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建峰(197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南冶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
摘 要: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也恰好符合近期中考的特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主要根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现状等,导入相关联的生活化素材,以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思维开展教学,以此强化学生道德法治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2-0164-03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实践性,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现状及其需求,能助力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现实条件下,教师就要注意对生活化模式的合理运用,使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明显加强,为学生将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将现实事物导入课堂,以使学生深化认知,掌握所接触知识的现实作用,继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在达到温故知新目的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素材出自生活、教学课堂氛围贴近生活、知识拓展迎合学生需求的思想原则,将生活化元素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流程上,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产生更多的真实体验,进一步明确参与道德法治学习的现实意义,在长期的正确思考中,强化道德法治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受应试思想的束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新课节知识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使学生在反复思考以及知识应用中,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而这种形式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也难以保证教学成效达到预期。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做习题时不能做到深度探索,也自然不能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更不能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甚至也难以保证后续考试成绩的理想化。因此,教师就需要在课堂知识讲解中,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生思考与探究意识,为学生认知事物、体验生活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强化道德法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知识探索中能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在完全掌握课堂知识的条件下,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处理现实问题方面,尽早精准辨识和处理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更加充分掌握道德法治相关知识,并且也能更好促进学生以理性思维解决各方面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更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角度来讲,合理运用生活化思维模式,可使教师导入更加多元化的生活元素或素材,继而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并长久记忆课堂知识。具体而言,将课本中的内容与现实事物相联合,则可将原本复杂的知识设置为逻辑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内容,从而缓解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初中道德法治教学质量成效。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新课节知识,让学生能从中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思维的原则
一方面,在初中道德法治过程中为合理运用生活化思维模式,要遵循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道德法治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借助生活化思维,将课本中原本抽象的内容进行简单呈现,促使学生充分掌握新课节知识,很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在相对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可以妥善解决学习吃力的问题,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做到深切领悟和长久记忆。另一方面,要想确保生活化思维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教师就要遵循多元化、趣味化的基本原则,更好调动学生应用课堂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学生的道德法治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加乐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来讲,基于生活化思维的道德法治教学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域,使学生接触到类型更加多元的课堂知识,为学生后续的高质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教师将课堂教学安排得较为紧凑。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时间存在一定的局限,而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给学生答疑解疑惑,因而,教师就会考虑在课堂的既定时间范围内,向学生渗透更加丰富的道德法治知识,课内教学也就以理论讲解为核心内容,鲜少导入相关联的生活化元素。再加上一些教学所用的思维模式也较为单一,刻板,难以完整且清晰地向学生输出生活化素材。也有教师认为导入生活化元素可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缺少了生活化元素的道德法治教学也难以保证快捷性和有效性。因而,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教师,就应当脱离对以往单一理论化思维模式的依赖,树立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理念,进一步明确生活化道德法治的含义,深刻认识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意义,在结束理论知识讲解教学后,基于现实环境的真实事件实行教学,使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能与真实事件相联系,从而使课堂知识得到生活化呈现,强化学生从生活化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初中道德法治教学质量成效。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以往道德法治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由于课堂内容的枯燥、抽象而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教师导入的素材或者生活化元素缺少趣味性,自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就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象性,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充分领会和掌握教学导入的内容。因而,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所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具象性,并且保证学生能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在知识讲解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导入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更加易于掌握新知识,并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在此这种深度思考中,学生不仅能充分掌握道德法治知识,而且也能明显强化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法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导入更多的不法事件和行为,从而使学生在现实思考中,领会到触犯法律所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也能懂得做一个遵法、守法的公民,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充分领悟法律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联的角色表演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能更加充分领会并长久记忆新知识,助力学生更好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是学生道德法治意识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好胜心理,而且大部分学生也都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若教师仍然采取原本刻板的教学模式就可能加重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也难以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就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状态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快速专注于思考。比如,在给学生讲解亲情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播放家庭成员和谐共处的动画片。之后,再结合动画片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关联的问题,使学生能客观剖析自身感受。学生在总结答案时也能深受动画内容的感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去思考关于亲情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对比自己的一些行为,对自己日常和家人相处中不太合适的做法进行及时的纠正,更好提升教学整体的效果和质量。
(四)导入真实事物
对现实生活视角下的教学来讲,所导入的素材也应当具有现实性,并保证助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提升。为此,教师要确立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意识,从强化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角度进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建立落实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师生互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借助角色表演,再度呈现近期的社会焦点事件,并且根据本课节内容进行思考与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充分联合,提高初中道德法治教学质量。比如,小东与小亮共同到街边小摊中烧烤,直到夜深,小东还与小亮有说有笑的。此时,附近社区的刘先生不堪其扰,从居民楼出来径直走向街边摊,将一壶开水泼向小东和小亮。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问题一:A某、B某、大排档老板,这三人谁有错?三人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问题二:B某应当怎样正确维护自身的权利?问题三: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发生?这种基于现实问题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也可使学生能快速进入专注学习的状态,助力学生深化对道德法治内涵的理解,继而强化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五、结论
将生活化思维模式融入于初中道德法治教学,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充分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道德法治的含义,使学生逐渐强化道德法治意识,并确立端正的人生三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以,教师需要以道德法治教学为导向,采取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刘玲.指向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63-165.
[2]杨雪峰.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217-220.
[3]陈明海.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2(35):61-63.
[4]付怀慧.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1):8-9.
[5]马俊仓.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6-98.
[6]张龙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