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仁波(1976~),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卧龙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融合五育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结合部编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研究如何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进而使教学实践更贴合学生实际,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五育并举理念;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2-0156-04
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之下,当前小学院校更加关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五育并举理念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这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初衷一致。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元素,挖掘教材当中的五育教育内容,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丰富课程内容的目的,也可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一、五育并举的含义和教育目的
(一)五育并举的含义
五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后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主要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德育强调有效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智育借助各科的系统性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该板块的知识教育主要以文化课程的知识技能科普为主。体育是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身体机能水平。美育是指借助艺术元素、色彩搭配、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培育活动,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拥有劳动意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五育并举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只会“读死书”“死读书”,无法在社会当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学生只有在接受教育时发展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将来才能够适应社会,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并且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尽快实现个人的价值。坚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在设定相关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流程时,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五育并举理念的实践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过程中,教师想要充分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需遵循综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编排、教学评价等多维度体现出教育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坚持综合性原则,使人才能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更具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原则
为更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水平,教育工作者在借助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小学学生年龄低,认知水平有限,学习知识经验不足,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使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落实更有效,使学生也能够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过程当中更具积极性。
(三)趣味性原则
教育工作者想要真正提高教学水平,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还应遵循趣味性教育原则。在趣味课堂当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也会降低,效率也能有所提高。在开设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相关资源内容的丰富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具备充足的学习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诸如信息技术等工具,融入丰富的资源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相关案例、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中不断成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借助五育并举理念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工作者忽视五育的融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教师在授课时更加关注一些主科知识的教学,在授课时经常照本宣科。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经常只是按照课本中的知识编写顺序,简单传输知识,未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五育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多方面发展,这导致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融入度并不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也相对淡薄,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所采取的授课模式非常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性的方式传输知识,学生很难拥有主动思考知识、实践应用知识的机会,导致课堂氛围较差,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度探索知识,很难提高学习水平。
(三)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相关授课过程非常专业化,教育教学中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但当前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未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授课时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传输层面,学生无法在实践操作中将知识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相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五育并举理念落实的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需要充分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合理安排课时,设定教学计划,让学生可以充分投入于知识的探索过程当中,使学生在不断学习应用知识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强调德育为先,注重价值引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德育相关的教育内容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德育的教育非常宽泛,教师需要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注重运用理论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个人的发展。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该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分担家庭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元素,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当前许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备受父母的宠爱,经常会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变得自私,集体意识淡漠。所以教师要委婉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借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体谅父母,为父母分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可以对父母做些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进行讨论,展开头脑风暴,从而想出一系列在家庭中可以为父母分担的实例并进行实践。比如,可以帮父母清理衣物,吃饭后刷碗,帮父母洗菜,打扫家庭成员的房间。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后,让学生记录感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此类生活实践中,使学生更具家庭责任感,并让学生提高个人的道德认知,学会关心和体贴他人,并主动分担一些集体事务,养成热爱集体、奉献自我的习惯,并在该过程中掌握与他人沟通和相处的技巧。
(二)融入智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智育也是五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能够系统性学习科学知识,更加深入了解这个世界。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必要文化技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创设相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将智育的目标体现在知识技能的传输过程中,使学生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技能掌握度。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比赛,看在一定时间内哪一位学生计算的数学题目最多,正确率最高。借助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分享经验,比如,让计算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好的同学分享个人的学习方法,以供他人借鉴。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设立“为什么要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题,使学生清楚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具内在驱动力,也尝试思考如何提高学习技能和效率,从而提升个人的学习水平。
(三)融入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有许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只是体育教师的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时并没有融入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然而,身体素质与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五育并举理念,需要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元素,将其与体育教育进行融合,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的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列举出诸如捉迷藏、荡秋千、电子游戏等休闲娱乐的方式,询问学生:这些都是健康游戏吗?然后,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一些不健康游戏的危害,如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可能会让人上瘾,继而专注力下降,难以投入精力于学习中,个人的反应也会相对迟钝。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出体育锻炼的优势,让学生清楚保持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又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度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获知任何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健康身体的支持,教师也可借机科普一些运动锻炼常识,让学生保持运动习惯。再者,在“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课程教学时,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知这些不利物品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开展一期知识科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索相关知识,进行信息整理,讲解烟酒、毒品等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可以以“我的健康我做主”为主题活动,设置健康计划,让学生自主寻找体育锻炼的方式,并尝试通过实践,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四)融入美育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美育也被视为美术学科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他学科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忽视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元素,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融入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注重提炼学科中的美学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人际交往、处事态度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内容更加贴合。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的经典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地观赏,思考相关作品的内涵。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传输民间艺术和相关工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明白美与丑、是与非并非完全对立,有时界限非常模糊,当我们看待问题时也要辩证去思考的道理,进而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地思考、讨论,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又如,在课程“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相关知识传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些学生乱扔垃圾和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进行辩论,探索如何对废弃垃圾进行再生利用,进而在辩论中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审美意识,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让我们生活的空间更美。
(五)融入劳动教育,体验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也被称作劳育,它强调通过一些劳动技能的传输,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时的劳动教育强调真正贴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将来也能够成为一个拥有极强行动力的综合型人才。比如,在讲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做家务技能,了解如何为父母分担家务。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掌握一些更快打扫内务的技巧,并从中获得满足感,继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如,在“我们的衣食之源”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进田间,了解食物制作的过程,获知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了解不同工厂零部件生产的方式,使学生可以看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劳动意识,真正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以德育为首,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修养;融入智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融入体育教育内容,使学生拥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融入美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拥有辩证思维;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养成劳动的习惯,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具综合素质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9):4-8.
[2]李璟飘.“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常态——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2022(9):40-42.
[3]李晓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理念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13):45-47.
[4]任颖.“五育”融合的教材表达及教学实现——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2021(30):38-42.
[5]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