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女儿悦悦每天都忙于应付繁重的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早晨6点起床,夜里12点后才能洗漱睡觉,面对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上不完的辅导班,她精神压力很大。然而,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学习,并没有迎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我发现她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变得沉默又冷漠,经常在独处时偷偷掉眼泪。看着孩子日渐消沉、寡言少语,我深感忧虑。
“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开始反思有关女儿的教育,意识到过度追求成绩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于是,我开始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我首先减少了悦悦的课外作业量,让她有更多自由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比如绘画、音乐、运动等。渐渐地,悦悦发现了自己对声乐的喜爱,并在唱歌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我与她一起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她在享受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我还重视悦悦的综合素质培养。我鼓励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区的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让她在实践中提升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有了更多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我利用这些时间与她沟通交流,了解她近期的想法和困惑,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我开始期待接她放学,期待她每天分享身边发生的“小八卦”。这种亲密的互动,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女儿更加信任我,愿意向我敞开心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悦悦变得积极主动,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那个大大咧咧、会仰头哈哈大笑的女孩又回来了。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感“双减”政策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分数、排名和升学率,更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这种教育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