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非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4-12-15 00:00:00邓淑珍陈明惠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34期
关键词:移动应用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文章以福建永春县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保护面临的挑战及数字化传承策略。针对年轻一代兴趣缺失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款集非遗展示、AR互动、产品购买及定制于一体的移动应用程序。通过该App,旨在提升公众对永春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并探讨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移动应用;永春县;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4-0104-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福建永春县,作为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却也面临着年轻一代兴趣缺失等传承难题。因此,探索诸如数字化传承等新途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其便捷性、互动性,成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可能。

1国内外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家战略,其核心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水平,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在国际层面,与乡村振兴相似的概念在发达国家通常被纳入农村发展或农村振兴计划的范畴。相关文献显示,国际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乡村旅游、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教育等领域。而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本土化的实践路径探索[1],探讨如何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通过政策创新、文化挖掘和社会动员,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保护是全球共识的重要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框架和指导原则,引领着全球对ICH的认定、政策制定及国际合作机制的深入探讨。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角,聚焦于传承机制的优化、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社区参与模式的探索。学者们普遍强调,ICH的保护需要政府立法为基础,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正引领着ICH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成为了保护的新趋势。

数字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其理论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际上,数字化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档案建设、数字展示技术和虚拟博物馆等方面。在实践层面,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实现了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全球共享。在中国,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数字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如3D扫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2]。

2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永春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在经济层面,永春县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文化层面,永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传承人制度,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

永春县汇聚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技艺、民俗、艺术等多个维度。其中,永春白鹤拳、香制作技艺及纸织画等已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不仅彰显了永春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历史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些非遗项目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它们在传承过程中兼容并蓄,吸纳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层面,更在于促进社区和谐、强化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等多个方面。

然而,永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导致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受到严峻挑战,部分非遗项目面临边缘化乃至消亡的危机[4]。同时,保护传承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乡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这无疑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有效保护并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成了永春县亟须攻克的重要课题。

3永春非遗App服务设计

3.1服务设计理念

永春非遗采用服务设计理念构建,这一理念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永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服务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深入分析用户需求,确保App功能贴近用户实际,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能感受到永春非遗的独特魅力[5]。此外,还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利用AR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激发用户的探索欲与好奇心。通过构建线上商城与定制服务,进一步拓展非遗的传播渠道,促进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与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3.2用户旅程图

在对服务设计理念深入理解后,秉承服务设计理念的精髓“以用户为中心”,本文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不同的用户画像。并以女大学生的用户画像为例,挖掘该用户群体的需求、兴趣及行为习惯、情感和体验,尤其是她们对非遗文化的探索欲与传承意识,从而构建了一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通过图文、视频、AR互动等多种形式,让用户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温度与魅力。并且设置了非遗展示、互动体验、学习传承、购物与定制等多个环节,旨在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激发她们的参与热情。具体的用户旅程图如图1所示。

3.3信息架构设计

图1揭示了非遗了解、体验到保护的全过程,精准定位各阶段用户痛点和期望。基于此,永春非遗App系统架构图应运而生,紧密围绕用户需求设计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架构图确保各模块独立且互联,优化信息流动与功能实现,保障体验连贯。非遗展示、互动、学习传承、购物商城等核心模块一目了然,通过直观界面引导用户沉浸永春非遗世界。此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促进非遗文化的深入认知与传承。

3.4主要功能设计

非遗展示模块是用户首次接触并深入了解永春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门户。系统精心策划了首页的轮播图,用以展示永春非遗的特色内容。从永春白鹤拳的矫健身姿,到永春香制作技艺的细腻流程,再到永春纸织画的独特韵味,这些非遗瑰宝通过高清图片与动态效果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用户眼前。不仅如此,该模块还融入了非遗文化的深度解读,通过文字详细介绍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人的个人故事与技艺展示,让用户不仅能看到非遗之美,更能深刻感受到其背后的深厚底蕴。

学习与传承模块不仅详尽地介绍了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曲、戏曲、技艺等独特魅力,还巧妙地融入了实用功能,为用户精心规划了与这些非遗项目相辅相成的本地旅游路线。在深入了解永春非遗文化的同时,用户还能通过该模块发现周边的热门景点与网红民宿,从而享受一场融合了文化探索与休闲度假的全方位旅行体验。这一创新设计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为永春地区带来更加广泛的经济收益与蓬勃活力。

商城模块精心设计了非遗产品的展示、筛选、购买以及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功能。用户进入商城后,首先会被琳琅满目的非遗工艺品展示所吸引。这些产品通过清晰的图片、详尽的描述以及传承人的背景故事,全方位地展现其独特魅力。为优化用户的购物体验,商城提供了直观的筛选和搜索工具,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快速定位到心仪的商品。同时,商城还特别增设了非遗产品定制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位顾客都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个人信息模块不仅集成了用户注册、登录、密码修改等基础功能,确保用户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实现了订单状态的实时更新与同步。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订单详情,包括非遗产品的购买记录、定制服务状态等,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清晰透明。这一模块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支持。

App部分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4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和意义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专为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的移动应用程序(App),该App集非遗展示、AR互动体验、非遗产品购买与定制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通过精心的服务设计、信息架构构建和功能规划,App不仅有效地展示了永春非遗的丰富内容与独特魅力,还特别设立了非遗商城,进一步推动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为永春县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永春非遗App凭借数字化手段,显著增强了公众对永春非遗的认知与参与热情,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App提供的非遗产品购买服务,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与灵感,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时,App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4.2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致力于永春非遗App的优化与发展。首先,进一步优化App的功能与设计,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与愉悦,同时增强非遗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其次,积极探索更多数字化传承的路径与模式,利用前沿技术如VR、AI等,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最后,我们期待加强与其他乡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跨区域的文化传承网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2]张清清.基于“生活化”视角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3]喻颖.乡村振兴视野下永春纸织画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22(1):129-135.

[4]李珍珍.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研究[J].福建史志,2022(5):66-70,72.

[5]蒋典亨,谢朝,崔克刚.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遗传承服务设计研究:以庄浪县非遗为例[J].设计,2023,36(20):92-95.

【通联编辑:代影】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乡村振兴“非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AT231303)

猜你喜欢
移动应用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永春县2016年9月1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时代农机(2018年3期)2018-06-07 02:37:35
T学校公共设施便捷报修平台的移动应用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6:42:44
云计算环境下的微课移动云平台设计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移动互联网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4期)2016-02-22 08: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