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推进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分析比较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确定学科内容及学习水平为前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明确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基本思路。而“丰收歌舞”由聆听曲目和表演曲目两个部分构成,主题聚焦丰收喜悦,歌曲风格、演唱节奏、发声技能等知识点层叠连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教学路径展开“丰收歌舞”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具体音乐知识与能力,了解音乐创作和表演要求,从而提升自身创造力、鉴赏能力和对文化、艺术的综合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设计教学评价,始终围绕“丰收歌舞”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实施多主体、多角度及统整化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循序渐进展开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具体,技能掌握更灵活。
一、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细化“丰收歌舞”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本单元丰收主题的重点,而学生通过简单了解本单元音乐作品相关信息及其价值和其中蕴含的丰收与劳动热情,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本单元的音乐情感基调。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体悟出发,细化并归纳“丰收歌舞”单元的各个音乐模块,并通过实际课堂演绎,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为单元课程开展综合性应用学习奠定基础。
“丰收歌舞”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程,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可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审美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初步聆听歌曲《浏阳河》和《丰收》,体验欢快明亮的歌曲风格与韵味,认识《浏阳河》的演奏乐器并观察其基本的演奏方式,学会感知音乐中的美。
2.实践性要求
在《桔梗谣》的学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呼喊、敲击桌面进行打拍练习和舞蹈动作演练,通过与前两首的对比,深刻感知不同歌曲的节奏和不同曲目展现的形象;在《如今家乡山连山》的发声练习中,教师利用日常的物品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并带领学生掌握“跳音”和“连音”的发声技能,练习歌曲色块中的旋律。
3.感悟音乐人文性要求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教师需要在学生感知丰收欢乐和劳动喜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基于新课标要求实施“丰收歌舞”单元教学步骤
在“丰收歌舞”内容解析和感情气氛渲染之外,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时刻注重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经过单元课程学习,能够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伴舞,并增强演唱时的情感表达。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情绪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练试唱,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聆听《浏阳河》、演唱《桔梗谣》,并结合《如今家乡山连山》《丰收》开展发声练习和创编活动,这样课与课之间相互关联,教师实现循序渐进教学,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真实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以及如何用音乐展现这种喜悦的心情,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更加凸显“丰收”这个主题的意蕴。
(一)用心聆听,思考和辨识乐曲的旋律
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浏阳河》(D),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辨识的基础上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钢琴),旨在帮助学生在辨识旋律和乐器的过程中,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元素和乐器知识,培养乐理的文化诠释素质,从而更快融入丰收歌舞学习主题。
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多媒体展示《浏阳河》曲谱并播放演奏音频,以视听的方式渲染课堂丰收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布置任务:
1.体验、感悟音乐的韵味。
2.掌握节奏、节拍的演练方法和情感的投入与把控,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表演歌曲。
3.曲谱旋律中乐调的数目确定与识别练习,歌曲演唱中“连音”和“跳音”的学习。
师: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不同的音乐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大家仔细听这首《浏阳河》,可以尝试说出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钢琴。
师:很棒,相信大家通过聆听乐曲,已经记住了钢琴的音色,浏阳河的优美旋律也已经深深地印在你们的心底。那么大家可以听出每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吗?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吗?我们再来听两遍,熟悉一下乐曲的旋律。
(学生跟随节奏尝试打拍练习)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并进行两遍聆听练习,为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热身,在学生初步熟悉曲调、节拍和旋律等特点的基础上,为接下来的演唱教学做准备。
师:大家的状态已经逐渐跟上乐曲节奏,现在请大家聆听下面这首民歌,老师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首歌曲中的节奏,并结合曲谱分辨乐句和乐段,它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一起来听!
(播放《丰收》片段)
师:请大家再听这段歌曲,我用手鼓现场伴奏。请同学们留意我所使用的节奏型。
(节奏型:XXX | XX )
师:谁可以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刚才所用的节奏型?
(学生模仿)
师:真棒,现在老师将用钢琴为大家演奏这首歌曲,同学们可以敲击桌面来合老师的节奏。
(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拍手伴奏)
师:《丰收》这首歌曲歌颂了勤劳智慧的人民,旋律活泼、优美,太有感染力了!情感表达得如此深刻,同学们听出他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感了吗?大家听出有几段旋律?
生:两段旋律。
生:一段仿佛是小伙子们在热情、奔放地跳舞。
生:一段好似姑娘们明快、优美的歌声。
师:太棒了,大家听出了两段情感传达。这两段乐曲中第一、二段旋律各出现了几次呢?大家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按节奏呼喊或拍手,感受丰收的喜悦。
(师生齐打拍)
教师播放两首聆听歌曲,关注学生的课堂动态反馈,引领学生体会音乐展现得欢欣愉悦,感受音乐的欢快旋律,尝试把控乐曲节奏,并思考和辨识乐曲的旋律,把握勤奋劳动、热爱家乡的单元内容,为进一步深度学习做铺垫。
(二)教唱演绎,内化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节奏的把控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导入单元教学后,采用教唱法开展深度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完善单元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感知、融入家乡的劳动现场。教唱过程中,对于探究课程中的问题,教师提炼课程学习的难点、要点,再通过具体的课程演绎,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和竞争,内化歌曲内涵和节奏把控,并在教唱后播放伴奏让学生完整跟唱。具体步骤如下:
教师首先确定这一环节的主体框架:演唱《桔梗谣》(G),带领学生进入欢乐的演唱环节,并通过学习朝鲜族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这一民族特色歌曲的理解,营造沉浸式的音乐课堂氛围。
之后,教师明确提出以下任务:(1)说一说旋律有什么变化,分别传达了怎样的情绪。(2)听音乐片段,选择相应的演奏乐器。(杖鼓、电子琴、钢琴、古筝)
师:没有情感的演奏是没有感染力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奇的礼物,大家认识吗?
生:一个腰鼓。
师:是腰鼓吗?谁可以再说一说?
生:是凳子。
师:是凳子吗?再想一想。
生:是杖鼓,一种民间乐器。
师:很棒,你的知识面真宽广。大家想听一听杖鼓的声音吗?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感受《桔梗谣》的魅力。
(学生鼓掌,教师演奏)
通过引入与课程紧密相关的乐器,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并通过演奏课程曲目,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契合单元演唱曲目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随老师模唱歌谱色块中的旋律片段。同时跟随老师用小手进行桌面敲击练习。
(学生敲击练习)
师:很棒,大家听出来这是多少个乐句了吗?
生:七个。
师:太棒了。那我们分为七个小组,大家自由练唱五分钟,一会儿七个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个小组学唱得又快又好。
(五分钟的小组互动练习,由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打拍训练)
一组打拍演唱。
师:很好,大家听出来他们唱的是第几个乐句了吗?
生:第二个。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
学生表示正确,各小组一一表现。
师:大家不仅学得又快又好,老师发现大家的情感表达也很丰富。
(教师范唱,出示大屏幕)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歌曲的七个乐句中相似的乐句。
生:歌谱里的三、四乐句跟一、二乐句十分相似。
生:六、七乐句也跟一、二乐句相似。
师:说得真棒,歌谱中的三、四乐句和六、七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相信大家通过聆听也发现了第五句与其他句子“长”得不像,因为第五句加了衬词,旋律有了变化发展,所以整首旋律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
教师介绍倚音的唱法和作用,讲解中注意提醒学生倚音在演唱和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据主音太多的时间。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演唱中根据内容适当运用倚音,灵活展示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旋律更为动听、内容更为丰富欢快。
师:请同学们试想自己面对一望无垠的桔梗田,在田地间忙碌,感受丰收,大家会有什么感受?
生:欢乐、兴奋。
师:说得很对,这首歌在传达愉悦心情的同时,也是对勤劳人民的歌颂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演唱这首歌谣,体悟其中的愉快。
(教师播放歌曲《桔梗谣》的背景音乐,烘托忙碌欢快的气氛,师生跟唱。)
经过学习,学生谙熟歌曲的3/4节拍、七个乐句所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的歌曲形式和轻快明朗的音乐基调,并感受整首民歌的优美、动听。
师:大家想与老师一起学习这首歌谣的舞蹈动作,感受挖桔梗的快乐吗?
生:想。
(教师播放《桔梗谣》舞蹈视频,师生跟随视频练习舞蹈)
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推进音乐的审美与实践教学工作,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的基本动作,力求学生能够通过手脚臂膊的结合,呈现出优雅而和谐的舞蹈效果,通过民族歌舞表现人文情怀。
(三)发声练习,掌握发声技巧
《如今家乡山连山》(F)以第一视角描述家乡的丰收景象,歌曲中一串串“哈哈哈”的笑声充分展现出主人公喜悦的情绪,教师带领学生欢快、热情地演唱,并指导学生学习“连音”和“跳音”的演唱方法,进行综合性实践练习。
师:大家的识谱能力、对歌曲节奏的把控能力都已经很棒了,想不想精进一下自己的演唱技术?
(学生欢呼)
之后教师讲解有关《如今家乡山连山》的内容,引入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向学生强调歌曲旋律的流畅性和节奏的明快感,同时解析歌词,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曲吗?(多媒体播放《我是草原小骑手》)
(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教师播放“山河图”)
师:通过大家的演唱,祖国的山河好像更壮美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体悟歌曲的主要内容,并领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中的“哈哈哈哈……”,同时拿出四只碗,倒入水,演奏歌曲色块中的旋律。
师:老师敲得好听吗?谁愿意尝试一下?
一生边唱边敲。
师:真棒,他已经从前面的课程中掌握了曲谱的精髓,可以演奏新曲目了,我们在演唱时注意让跳音富有弹性、连音圆润连贯,这首歌听起来会不会更美呢?大家练习一下。
(学生齐练习,教师板书歌名:《如今家乡山连山》)
新歌导入中,由于歌名与山相关,教师可以将教学重心转向鉴赏学习,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地对歌曲中的“山”产生好奇,增加深入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表达的期待值。
师: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音符游戏的热身训练。
(板书前两句)
(学生看黑板,小组利用游戏环节完成节奏练习与视唱练习。)
师:热完身,我们去看看前面的“三座大山”(出示课件)
教师布置任务:节奏练习、模唱练习。
此环节为学生自主领悟和视唱歌谱打基础,在聆听、节拍和歌曲的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纠偏指导,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空间和锻炼机会。学生饱含热烈情绪的歌曲演唱,能够激发求知欲,表达对家乡深厚的热爱之情。生动有趣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其音乐情感理解,以增强演唱时的感染力。
师弹琴唱:妈妈告诉我,家乡没有山、我呀摇摇头、拉着妈妈看。
学生有节奏地跟唱、齐唱。
师生:家家谷堆堆得高。如今家乡山连山。
师:之后呢,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家乡的丰收景象。
(中间演奏部分鼓励学生按照曲谱节奏敲击桌面)
教师借助图片、背景音乐、游戏互动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完成练习,唱好歌曲,以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继续弹奏歌曲,为学生伴奏)
教师启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最后一句,推进演唱练习,激励学生自主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增进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领悟,并加深其印象,为学生背唱歌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丰收歌舞”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精选融合经典节奏与创新内容的素材,重构整合教材单元内容,确保教学开展既形象生动又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审美趣味。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注意多媒体背景音乐的选择、教学图片的运用以及课堂活动的布置,以便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能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创造力,激发潜在的艺术天赋。
(作者单位:厦门市西塘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