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患儿主要照顾者、护士双视角下的视域融合深入了解耳鼻咽喉科患儿术后疼痛管理困境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4年1-4月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1名8岁以下患儿主要照顾者、10名耳鼻咽喉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借助Nvivo11软件进行访谈资料整理,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核心主题,7个副主题。①疼痛管理感受包括照顾者参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深刻体验、患儿术后疼痛感知差异性;②疼痛认知包括疼痛相关知识缺乏、对止痛药物副作用的担忧;③疼痛应对包括照顾者参与疼痛管理应对态度不一、参与疼痛管理应对能力欠缺、渴望医护人员更多的专业支持。结论 通过弥合感知差异重建照顾者疼痛认知,鼓励并关注照顾者参与患儿疼痛管理积极性;提供针对性支持完善应对策略,提高照顾者应对能力及对患儿用药认知水平;多学科交叉提供精准、个体化医疗协助完善患儿疼痛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关键词】 术后疼痛;主要照顾者;质性研究;疼痛管理;儿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 R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3--05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dilemma of children in otorhinolaryngology department Sun Chunrong, Liu Ling, Sang Ming, Wei Jianhua.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angzhou 31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dilemma of children in otorhinolaryngology department through the fusion of fields of view under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s primary caregivers and nurse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for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1 primary caregivers of children under 8 years of age admitted to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a tertiary-level hospital in Hangzhou City and 10 otolaryngology nurse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January-April 2024 to conduc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Nvivo11 software, interview data were organized, and the Colaizzi 7-step analytical method was used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Themes. Results A total of 3 core themes and 7 subthemes were distilled. (i) pain management feelings, including caregivers' profou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nd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pain perception discrepancies; (ii) pain perception, including lack of pain-related knowledge, and concerns about the side effects of pain medication; and (iii) pain coping, including caregivers' inconsistent attitudes toward participating in pain management coping, lack of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pain management coping, and a desire for more professional support from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Conclusion To rebuild caregivers' pain cognition by bridging perceived differences, to encourage and focus on caregiv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pain management; to provide targeted support to improve cop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caregivers' coping ability and their knowledge of children's medication; to provide precise, individualized medical care to improve the children's pain service system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s, and to promote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effectively.
【Key words】 Postoperative pain;Primary caregiver;Qualitative research;Pain management; Pediatric nursing
外科术后疼痛是全球关注的医疗问题,其中我国约有73.8%的术后患者经历中度到重度疼痛,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甚至再次入院治疗的主要因素[1]。0~12岁患儿免疫系统不健全,肝脏耐受及代谢能力不足,生理学特点异于成年患者,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肥胖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使术后镇痛药物应用受到阻碍;其次咽喉部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进一步阻碍患儿描述和表达疼痛的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24%~82%的住院患儿面临中重度疼痛[2-3]。小儿耳鼻喉科是一个广泛的外科领域,涉及多种外科手术,由于其生理机能不成熟及语言表达受限,给医护人员、照顾者带来较为独特的困境。临床实践中,患儿照顾者的态度、评估疼痛的能力、对疼痛药物存在的偏见、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缺乏等使镇痛药物和方法受到限制,患儿易出现术后镇痛不足,哭闹增加手术切口裂开、出血等并发症发生[4-5]。临床护士是患儿术后接触时间最长的专业人群,在患儿术后疼痛管理中承担评估、教育、指导、实施等,其认知水平、态度及行为直接影响疼痛管理水平[6]。视域融合理论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提出,两个不同视域融合一个全新视域,不断深化认识摒弃各自前见,实现自我超越[7]。鉴于此方法,本研究结合患儿主要照顾者、临床护理人员视角,采用现场访谈式,调查耳鼻咽喉科患儿术后疼痛管理困境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有效合理的术后患儿疼痛护理管理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24年1-4月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科患儿术后主要照顾者及其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患儿及照顾者纳入标准:①实施择期耳鼻咽喉科手术患儿,年龄≤8岁;②患儿直系亲属,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承担对患儿的主要照顾(每天照顾时长>12h);③意识清楚,无精神疾患,无交流障碍。④自愿接受访谈。排除标准:①语言交流困难者;②保姆或护工等领取报酬的照顾者。护理人员纳入标准:①具有护士职业资格证书;②耳鼻咽喉专科工作时间≥3年,具有术后患儿护理经验。③自愿参与本研究。护理人员排除标准:①请假、外出学习进修等护士;②非本院在职护士。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制定访谈提纲
正式访谈前,围绕儿童疼痛管理及创伤性疼痛照护轨迹,并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制定初步访谈提纲,对2名患儿主要照顾者及2名耳鼻喉科护士进行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修订优化访谈提纲,并请经过质性研究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最终访谈提纲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患儿主要照顾者访谈提纲如下:①您在照顾孩子过程中了解孩子疼痛的表现吗?②您认为缓解孩子疼痛的方法有哪些?③孩子疼痛发作时您是如何应对的?④您对孩子疼痛用药有疑问或问题时,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⑤在照顾过程中,您自身发生了哪些改变?其中有哪些积极的变化?护理人员访谈提纲:①谈谈您对患儿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感受?②您认为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③您认为患儿术后疼痛管理还应该做哪些?
1.2.2 访谈方法
本研究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根据访谈对象回答逐渐缩小访谈范围,并应用Minichiellode刺探和引导使访谈对象更深入表达内心感受。为照护患儿,提前与照顾者预约访谈时间,以13﹕30-15﹕00为主,该时间段患儿午休、治疗较少。选择环境安静、无人打扰的谈话间进行访谈,每名访谈时长30~40min。正式访谈前,向访谈对象解释访谈目的、内容、意义,访谈需要的时间及保密原则,承诺用编码代替访谈对象姓名,征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录音。按照访谈提纲进行访谈,根据实际访谈情况对问题顺序进行调整,以保证访谈过程的连续性。整个访谈过程中记录访谈对象语气变化、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并做好备忘录。
1.3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24h内由2人反复聆听,独立将访谈录音内容转为文字,并借助Nvivo 11分析软件进行管理。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步骤如下:①仔细反复阅读所有的访谈资料;②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识别有关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有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构建意义单元雏形;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对其共性特征和概念汇总形成主题;⑤对形成的主题进行详细的描述;⑥辨别类似主题观点,反复进行比较,形成最终主题;⑦将最终形成的主题返回受访者处,以验证其内容的真实性。由2名研究者对同一份文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编码,并同时撰写备忘录,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并请专业质性研究教师进行指导,形成最终主题。
1.4 质量控制方法
本研究小组成员中含有1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护士、2名护理研究生组成,均接受过系统质性研究学习培训,拥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经验,能及时了解术后患儿及照顾者的心理变化。访谈前充分知情告知,向研究对象介绍本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获益,并告知此次访谈与护士考核无关,不影响患儿在院就医体验。为保护个人隐私,均采用编码代替,深入了解访谈对象真实感受。本研究由2名研究者对访谈录音进行文本转录,其他成员对文本内容进行核对。资料分析结束后,再度进行回听并将最终结果返回受访者,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主题一:疼痛管理感受
2.1.1 照顾者参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深刻体验
由于患儿不能主观表达感受,在受访照顾者访谈中,多数患儿照顾者对于患儿术后疼痛感受不一。P3:“痛还好,就是不怎么吃东西。”P8:“不痛,有IPAD看一点都不难受,我看挺好的。”P11:“从早上到现在我们家已经吃两次布洛芬了,还是叽叽呜呜的不肯吃东西。”P5:“估计痛啊,手术耳朵纱布包着老是要去扯,吃也不怎么要吃,换药看到医生就哭就躲,心疼死了。P10:“医生说明天就可以出院了,能不能多住2天的?等他状态再好些再出院。”
2.1.2 耳鼻喉科患儿术后疼痛感知差异性
在受访责任护士的表述中发现患儿术后疼痛程度与家庭照顾者过分焦虑、敏感、过分关注呈正相关。N1:“咽喉手术患儿疼痛明显高于其他患儿,组织结构不同,痛感会更明显些,多为吞咽时疼痛感加剧。”N3:“祖辈陪护的患儿疼痛感会放大,会通过哭闹获取电子产品的安抚,打铃次数也会频繁些。”N7:“二胎宝宝相对于一胎宝宝情绪更稳定,疼痛主诉少些。”N9:“5岁以下的小朋友疼痛感会小些,5岁以上患儿照顾者反馈的疼痛会更多。”N10:“个别妈妈特别焦虑,会反复重复问题,有些时候即使疼痛评出来0~1分,医生也会先用点止痛药。”
2.2 主题二:疼痛的认知
2.2.1 缺乏患儿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
照顾者过高的预期和对疾病认知不足均会造成术后疼痛消极的应对,不利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P2:“做手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点痛的,忍一下就过去了。”P5:“这次开刀好像比上一次疼的厉害,想着第二次开刀总好点吧,结果也这么难熬的啊。”P3:“扁桃体手术不是微创吗?也这么疼的。”P11:“反正在医院里,有问题医生护士们会处理好的。”
2.2.2 对止痛药物副作用的担忧
访谈过程中照顾者对于药物副作用的担心不在少数,但大多局限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照顾者,从而增加了患儿术后用药的担忧。P2:“止痛药用多了要上瘾的,不怎么敢用。”P9:“我宝宝先天胆道闭锁做过肝移植,在吃他克莫司,特别害怕用药起反应。”P10:“我们家孩子过敏性体质,害怕用药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护士则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科学伦理和实际之间取平衡,遵循合理镇痛原则,应用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降低术后患儿痛苦。N2:“术前术后指导的疼痛评估工具,有些家长教了好几遍一问三不知的。”N7:“特殊基础疾病不确定时会发专科会诊,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镇痛。”N5:“有些家长问她都是还好还好,其实小朋友就是痛不肯吃。其实还是有顾虑的,解释也很难去转变她的想法。”
2.3 主题三:疼痛应对
2.3.1 照顾者参与疼痛管理应对态度不一
访谈过程中部分照顾者采取消极的应对态度。P3:“办入院的时候,宝宝好奇地跑来跑去,都关注在他身上了,护士和我讲的有关疼痛什么的大致上听一下,没怎么注意。”P8:“做手术痛也没办法的,如果不做手术对小朋友发育都要造成影响了。”P4:“昨天手术回来吐了三次,晚上也没休息好,加上孩子小动不动哭一下,就更烦躁了。”
2.3.2 照顾者参与疼痛管理应对能力欠缺
照顾者在参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时,发现部分照顾者面对患儿术后疼痛缺乏应对措施,P2:“吃了药还是疼,药又不能多吃,也没什么好办法。”P6:“护士教我们可以吃点冰激凌,小孩子肠胃敏感不敢给他吃太多。”P4:“人家说玩玩手机分散注意力,我家的现在喜欢的动画片也不想看,一定要抱着走来走去,都不知道怎么办。”
由于低龄儿童往往不能完整表达病情,护士认为照顾者应重视疼痛, 提高参与术后疼痛管理的积极性,N3:“我们术前术后会进行疼痛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也会指导疼痛的评估工具使用,但有些照顾者主动配合性欠佳。”N6:“部分照顾者低估了孩子的疼痛,觉得不哭不闹就是还好就是不痛,却忽视了小朋友其他的表现。”N5:“我们会对患儿家属进行非药物疼痛干预,但仍会被个别照顾者的顾虑受阻,希望止痛效果立竿见影。”N8:“个别照顾者对于抗菌药物使用依赖性高于止痛药物及非药物性干预,觉得挂消炎药就不痛。”
2.3.3 渴望医护人员更多的专业支持
研究访谈中大多数患儿照顾者给予了医护人员很大的肯定,但同时表示渴望更多专业性的指导。P6:“每天护士都会亲切的关心宝宝,逗逗他夸夸他,感觉很温暖。”P9:“我家宝宝肝移植术后,对于他的用药什么的希望能让肝胆外科医生帮忙看看,我们也放心。”P11:“这次院前检查查出来心脏有点小问题,医生让术后找心血管内科医生再看看。”P8:“希望医护人员帮忙劝说少玩手机。”
同时,参与访谈的护士也表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多学科支持,优化疼痛相关指导。N2:“疼痛在外科手术中很常见,我们也不断学习更新疼痛相关护理知识。”N4:“宣教形式多样化,提高配合度。”N7:“有时会发现一胎妈妈经验不足,焦虑程度影响术后宝宝的需求,应给予更多的关注。”N1:“现在有些宝宝会有先天性疾病,耳鼻喉科医生专科性强,需要多学科会诊。”
3 讨论
3.1 弥合感知差异,重建照顾者疼痛认知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与患儿照顾者对于患儿术后疼痛认识不一。患儿照顾者疼痛认知不一,可能存在原因:疼痛是感官和情境过程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心理、社会及情景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术前麻醉诱导、手术、复苏、患儿与父母分离等均会使患儿产生恐惧和焦虑,而引起的行为变化会在术后持续存在,导致患儿术后镇痛需求增加。术后患儿无法进行疼痛报告时,父母的疼痛评估成为可靠的替代措施,而大多数父母会高估其子女疼痛,这与Kaminsky等[8]研究结果一致。其次,研究中有部分照顾者认为“痛还好,就是不怎么吃东西”及“有IPAD,不痛”等错误认知。3~6岁学龄前儿童其定向力、抽象能力及综合能力较差,与成人相比,有效客观的评估更为困难。虽然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评估方法,但尚无适用于所有种类及年龄段患儿的评估量表,所以患儿的疼痛评估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手段。①认知重建:加强围术期健康教育,术日加强,让患儿及患儿照顾者认识到术后预测、再次评估疼痛及充分干预缓解患儿疼痛的必要性。②行为测量:沈巧等[9]对国内66家医疗机构调查中发现仅44.12%科室对患儿及家属开展疼痛相关教育。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照顾者的自我效能。邵珍珍等[10]对15种不同年龄段儿童术后疼痛评估工具研究中,父母经过培训可使用客观疼痛量表(objective pain scale,OPS)、东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CHEOPS)进行疼痛评分,其评分与医护差异较小。通过科学指导,为患儿提供可靠、准确、有效的评估方法。③宣教方式:本研究中患儿照顾者疼痛认知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手机、网络智能化发展,医护人员应用程序进行远程评估成为一种可能[11]。Sun等[12]根据FPS-R和患儿彩色模拟量表开发熊猫智能应用程序进行患儿疼痛评估。建议建立图文并茂的护患问答手册/视频,针对误区列出错误看法及医护人员正确看法,方便快速识别与纠正错误认知,通过问卷、术前评估、访谈等充分了解患儿及照顾者知识需求,不断更新。
3.2 完善疼痛需求应对策略,提高照顾者应对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照顾者由于缺乏患儿手术相关照护经验及知识缺乏,照顾者容易产生强烈的恐惧,术后常常出现应对不良,存在多维度的需求。Knoetzed等[13]研究中表明降低照顾者焦虑为目的的干预措施成为患儿术后疼痛生物心理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医护人员完善疼痛需求应对策略。①术前术后镇痛原则应用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14]。临床主张多模式镇痛,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基础上加非药物性干预,如口服蜂蜜、冷敷下颌、分散注意力(音乐、卡通电影或游戏等)。一项Meta分析[15]也支持患儿临床实践引入转移注意力以减少患儿程序性疼痛和患儿/照顾者焦虑。②根据患儿动态评估疼痛以保证不同镇痛措施有效性,必要时调整干预措施。③护士应对患儿及照顾者进行心理指导以减少患儿焦虑[16-17]。以患儿为中心,鼓励照顾者共同参与儿童疼痛管理,教会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消除患儿疼痛管理误区,缓解焦虑改善临床结局。④医护人员疼痛管理能力提升,定期培训药物、非药物干预镇痛方法及证据转化等。
3.3 提供针对性支持,提高照顾者对患儿用药认知水平
研究中部分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缺乏相关药物知识,高估患儿疼痛,这与Kaminsky等[18]研究一致。其次部分照顾者认为抗菌药物优于药物、非药物性干预。然而围术期使用抗生素并不会改善术后结局[19],除了增加医疗费用外反而易致皮疹、过敏等不良反应。Oxelmark等[20]研究表示,医护人员的倾听、允许提问及提出建议,可促进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行为。因此,鼓励照顾者表达意见、情感和体会,大胆说出用药困惑。建立医患沟通,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交流,通过发放宣教卡片、开展患儿用药安全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制定问答手册等多种方式,充分满足知识需求,提高其对药物的认知水平,促进医患共同参与用药安全。
3.4 多学科合作管理模式,提供患儿连续照护
儿童患者处于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是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阶段,相对于成人,其先天性疾病更为常见。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儿科中越来越多的复杂疑难疾病被认识和发现。本研究访谈中照顾者、护士双方也均认为多专科管理的重要性。Rodríguez等[21]研究患儿术后疼痛药物干预中多种镇痛药、麻醉剂等选择取决于儿童的几个因素,如年龄、疼痛种类、既往用药经历(如过敏、不良事件)、父母对某种药物的恐惧、目前使用药物、宗教信仰等;其次,耳鼻喉科医生认为需要儿科医生教授药物和剂量知识。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22]以“患儿为中心”,提供交叉、整合、精准、个体化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可以基于多学科管理拟定系统化诊疗及随访方案,为患儿提供连续性照护。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患儿主要照顾者、护士双视角下的视域融合深入探讨耳鼻咽喉科患儿术后疼痛管理困境的相关因素,总结凝练出三个核心主题、七个亚主题。通过弥合感知差异重建照顾者疼痛认知,鼓励并关注照顾者参与积极性,提供针对性支持,提高照顾者应对能力,协助完善患儿疼痛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患儿术后康复。但儿童疼痛测量是临床一大挑战,目前国内没有一种通用患儿疼痛评估量表及照顾者疼痛评估量表,缺乏对应相关指南循证研究,其次临床还需探索更多且便于患儿接受的止痛措施,形成更加完善的镇痛方案。
5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蔡莹莹,郑可欣,等.术后急性疼痛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相关指南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2): 8.
[2] 吴玉洁,吴利平,冷虹瑶,等.儿童操作性疼痛常见非药物疗法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 2021,35(5): 7.
[3] 黄毅升,方艳,黄桂明,等.患儿日间手术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8): 858-862.
[4] 杨巾夏,周云凤,马玉梅,等.耳鼻喉科患儿父母参与术后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2): 246-250.
[5] Mitchell R B,Archer S M,Ishman S L,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onsillectomy in children (update)—Executive summary[J].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9,160(2): 187-205.
[6] 贺育华,杨婕,蒋理立. 对外科护士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疼痛管理行为干预效果[J].护理学报,2018,25(23): 5-9.
[7] 隋晓玲,秦明利.伽达默尔的语言伦理指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6):108-115.
[8] Kaminsky O,Fortier M A,Jenkins B N,et al.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 surgical pain: Agree or disagre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9:123.
[9] 沈巧,郑显兰,林紫,等. 66家医疗机构儿童疼痛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2): 187-193.
[10] 邵珍珍,朱琳,唐文娟,等.儿童术后疼痛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1,36(5):7.
[11] Tiozzo E,Biagioli V,Brancaccio M,et al. Using an App to monitor postoperative pain at home in pediatric patients[J].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2021,25(3): 1703676689.
[12] Sun T,West N,Ansermino J M,et al. A smartphone version of the faces pain scale-revised and the color analog scale for 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in children[J]. Paediatric Anaesthesia,2015,25(12): 1264-1273.
[13] Knoetze R,Lachman A,Moxley K,et al.,Caregiver anxiety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elective ambulatory surgery in a lower-middle-income country setting[J]. Paediatric Anaesthesia,2020,30(9): 990-997.
[14]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小儿麻醉学组. 小儿日间手术麻醉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2019, 99(8): 5.
[15] Sajeev M F,Kelada L,Nur A X,et al. Interactive video games to reduce paediatric procedural pai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21,127(4):608-619.
[16] Soleymanifard F,Khademolhoseyni S M,Nouri J M. Nursing process in post tonsillectomy pain diag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J]. 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2015,7(1): 180-187.
[17] 王芳,卢芳燕,王燕. 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儿行肝移植及脾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23,58(23): 2915-2919.
[18] Kaminsky O M A J.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 surgical pain: Agree or disagre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9:(123):84-92.
[19] Dhiwakar M,Clement W A,Supriya M.Antibiotics to reduce post-tonsillectomy morbidity[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0,3(4): 920-943.
[20] Oxelmark L,Ulin K,Chaboyer W,et al. Registered Nurses' experience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hospital care: Supporting and hindering factors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care[J]. Scand J Caring Sci, 2018,32(2):612-621.
[21] Rodríguez M C,Villamor P,Castillo T.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ain in pediatric otolaryng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6(90):138-149.
[22] 宋红梅,马明圣. MDT在儿童疑难罕见病诊疗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 35(22): 1.
[2024-07-12收稿]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编号:2022KY761)
作者单位: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