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面临着一项重要挑战:尽管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小说背后的深层内涵。这一现状既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为小说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主挖掘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非仅仅依赖教师的直接阐述来获取结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从众多理论中汲取灵感,其中“叙事学”理论为小说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文本中的人物和小说结构具有独特的解读方式,这些方式恰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因此,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小说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让他们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引导他们透过故事表面,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全面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小说教学的效果。
基于“叙事学”视角,小说教学可以从“小说叙述了什么、小说是怎样叙述的和小说为什么这样叙述”等几个层面展开。从“叙事学”视角解读小说文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把握小说的叙事内容,还能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叙事技巧,领悟小说的深层内涵。
一、立足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意蕴之美
小说内容的解读始终离不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绘这三个方面。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小说的核心叙述内容:它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情节是如何铺陈展开的?内在的情节冲突又是怎样的?同时,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些对小说内容的深度解读,是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所在。
以《桥》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以精练而富有张力的叙述,展现了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小说开篇以洪水肆虐的紧张场景作为背景,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危机四伏的情境中。故事围绕着村庄面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灾难展开,老支书作为村庄的领导者,在生死关头做出了艰难而伟大的抉择。在情节铺陈方面,《桥》这篇文章采用了紧凑的叙述方式,从洪水的暴发到村民的惊慌失措,再到老支书挺身而出组织疏散,每一个情节都紧密相连,步步紧逼,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紧张氛围。内在的情节冲突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光辉与自私之间的较量,以及生死抉择面前的道德考验。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作为父亲的深情厚爱,在灾难面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桥》这篇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老支书形象。他既是冷静果断的领导者,又是充满温情的父亲。在灾难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精神。而环境描写在《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洪水肆虐的场景不仅为故事提供紧张的背景,也象征着自然界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村庄的宁静与洪水的肆虐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灾难的残酷与老支书抉择的伟大。
通过对《桥》一文的深入解读,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小说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灾难和困境时,人性的光辉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这样的解读过程,不仅是对小说内容的深入理解,更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升华。
二、立足形式,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表达之美
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表达之美,核心在于让学生洞悉小说的创作手法及其背后的深意。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鉴赏小说的“精妙构思”。如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述手法,这是小说形态构建中的写作艺术精髓。
《穷人》一文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这种方式?顺叙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体会顺叙带来的连贯性和清晰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设置悬念的地方,如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过程中发现邻居西蒙去世,留下两个孩子。这种悬念的设置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学生可以讨论这些悬念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它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风暴肆虐的夜晚和破旧的小屋等。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为故事提供了背景,还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生活的艰难。《穷人》一文通过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对话和心理活动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进情节的作用。另外,《穷人》一文中大量使用了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它们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这些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穷人》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还能够学会从形式的角度去鉴赏和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他们将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小说中的叙述技巧、语言风格和标点符号等细节,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表达之美。
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教师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是如何叙述的”,进而帮助学生发现和捕捉小说中的写作艺术。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构思,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
三、立足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存在之美
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更要引导学生探究小说对读者展现的深层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生成、拓展和延伸。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学生能够在小说中体会并理解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在初步阅读中,学生通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等情节,直观地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纯真与美好。同时,学生从文章结尾处的“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阅读的深入,小说文本的多重意义逐渐显现。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前后生活境遇的巨大反差,学生逐渐领悟到了小说所蕴含的悲剧色彩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感悟文本的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小说进行对话,让小说的表达成为学生的自我表达。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阅读的感悟,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小说阅读之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叙事学”视角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心灵,去面对和解决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