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社会因素分析与防治策略

2024-12-13 00:00:00郭玉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预防策略法制教育

[摘要]校园霸凌是个别校园内偶发的挑战性问题,尽管其发生频率有限,但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要从法制教育和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校园霸凌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法律、家庭、学校等多维度的防治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在法制教育中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家庭与学校也应在一些问题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以完善的法律制度展开综合治理以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事件,进而来维护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校园霸凌;法制教育;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管理;预防策略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GH-240367);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手机控?控手机!高专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2024XBY002)。

校园霸凌现象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校园霸凌并非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个别严重事件的曝光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忧虑,特别是当这些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后,其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研究发现,校园霸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还可能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长期影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校园霸凌的治理已经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议题。

从法治教育的角度来看,现行法律体系在预防校园霸凌行为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然而,法律条文与实际操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潜在的霸凌行为未能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处理。特别是在某些个别学校和家庭中,由于法律教育和道德观念的缺失,霸凌事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文化和网络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霸凌提供了“土壤”,助长了个别青少年的暴力倾向。[1]

本文通过法制教育与社会因素两个维度,分析校园霸凌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现有的防治措施进行讨论。尤其是,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同层面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频率。

一、校园霸凌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校园霸凌作为一种极端行为形式,其界定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关注。根据相关定义,校园霸凌是指某一或多名学生对另一名或数名学生进行蓄意且持续的负面行为,导致受害者在身体或心理上受到伤害。这一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失衡的表现,霸凌者通常利用其在力量或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威胁、侮辱等行为。需要强调的是,校园霸凌不仅局限于身体暴力,还包括语言攻击、社交孤立和网络霸凌等形式。

根据行为的不同,校园霸凌可分为多种表现形式。身体霸凌通常是校园霸凌中较为常见的形式,其表现为直接的身体暴力,如殴打、体罚等,往往伴随着群体的围攻和施暴者对受害者反抗的压制。精神霸凌则通过语言或行为上的羞辱、嘲讽、谩骂等方式,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长期而深刻的伤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霸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霸凌形式,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蔽性强的特点,往往对受害者造成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除了上述形式,性霸凌也是校园霸凌的衍生形式之一。这类霸凌行为往往涉及性骚扰、猥亵或其他与性相关的侵害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受害者通常难以启齿,导致这类事件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此外,冷暴力也是校园霸凌的一种表现,施暴者通过孤立、排斥等方式对受害者施加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冷暴力可能对受害者的自尊心和社会交往能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校园霸凌的多样性表明,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中发生的暴力事件,还包括广泛的精神和社会侵害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霸凌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使得其预防和治理变得更加困难。理解校园霸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关键。

二、从法制教育角度分析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的防治不仅依赖于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规范学生行为、提升法律意识的关键作用。当前,针对校园霸凌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中有所涉及,但由于法律的覆盖面有限,对于具体的校园霸凌行为尚缺乏系统的定义和明确的法律定位。

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法律的界限与后果,以预防霸凌行为的发生。未成年人对于法律的认知普遍不足,特别是在暴力行为发生时,往往忽视其严重性。通过加强法律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有效传达校园霸凌行为的违法性,使学生意识到其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能够对潜在的施暴者产生震慑作用,减少霸凌行为的发生率。[2]

在校园霸凌的处理上,目前更多是依赖道德层面的感化教育,对施暴者的处罚相对宽松,导致其威慑力不足。如现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然对不良行为有一定的界定,但并未对具体的校园霸凌行为做出细致的法律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立法者应进一步明确校园霸凌的法律性质,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范围的界定上可以考虑适度降低追责年龄。与此同时,立法者还应增设与校园霸凌相关的惩罚措施,通过细化的法律规制,为校园霸凌行为建立更具约束力的法律框架。

学校应结合法制教育与预防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实施反霸凌政策。例如,在法律教育中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解读,使学生明确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学校应通过与司法机关合作,确保法律在校园霸凌治理中的实际效力,法制教育在校园霸凌的防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适度的惩戒措施和全社会的配合,法制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止校园霸凌的蔓延。

三、社会因素对校园霸凌的影响

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不仅限于个体因素,还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各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个体行为的形成。校园作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缩影。霸凌现象因此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首先,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行为模式,均对学生的性格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家庭破裂或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有些研究指出,家庭环境不健全的学生更容易在校园中采取极端行为。与此同时,家长过度溺爱或疏于管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同伴的尊重与同理心,进而容易引发欺凌行为。[3]

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对霸凌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容易忽略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例如,校园中“快慢班”现象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歧视与隔离,弱势学生往往因为感到孤立而成为霸凌的对象。此外,学校对霸凌行为的处理态度也至关重要。某些学校为维护形象,倾向于淡化甚至忽视霸凌现象的存在,使得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霸凌现象在个别学校中屡屡发生,进一步恶化了校园环境。

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暴力与不良文化的传播使得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对暴力行为产生认同。传媒对于暴力的美化,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美学,极易误导青少年,使他们错误地将暴力行为与权力象征联系在一起。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匿名性的增强,使得网络霸凌行为得以快速扩散,加重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与伤害。

校园霸凌问题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家庭、学校管理和社会文化方面。对于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霸凌现象的根源,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措施。

四、校园霸凌的社会危害

校园霸凌事件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个别极端案例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校园霸凌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还会对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在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和安全环境的关注中,校园霸凌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首先,校园霸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研究,受害者常常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些创伤表现为长期的焦虑、抑郁以及自尊心的严重受损。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学生在成年后可能会表现出社会退缩、孤僻,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我伤害或自杀倾向。这些长期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心理辅导解决,需要多层次的干预措施。霸凌行为的长期化和持续化往往会导致受害者产生无助感,即无力改变现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受害者的学业,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

校园霸凌事件对学校的教育秩序和学习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尽管霸凌行为在学校并非普遍现象,但个别恶性事件往往会在学校内外引发较大的关注,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霸凌事件的发生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安全感,还容易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在管理和应对这些问题时处于被动局面。有些学校因为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负面效应,影响整个学校的声誉及招生情况。[4]

从社会层面看,校园霸凌的存在反映了部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认知偏差。施暴者在早期未能得到有效引导和干预,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部分研究指出,施暴者在未来更有可能涉及其他犯罪行为。因此,校园霸凌不仅影响当前的教育环境,还可能对社会的整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此外,媒体对个别霸凌事件的曝光及其引发的社会舆论,往往加剧了公众对学校安全的担忧,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影响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网络时代,霸凌行为尤其是网络霸凌的社会危害更加复杂。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化,网络霸凌行为很容易引发广泛的传播效应,受害者的隐私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泄露,导致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网络霸凌的隐蔽性和传播性使其比传统的校园霸凌更难以预防和应对。

综上所述,校园霸凌的社会危害不仅局限于受害者个体的心理创伤,还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校园霸凌需要从个体、学校和社会多层面入手,建立系统性的防治机制,以期有效降低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五、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校园霸凌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及学校教育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社会各界对其防治对策的关注逐渐增加。预防校园霸凌需从法律、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应对体系。在法律层面,当前我国针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校园霸凌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依据,但具体落实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例如,某些法律条文侧重事后惩罚,而在事前预防、行为监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细则和执行力度。因此,建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家长、施暴者的责任,并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对不同类型的霸凌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处罚规定,以增强法治震慑力。

学校作为防治校园霸凌的核心场所,应当承担起更多的防范职责。部分校园霸凌事件由于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应对不力而未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成立专业的校园安全巡查机构,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同时,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对霸凌事件进行匿名举报。预防工作不应局限于对施暴者的惩戒,还需重视潜在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和应对能力的提升。[5]

家庭教育在预防校园霸凌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父母的过度溺爱、忽视或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增加青少年施暴或受害的风险。然而,不能将此视为普遍现象。家庭教育的改善对减少霸凌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关注其心理变化,避免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极端行为。此外,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联动的合作机制,共同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问题。

在社会层面,防治校园霸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校园霸凌的新领域。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开展大规模的反霸凌宣传活动,提升全社会对霸凌现象的敏感性和防治意识。

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不仅需要法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还需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干预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校园管理的加强、家庭教育的优化以及社会宣传的广泛推进,可以有效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通过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多角度探讨,可以清晰看到该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尽管校园霸凌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各有不同,但在少数特殊案例中,其所造成的影响对个体及社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校园安全和学生权益保护的重视,校园霸凌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法律法规的完善也逐步为该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法治化和制度化的防控体系构建成为未来防治校园霸凌的重要方向。在法律层面上,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规,特别是在行为定性、责任追究等方面,必须加大执行力,避免制度空白。通过强化法律教育,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法律意识。

在社会层面,预防霸凌的重点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事后处理,而应通过构建综合的预防机制,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学校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要落实日常管理制度,还需加强对师生的法律、心理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社会对暴力亚文化的引导和整治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网络空间中散播的负面信息应当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未来,在校园霸凌防治方面,亟待打破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通过将法律、教育与社会机制相结合,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反霸凌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对校园霸凌现象的有效预防与治理。

参考文献:

[1].李若瀚,魏然.我国校园霸凌的案例透视和预防对策研究.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3),90-96.

[2].张子豪.校园霸凌防治路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2),66-69.

[3].李贵妃,王燕军.法治中国背景下大学校园霸凌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岭南学刊,2023(1),100-107.

[4].张紫凌.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校园霸凌成因及干预对策.心理学进展,2023,13(9),3623-3628.

[5].于阳,史晓前.校园霸凌的行为特征与社会预防对策研究——基于50起校园霸凌典型事例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5),5-12.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预防策略法制教育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8:32
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
武术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4:20:0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社会因素分析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感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落实法制教育
论高校网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35:01
6号小儿哮喘临床治疗和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初探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28:24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