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注走进个性化阅读

2024-12-13 00:00:00帖玉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1期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推行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如何引导学生个体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呢?批注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把握批注的每一个环节

(一)课前习惯性批注

1.学生做好预习批注

小学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短暂的,教师如果仅仅在课上给学生短暂的自主批注时间,就马上进入师生对话,效果不佳。因此,课前预习批注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最强,从而会有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会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的问题会千奇百怪,天马行空。当然,学生也会有自己最独特的感受,诸如课文内容、精彩句段、文章写法、结构技巧、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课前批注时,自主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情感经验,一边读一边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深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教师通过课前了解学生的批注内容,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把控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预习阶段,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上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联想感悟、赏析语言、评点人物,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搜集相关资料,自己尝试解决,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课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更深入,会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探究学习会更深入、更有效。

2.教师做好备课批注

备课时,教师的批注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思路。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应该先熟悉教材。教师应细读教材八九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批注在书上,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充分进行批注式阅读。对教材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后再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会更佳。

(二)课堂专题性批注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五年级下册《清贫》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我让学生做专题批注,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认识:“这些随身物品凸显了方志敏洁白朴素的生活态度和他高尚的革命信仰。”“‘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与前文国方兵士期待的‘一千或八百大洋’‘金镯、金戒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的清贫和朴素。”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围绕“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一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入手,经历“理解—思考—模仿”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将自身的想法真实表达出来。这种以生活为载体的语言训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后拓展性批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还以《清贫》一课为例,课堂临近尾声,经过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精彩文段,对原有批注进行补充、修正、深化。在文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学生在这儿所作批注耐人寻味:有的写着“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有的写着“既然清贫能使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如果我们也拥有清贫的品质,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战胜不了的呢”;有的甚至在笔记本写上座右铭“清贫者成大事,清贫者成君子,清贫者为人民,清贫者修身、治国、平天下”。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方志敏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高尚品质,也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同时充分地表达了优秀作品对自己的感染和激励。在批注过程中,学生逐渐加深对“清贫”的认识,明白了“清贫”不仅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它对当下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在内心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找准批注的着眼点

(一)关注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编者选用了“泡泡”提示语。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常常会看到编者在课文的某个地方,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提出思考的问题或学习建议。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充满趣味的提示语,往往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关键点,所以这些“泡泡”就是师生进行思考、批注的着眼点。

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在结尾处出现“我最喜欢晨光里‘鸟的天堂’的形象,你呢?”的提示语,就是借助提示语来表达文中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揣摩。师生都在此处作批注,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堂上再一起交流讨论,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借助“泡泡”提示语攻克课文重难点。因为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预习批注过程中往往只能对词语、文章内容有一个浅层理解,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则难以把握。教师在备课时或查阅资料,或深入思考,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再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最后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学生可能会站在个人、家庭的角度去批注,教师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向家国情怀。

“泡泡”提示语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提示语激发学生兴趣,切中文章重难点,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思维。

(二)关注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作为语文教材体系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也是该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思考题的重要性,强化对课后思考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要有针对性地对课后思考题的内容进行批注,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为例,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梢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第二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第四题“对于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这些思考题很清楚地为教师、学生指出了课文中的关键内容,提出了有深度的思考题。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在预习时从这几个方面提前批注,为课上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关注课文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样性、艺术性、文化性、教育性、趣味性与情境性并重,针对性强,插图紧扣课文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思维,促进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为例,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相得益彰,意蕴隽永,再现了白鹭钓鱼时的闲适、闲立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空灵,展现了白鹭如诗如画的美。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意境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之美。

再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插图,描绘的就是“摇花乐”的情景,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还有纷扬的“桂花雨”中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稚童,将故乡老院子里“摇花乐”的情景形象地再现到读者面前,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一幅幅插图来阅读、批注,还原、再现文章的相关情景,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能实现与文本更加灵动深刻的对话,实现作品向读者的移情。

(四)关注文章精彩处

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表达的感情往往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彩片段是作者感情的集中表现点,对突出人物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第6、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两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这一部分,并用横线画出能表现武松性格特点及其打虎动作的一系列词语,并在文字旁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经过默读、思考、批注、交流,逐渐明白:面对猛虎的来势汹汹,武松先是机智避让,接着看准时机出手,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一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打虎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五)关注阅读障碍处

在课堂上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带着问题读书,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做这样的提问批注。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在《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课文中学过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再用这些方法深入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批注,在充分感悟、做好批注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即“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一般都能从外祖父的言行中感受到他对墨梅图的珍爱,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但这样的体会是零散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将五件事联系起来,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我”与外祖父交流时的内心活动,并作批注、写感受。教师通过这些指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上。他虽然漂泊海外,但身为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而且,“梅花魂”的“魂”,不仅是梅花不畏严寒、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还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六)关注文中的反复处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作用,它不仅可以强调主题,增加语境和音乐感,强化逻辑关系,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记忆性。这些作用共同助力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对反复出现的这句话进行批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初读后梳理出课文描写的几幅画面,合成一大幅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以“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为主线细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其宁静之美。然后,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含义,并体会这句话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第2、4自然段的段尾,对自然段内容起到总结的作用;在第3自然段的段首,起到总起的作用;在结尾独立成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课文用这种一咏三叹的方式表达了对荷兰牧场宁静安详、悠闲、和谐的赞美。

(七)关注文章的留白处

留白在文学作品中分为结局留白、情节留白两种:结局留白可让读者参与情境,是一种加深主题的手法;情节留白能让读者自由补白,随意想象。如五年级下册教材《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这句话启发学生思考、批注:“这种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就打消了?最终使学生明白:毛主席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想到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作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毛主席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帮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

(八)关注利于形成专家思维处

从学习视角看,语文学习任务可以理解为“专业化地做事”。对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任务就是“用语文来做事”。“用语文来做事”是一件专业的事情,学生在阅读与探究中发现《落花生》中父亲“借物说理”的秘诀。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能像专家一样,把父亲“借物说理”的过程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进行梳理、批注吗?学生很快在原有的基础上梳理出:先“物与物比”,以苹果、石榴衬托花生的可贵之处;再“人与物比”,以花生的可贵之处,隐喻做人的必备品格;最后“人与人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要做什么样的人。三次比较由物及人、由人及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借物说理”的专家思维。

(九)关注重点语句处

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比较饱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来读一读,再分析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比如,第1、2自然段从“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你休说这话来吓我”等语句中体会武松豪爽、倔强、固执的性格。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武松上冈时心理活动的语句中体会武松的心理变化:从他先是想到“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可以看出武松的自尊心很强,面子观念很重;从他转念一想“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可以看出他虽有犹豫,但更多的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同时还流露出艺高人胆大的自信。再如,武松将老虎打倒在地后,“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可见他的小心谨慎,确认老虎已死后,武松发现自己的体力已经耗尽了,这时他想到万一再遇到老虎,肯定难以应付,于是果断下冈,可见他也有思虑周全的一面。这样学生就能多元、立体地感受武松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阅读主导者,不能让批注流于形式,而是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在该教学环节中始终是一位冷静的思考者,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把学生引向科学和思想的高峰。

(一)帮助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批注出的疑点进行探究性阅读,先自读或借助资料解疑,再寻求学习伙伴解疑,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探究。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而且养成了主动思索、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纠正片面理解

学生毕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难免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对于批注中所体现出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教师要随时调控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引导或群体纠偏。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一组学生针对一处批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周总理不善于劳逸结合,不值得赞扬。”讨论很快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我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周总理的工作性质阅读、感悟,最终使学生明白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欣赏名家批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传承文学艺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前辈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金圣叹、脂砚斋等文学评论家的批注、点评已成为经典。我们读他们的文字犹如和大师面对面交流,收获的是人类的思想精髓。所以,我经常在读书会上引导学生欣赏名家批注,在一次次的品味、揣摩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批注也越来越具备实效性。

当然,就个性化阅读而言,批注只是一条途径,而不是目的。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借助批注张扬个性,也要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随时修正、补充批注。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五小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