12-17 00:00:00刘琪琦
艺术大观 2024年32期
关键词:壮锦民族地区

摘要: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地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民族特色文化应作为民族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教育体系,助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美育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当前小学美育教育困境仍较为突出。本文聚焦于当前民族小学美育的教育现状,以探索壮锦文化融入广西壮族地区民族小学的实践为例,从美育教育管理体制、美育师资以及美育课程等多方面探析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民族小学美育教育之路,为其他民族地区的小学美育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育;壮锦;民族地区

蔡元培曾提出“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1]。其本质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2]。在小学阶段开展美育教育并非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为教育目的,以发挥美对人的作用为宗旨,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3]。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小学应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小学美育的重要载体,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美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当地小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民族特色文化是当地民族小学美育的重要资源

小学美育教育主要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教学、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审美教学以及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指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小学美育教育离不开绘画、舞蹈、音乐等文化素养的有力支撑。民族特色文化来源于本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因此,当地民族小学应立足于本地特色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其背后的文化素养,将这一宝贵文化资源融入当地小学美育建设中,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打造校本课程,构建与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深入融合的美育教育体系。

(二)民族小学美育助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美育教育不仅是需要学校教育落实的重要教育任务,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民族小学往往坐落于民族聚居地,学生多为当地少数民族儿童,这些儿童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中对许多民族特色文化已有基本了解或初步印象,在保护与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任务中具有先天的资源与优势。民族小学美育教育应在关注小学美育教育任务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遵循积极接触、深入挖掘、辩证扬弃以及传承创新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将其融入美育教育中,并鼓励师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为民族特色文化注入新的动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学习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民族小学美育教育现状

(一)民族小学美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优质师资力量是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当地民族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保障,但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且民族小学多位于乡镇地区,周边环境相对较差且交通不便,因此一些教师不愿走入民族小学,造成民族小学优质教师短缺的困境。尽管多数民族小学配备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专业教师,但仍存在美育教师占比不足的问题,甚至出现少部分民族小学的美育教师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为上课的现象,这些教师缺乏美育的资质和经验。并且,其他学科教师在授课中常忽视其教授的学科中的美育因素,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深度将美育教育融入课程中,造成美育教育较为独立的现象,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美育教育体系。以上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学校美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并且,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知识的美育教育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民族特色文化知识,但民族小学教师往往存在对民族特色文化知识有限的困扰,不能很好地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美育教育中。

(二)民族小学美育课程缺乏创新性

尽管大多数小学已经开始重视美育教育,并着手加大美育课程建设力度,但仍存在少数小学没有深刻意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目前大多数民族小学的美育课程仍与其他小学相似,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为主,并没有立足于当地,与本民族特色文化建立深刻联系,课程内容也不够丰富。民族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往往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刻挖掘其他学科中的美育因素,没有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与学生特点相融合的校本课程,白白浪费了身边许多优秀的美育教育资源。此外,有些民族小学在构建美育课程时更多注意的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背后的育人价值,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民族小学资金有限难以开展高质量美育教育

实施高质量美育教育常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但民族小学资金往往较为紧缺,难以开展高质量美育教育。无论是小学美育教学设施维护、设备更新以及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还是建设校园美育文化环境以及培训美育学科教师,都需要资金支持[4]。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小学相较于其他小学生源往往较少,因此按照学生配比所得的财政教育经费也随之较为紧张。但是,开展美育教育往往需要专业的教具来保证美育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及专业的教学场所,以保证美育教育的顺利进行。但现阶段,民族小学的经费往往优先考虑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以及优质师资力量建设中,因此导致美育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这对开展高质量美育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民族小学美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校园美育环境作为重要的美育教育资源,部分民族小学并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营造符合本校美育教育的校园美育环境。现阶段,多数民族小学的美育教育活动仍局限于依赖当地政府为学校建设的专门场地设施。由于民族小学往往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本身教育经费紧张,又常受传统观念影响,重视程度较轻,因此美育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一定差异性,有些民族小学仅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基本设施,教具相对缺乏。此外,由于受到传统学科教学课程的影响,有时美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存在被压缩的情况。民族小学的学生多来自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或留守儿童家庭,较难获得专业校外美育教育。因此,他们也难以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因此,民族小学重拾美育教育阵地势在必行,在资源配置方面,不仅需要学校自身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还应寻求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三、壮族织锦的文化传承

壮锦作为壮族人民在经历“诞生之礼”“满月”以及“出嫁”等人生重要时刻的必需品,饱含着壮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5]。壮锦的文化内涵中,也时刻体现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壮锦的文化内涵

壮锦作为广西壮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我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民族织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经过壮族人民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民族特征和艺术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壮锦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壮锦文化是从壮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壮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锦文化作为承载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壮族人民的心中,将壮族人民的实用需求与精神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壮锦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壮锦作为壮族人民人生礼俗的必需品,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写照、心理活动以及宗教信仰,寄托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智慧和期盼。例如,希冀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的青蛙纹、希冀家庭子嗣绵延的鱼纹、表达壮族人民追求生活美满、吉庆如意愿望的凤纹以及寓意同心吉祥、琴瑟和谐的菱形纹等不同的花纹,均寄托了壮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壮锦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壮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认知与情感寄托。传承与弘扬壮锦文化有助于提高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当下,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壮锦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吸收和内化外来文化优点的同时保留自身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积极与现在壮族人民新的美好愿景相适应。

四、壮锦文化融入壮族小学美育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培养优质美育教师,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将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教师的综合素养决定了美育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对现有小学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7],建议聘请壮锦非遗传承人或当地精通壮锦技艺的手艺人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对承担壮锦相关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从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传承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以便在日后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同时,将壮锦文化相关研究整理成册,以便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与研究,美育教育并非仅仅依靠单一美育课程便可顺利开展,需要多学科融合发展。此外,学校亦可积极与相关专业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校建立美育教学实践基地,邀请高校的壮锦艺术教师开展美育教育讲座。

(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设置开发以壮锦为载体的相关课程资源,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应重点从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出发,使壮锦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审美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学生的立场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例如,通过美育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收集壮锦不同纹样的含义并了解其背后的美好寓意从而感受壮族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鼓励学生以此为灵感进行再创作;将染色工艺带入劳动课堂中,鼓励学生亲手通过古法植物染剂染出不同的色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完善美育教育体系。

(三)加大美育教育经费,建立特色示范校

当地经济条件直接影响民族小学美育课程的发展状况,美育资金较为短缺一直是确保民族小学美育课程有效实施的一大阻碍。加大对民族小学美育教育资金投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美育教育课程缺少专项经费这一问题。民族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与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相同,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划拨有关美育教育基金时适当向民族小学倾斜,促进民族小学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并鼓励民族小学申请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示范校,可适当缓解美育教育课程建设资金压力。壮锦作为广西壮族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其纹样具有独特性、材料与技艺具有复杂性,将纹样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制作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与美育教育相结合尝试建立以壮锦为特色的民族小学特色艺术文化示范校。

(四)促进校园文化与壮族特色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集体文化意识,展现了高校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8]。在壮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壮族特色文化元素,使壮族特色文化元素有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将壮锦文化引入校园中,以校园为平台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高校壮锦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相关教师面向小学师生开展讲座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前,壮族小学常在“三月三”等壮族传统节日前后举办唱山歌活动或民族运动会,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可以开展唱山歌等活动还可与壮锦制作以及壮锦展示等活动相结合,在传统活动之余将其与壮锦文化相关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此外,部分壮族小学还建有校壮族文化馆,向全体师生展示壮族人民传统服饰、农作工具、绣球等传统壮族文化物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结束语

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与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才能帮助广西壮族地区民族小学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独属于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在民族小学中仍存在美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相对薄弱、课程内容缺乏创新以及资金较为紧缺等困境,希望通过本文以壮锦融入壮族小学为例的研究,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小学美育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为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方晴,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蒋琦玮.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美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以Y市城区5所小学为例[D].湖南理工学院,2022.

[3]刘华芳,林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独立院校美育教育实践探析——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J].民族音乐,2024,(04):106-109.

[4]塔娜.农村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5]钟日恒.桂西南地区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文化产业,2024,(14):157-159.

[6]石小瑞,柏喜贵.壮族织锦文化基因的识别与分类——基于广西靖西市的田野调查[J].民族艺林,2023,(02):142-150.

[7]李文浩.传统木版年画引入小学美育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4,(05):177-179.

[8]王静.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驻地高校美育的实践研究——以盐城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23):56-58.

作者简介:刘琪琦(1998-),女,内蒙古商都县人,研究生在读,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壮锦民族地区
织幅壮锦献给党
歌海(2022年4期)2022-11-27 05:57:30
帛锦时韵*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2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6:26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