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孟凡波(1973~),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五中学校,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文章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多维度的教育策略,包括情感管理、社交技能培养、目标设定与实现等,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心理挑战,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管理;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2-0017-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初中生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心理压力和成长困惑。在这一关键的成长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以关注个体的积极情感、优点与潜能为核心,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相比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倡导通过提升积极心理素质来预防和应对负面情绪。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不仅符合新时期教育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一)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世界的逐渐丰富,初中生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他们不仅要应对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的矛盾。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诸如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聚焦在对已有问题的预防和纠正上,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关注。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成长困惑时,难以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学模式,往往集中在分析和治疗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关注个体的积极情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并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能量,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他们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挑战。
二、情感管理与心理韧性的培养:核心教育策略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情感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这两个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情绪波动频繁、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识别、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心理的坚韧,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这两个方面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来实现,还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和实践活动来逐步渗透和落实。
(一)情感管理:识别、表达与调节情绪
情感管理是情绪调节的核心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青春期的情感波动较大,他们往往会因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外界压力的增加而产生焦虑、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识别和管理,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情感管理的教育策略应当从识别情绪开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课的题目分析和解题思路分享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感知逻辑思维的过程。例如,在讲解具有一定难度的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解题的逻辑推理过程,鼓励他们深入思考不同解法的合理性。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背后的推理脉络,还可以帮助他们反思自身的解题思维,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逻辑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情感表达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表达环境,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情景表演,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感场景,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情感。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情绪调节是情感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学生不仅要学会识别和表达情感,还应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技术”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题来释放压力。解题过程可以成为一种思维发泄的途径,通过专注于逻辑推理和计算,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步骤分解或逐步推导等方法,帮助他们在思维混乱时恢复专注,逐渐培养逻辑推理的条理性和解题的自控力。
(二)心理韧性:面对挫折的坚强与乐观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压力和逆境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韧性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阶段,如考试压力、人际冲突、成长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等。这些压力源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焦虑或抑郁情绪。而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从而在逆境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挑战性任务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以数学课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勇敢提出解决方案的课题,例如小组合作解题竞赛或数学模型构建任务。这类任务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既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又能帮助他们在遇到难题或计算失误时,学会积极应对压力,从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挑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思维和积极态度。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避免陷入消极情绪。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失败中的得失,鼓励他们在每一次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挑战中保持乐观。
三、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构建
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单一策略往往难以覆盖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因此,构建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要关注情感管理与心理韧性的培养,还应涵盖目标设定、社交技能的发展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通过多方位的策略,教师可以更全面地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的心理挑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将详细论述这些多维度策略的具体应用。
(一)目标设定:增强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
目标设定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通过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和心理健康维护具有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学业进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每一单元的学习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在解决方程、掌握几何概念等方面取得具体的进步。为了提高学生实现目标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他们将大目标分解为多个小步骤,如逐步掌握公式应用、提高计算速度等,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建议。这样的目标导向型教育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完成目标后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价值认同。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的实际任务,设定一些难度适中的挑战性目标,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律与坚持的品质。当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提供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增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信心。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心理教育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帮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挑战时更加自信与从容。
(二)社交技能: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实践
社交技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关怀,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认为健康的社交互动不仅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还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交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的互动活动和合作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社交技能。例如,在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协作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和练习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应对技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冲突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如何通过有效地沟通化解矛盾。这种有针对性的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还能帮助他们在遇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难题时能够更从容地应对。
(三)积极反馈:在失败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积极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帮助他们在失败中学会反思,找到成长的机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常常因为学业压力、同伴竞争等因素产生挫败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积极的反馈,可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并从中获得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给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积极反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应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对于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除了学业方面的反馈,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现方面给予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较好的情感管理或社交技能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通过具体实例向其他学生展示良好的情感处理方式。这种正向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能够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还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通过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将能够培养面对压力的能力、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思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希望感培养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4.
[2]王烨.探究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23(30):7-9.
[3]王晓涵.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8):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