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声乐演唱者在上台表演时,往往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如果不正确应对这种压力,可能会对演唱者本身及表演作品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专业演唱的影响,证实了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声乐表演演唱者的好坏影响,并丰富了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演唱影响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演唱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促进了声乐表演演唱专业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素质;声乐表演;演唱;影响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自然素质,并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变化。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是情绪内核的外在表现。它包括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行为、心理品质、心理特点五方面。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教育与环境影响,以及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1]。
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演唱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使得演唱者在考场上或舞台上展现出潇洒大气、声音自然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的状态。然而,也有部分演唱者在表演时出现身体僵硬、声音颤抖、节奏混乱、无法控制气息,甚者忘记歌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归结于演唱者的心理素质不够。其实,每位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关键在于这种紧张情绪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适度的紧张能够促进演唱者发挥出更好的水平,甚至可能超常发挥;但过度紧张则可能使得演唱者的状态达不到平时的80%,甚至连50%都无法发挥出来。这一切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二、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专业演唱者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艺术领域中,一名卓越的声乐表演专业学者所需具备的素养远不止于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对歌曲情感的细腻表达。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需要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能够始终保持镇定自若,毫无压力与紧张之感,而这一切,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性格因素
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引导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自出生开始,人们便开始不断经历各种事件,这些经历逐渐沉淀并塑造出独特的性格,进而构建出完整的人格体系。从性格的大致分类来看,主要可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2]。
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在面对诸如广大观众的注视以及宏大舞台的气场等具有挑战性的条件时,能够展现出令人钦佩的从容与自信。他们如同天生的表演者,不仅不会被外界的压力所困扰,反而会将舞台视为展现自我的绝佳平台,能够毫不顾忌地将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尽情释放,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与观众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连接。
相比之下,内向型性格的人在相同情境下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内心挣扎。舞台上的聚光灯和台下观众的目光,可能会成为他们无形的压力源,容易引发紧张与对舞台的恐惧情绪。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表演中出现一系列不理想的状况。例如,肢体僵硬、声音颤抖、情感表达晦涩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舞台表演的效果,难以充分展现出作品应有的魅力与感染力[3]。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性格因素对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现有显著影响,但这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与针对性的训练,内向型性格的演唱者完全可以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逐步提升在舞台上的自信与表现力,实现从自我束缚到自由绽放的华丽转身。
(二)个人情绪因素
人类的情绪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涵盖了喜、怒、哀、乐等丰富多样的色调。当个体受到外界特定刺激时,其心理反应的性质将直接决定情绪的走向。如果心理反应呈现积极的态势,个体便会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愉悦、轻松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阳光与希望。反之,如果心理反应陷入消极的泥沼,个体则会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对周围事物持消极、抵触的态度,进而滋生出厌恶、愤怒等不良情绪,仿佛被乌云遮蔽了心灵的天空,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回应能力。
这种情绪反应的原理在声乐演唱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犹如一颗情感的种子,蕴含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能够深入触动歌唱者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需要应对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情况,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这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引发歌唱者内心情绪的波动。尽管他们可能对曲谱早已烂熟于心,但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依然难以完美地诠释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4]。
由于情绪困扰,歌唱者的歌声可能会失去往日的灵动与感染力,无法准确传达出作品中细腻的情感变化,使得观众难以与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从而导致整个演唱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环境因素
演唱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无疑是对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又一重大考验。从规模宏大、观众众多的大型演唱会场馆,到空间相对狭小、氛围更为私密的小型演出场地,不同的演唱环境在空间大小、观众数量以及氛围营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一些习惯于在小型场合演唱的歌唱者来说,突然置身于大型场合的舞台上,面对人山人海的观众和更为复杂的舞台设备与环境,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内心的紧张情绪油然而生。这种紧张感会导致他们陷入思绪混乱,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各种担忧与杂念,如担心演唱失误被众多观众察觉,害怕在庞大的舞台上出现走位错误等。这些杂念的干扰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专注力,无法将精力集中于演唱本身,从而限制了演唱技巧的发挥,难以展现出最佳水平[5]。
同样,对于长期活跃于大型场合的歌唱者来说,当他们转换到小型场合进行表演时,也可能面临适应性问题。小型场合相对紧凑的空间布局和更为亲近的观众距离,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表演的张力受到约束,导致以往在大型舞台上习惯的表现方式和情感释放尺度难以有效施展。这种不适应感同样会对演唱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歌唱者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难以精准、细腻地呈现。
三、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具体表现
(一)常态心理反应与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心理反应通常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三种。常态反应是指演唱者能够适应环境,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正常的“对话”,这种反应表现为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技术和技巧得以顺利发挥。偏离常态反应则是指演唱者虽然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回应,但回应的精确性和正确性不够,通常表现为不安、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可能导致音色、音准、节奏、表现等方面的错误。变态反应则是指演唱者完全丧失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无法正确地进行应答,这种反应在声乐表演中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必定会严重影响表演效果[6]。
(二)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
紧张心理是声乐演唱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紧张心理的产生可能与演唱者对技巧的掌握不纯熟、学习方法不当、客观环境影响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克服紧张心理,演唱者需要加强技巧训练,提高演唱水平;调整学习方法,注重技巧与歌唱的结合;加强舞台实践,积累舞台经验;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疾病对演唱的影响。此外,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心理暗示等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声乐演唱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一)培养自信心
在音乐表演专业领域,自信心是演唱者走向成功的关键基石。对于踏上音乐学习征程的人而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磨砺的漫长旅程,过程往往伴随着长期的坚持与枯燥的反复练习。在初始阶段,每位学习者都怀揣着炽热的积极态度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困难与挫折逐渐显现。在教师的严格教导下,部分学习者可能会因自身进步较慢,甚至在原地徘徊而遭受沉重打击。曾经的热情如同遭遇寒冬,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能因此逐渐消散。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犹如一盏明灯,能够洞察学生内心的迷茫与困惑,通过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正视困境,重拾信心。比如,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让学生在逐步攻克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或者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从而激发内在的动力[7]。
当演唱者内心充满自信时,其在舞台上的表现将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他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表演,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能量。在这种状态下,歌唱不仅仅是声音的输出,更是情感与灵魂的深度表达。演唱者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精准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脉络,将每一个音符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有可能突破自身的极限,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水平,给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艺高人胆大”“没这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些流传已久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专业素养与自信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声乐演唱的世界里,扎实的专业技术与全面的专业素质是演唱者自信的源泉。每一位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的歌唱者,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努力和付出。他们在音乐的浩瀚海洋中默默耕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汗水。无数个日夜,他们潜心研究发声技巧,反复调整自己的呼吸、共鸣与发声位置,力求达到声音的完美呈现。他们勇于挑战自我,摒弃旧有的不良发声习惯,如同破茧成蝶,在痛苦的蜕变中塑造出更为科学的发声体系。以著名歌唱家帕瓦洛蒂为例,他并非天赋异禀,初入声乐领域时也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热爱与顽强毅力,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不断探索与创新,最终赢得了“高音C之王”的美誉。他的成功之路充分证明了,只有不断学习、实践与突破,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真正的音乐家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他们如同虔诚的行者,永远不会停下追求卓越的步伐。无论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还是对新兴音乐风格的尝试与融合,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与进取的心。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音乐视野得以拓宽,艺术感悟力日益敏锐,整体音乐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种持续的成长与进步,不仅带来了更为精湛的演唱技艺,也赋予了他们在舞台上无与伦比的自信与从容。
(三)多参加实践活动
在声乐演唱的成长之路上,实践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经常参与实践活动对于歌唱者而言,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每一次的舞台实践都是一次宝贵的历练机会,能够让歌唱者积累丰富多样的演唱经验。不同的演出场地、观众群体以及现场氛围,都会给演唱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挑战与感受。在大型的音乐厅中,面对座无虚席的观众和庄重典雅的环境,演唱者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强大的气场与精湛的技艺掌控全场;而在小型的俱乐部或沙龙里,与观众近距离的互动则要求他们具备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灵活的应变能力[8]。
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歌唱者能够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如何巧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例如,在演唱过程中突然遭遇音响设备故障时,有经验的歌唱者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演唱方式,依靠强大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现力弥补设备的不足,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这种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磨砺而成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歌唱者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他们才能真正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许是在高音区的音色不够圆润,或许是在情感表达的连贯性上有所欠缺,这些问题在日常的练习中可能难以察觉,但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却会暴露无遗。因此,实践不仅是提升技巧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与改进的过程。每一次的时间经验都能够帮助演唱者发现自己盲点,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逐步提高演出水平[9]。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声乐演唱与心理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心理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决定声乐表演演唱的效果。作为一名声乐表演专业的演唱者,必须在日常练习中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在未来的舞台上,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演唱者,才能在压力与挑战中自如地展示自己的歌声。
(二)展望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对表演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因此,声乐演唱者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应加强与其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声乐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为推动声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详细探讨了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演唱的影响,从性格因素、个人情绪因素、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提出了提高心理素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声乐演唱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伊真.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艺术大观,2023,(02):22-24.
[2]崔晓玲.声乐表演中的紧张心理应对措施分析[J].艺术评鉴,2022,(11):185-188.
[3]宋季芸.浅议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对演唱的影响[J].明日风尚,2021,(17):25-27.
[4]郑涯斐.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观(论坛),2020,(03):15-16.
[5]肖智丽.试论歌唱心理对声乐演唱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9,(07):119-120.
[6]王麒宇.积极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影响及作用分析[J].北方文学,2019,(05):106-107.
[7]刘源.“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8]牛丽媛.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9]王丹.论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的影响[D].吉林艺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申佳(2000-),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