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情境教学,优化阅读策略

2024-12-16 00:00:00陆春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12期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融合了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等多重特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教师应积极寻找教学方法,以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推动教学从表面层次向深度发展,并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展现出极强的实践性。生活不仅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沃土,也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的源泉。生活的广泛性赋予了语文课堂无限的延展性,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为灵感,拓宽教学边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还能让学生沉浸在阅读学习的乐趣中,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以此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的结构。例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爬山虎与课文中描述的是否一致?”这类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全面且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绘爬山虎的,并学习作者使用的特殊写作技巧。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生活化的实践学习任务,如观察并记录某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将生活背景融入语文教学,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立足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疑问,创设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探索和学习中去。通过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意识,有效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保持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其思维发展规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壮丽的景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导向性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所目睹的景观是哪里呢?”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纷纷回答:“是圆明园。”此时,教师可以展示圆明园被毁后的凄凉图片,强烈的视觉对比能够瞬间激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如此美丽的建筑,为何会遭受被毁灭的命运?”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围绕圆明园的主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你们对圆明园有哪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详细描绘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的?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你们又有哪些见解和思考?”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升阅读课堂的质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够得到情感的滋养,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三、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情境。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在思维和语言组织方面稍显不足,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演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再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实践,更清晰地掌握表演的要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本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雪孩子》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表演情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四人,分别扮演小白兔、兔妈妈、雪孩子以及旁白这四个角色。在表演正式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这一环节旨在确保学生在表演时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与行为。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确保表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教师也要提供客观且有价值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表演情况,反思并深入理解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反思能力。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在阅读兴趣上得到了激发,还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对花生的种植过程缺乏了解,教师首先可以提前从网络平台搜集关于花生从种植到成熟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从而清晰地了解花生的种植过程。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看完花生种植的视频后,你们能否准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是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的,并从中体会到作者所传达的花生默默奉献的中心思想。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价值,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确保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

总之,教师需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阅读情境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流于表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阅读文本内容,深入了解文本所要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