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连接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知识的桥梁。特别是当学生接触到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文本时,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跨学科学习路径,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历史和文化展开,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祖国文化的辉煌与沧桑,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课文通过描写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不仅展现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宏伟与精美,还揭示了侵略者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不仅在字词和句式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还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对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毁灭经过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但要深刻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并非易事。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如“不可估量、损失、奇珍异宝”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能够理解并描述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全过程;掌握课文中的描述性语言,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中的作用,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表达技巧进行习作。
2.能够深刻感受侵略者对祖国文化的巨大破坏,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捍卫祖国文化尊严的意识,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实施过程】
一、沉浸式历史穿越:用跨学科资源点燃课堂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回到160多年前,去看看那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家知道圆明园在哪儿吗?
学生:在北京!
教师:对,圆明园位于北京,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大家看,这是圆明园被毁前的图片(展示图片)。这些图片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有很多美丽的园林。
学生:这些建筑看起来很古老,很有艺术感。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汇集了中外的园林艺术瑰宝,被誉为“万园之园”。可惜,这么美丽的地方,却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你们能猜到侵略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学生:他们可能是想抢夺里面的宝物。
教师:对,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侵略者为了掠夺这些宝物,不惜毁掉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行为如何?
学生(激动地):他们太可恶了!
教师:是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圆明园的破坏,更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侮辱。大家通过刚才的图片,已经对圆明园的辉煌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段历史的。请大家用心去感受这些文字,把自己想象成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人,好吗?
学生:好的,老师!
教师:那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穿越回到那个悲痛的时刻,一起走进《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我希望能够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跨学科资源的引导下,对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悲惨命运有更直观的感受。使用图片、历史背景介绍等跨学科手段展开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真正体会侵略者的罪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故事背后的秘密:历史与语文的奇妙碰撞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现在我们一起揭开这篇课文背后的秘密,看看历史与语文是如何在这篇文章中碰撞出火花的。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这些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学生:老师,我觉得作者想让我们知道圆明园曾经有多美,所以它被毁灭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特别可惜。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作者的用意之一。作者通过对圆明园美景的详细描写,不仅展现了这座园林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还为后面写它的毁灭埋下了深深的情感伏笔。那么,你们觉得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词语,如“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这些词让我感觉圆明园真的特别美丽。
教师:对,正是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圆明园的辉煌。而且,作者通过“举世闻名”的美景与前面“不可估量的损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手法更突出了侵略者的罪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圆明园毁灭的惨痛。同学们,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前面的美景描写,后面的毁灭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强烈的震撼吗?
学生:不会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描述,我们可能不会觉得那么可惜和愤怒。
教师:你们的理解非常到位。这正是历史与语文的奇妙之处。作者通过语言艺术,把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还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希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通过探讨课文中描写圆明园美景的片段,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手法。通过历史与语文的碰撞,学生不仅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三、跨学科头脑风暴:解码圆明园的毁灭密码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图片和课文初步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场跨学科的头脑风暴,一起来解码圆明园的毁灭密码,看看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我们还能发现哪些隐藏的秘密。老师准备了一个表格(见表1),帮助大家整理思路。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开始,大家能说说清政府当时的状态吗?
学生:清政府当时很腐败,无法有效抵抗外敌的入侵。
教师:对,这就是圆明园被毁灭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直接导致了侵略者的肆意破坏。让我们把这个信息填在表格里。(教师在表格的“历史”部分填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法抵抗外敌侵略;英法联军的入侵动机”)
教师: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圆明园的毁灭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圆明园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被毁了真是巨大的损失。
教师:非常正确。圆明园作为文化的宝库,它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我们把这个填在“文化”的部分。(教师在表格的“文化”部分填入“圆明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
教师:最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圆明园的建筑和园林艺术价值如何?
学生:圆明园的建筑和园林艺术非常精美,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教师:是的,圆明园在建筑和艺术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它的毁灭是中国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巨大损失。(在表格的“艺术”部分填入“圆明园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教师:大家看,这张表格现在已经帮我们整理好了圆明园毁灭的多角度分析结果。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还能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不同角度深刻认识这段历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很有趣?
学生:是的,老师!
教师:那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把圆明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头脑风暴和表格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圆明园的毁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表格的使用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各学科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爱国情怀与历史的对话:唤醒学生心中的使命感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也探讨了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回望这一段历史,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我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侵略者把这么美丽的地方毁了。
学生:我也觉得很难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再也看不到了。
教师:你们的感受很真实,也很深刻。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还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正如课文中所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面对这样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去承担我们的责任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学生: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圆明园的毁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才能不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学生(齐声):有!
教师:很好,这正是我们这一课希望带给大家的。通过对圆明园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要意义所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的爱国情和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深入思考圆明园的毁灭,我希望他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培养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这种情感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多维视角的回声:让跨学科学习在反思中闪耀
教师: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的角度,全面解读了《圆明园的毁灭》。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堂的起点,反思一下这段学习旅程。通过这些多维视角的学习,你们对课文的理解有没有更加深刻?
学生:有!通过学习历史背景,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学生:我觉得从文化的角度看,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它的毁灭让我感到特别痛心。
学生:艺术的分析也让我看到,圆明园的设计和建筑有多么精美,被毁灭真的太可惜了!
教师:你们的反思非常到位。正是这些多维视角的学习,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感受到圆明园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消失,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损失。那么,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你们觉得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我觉得自己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内容。
学生: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感觉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了。
教师:这正是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所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不仅能加深对单一学科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自己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帮助我们在未来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和全面地思考与解决。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不仅是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理解,更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文化以及我们作为新时代学生的责任与使命的思考。希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在大家今后的学习中闪耀,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习惯。
学生:谢谢老师,我们会努力的!
教师:很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大家可以再回顾一下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听听他们的看法。期待你们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跨学科学习带来的理解和收获。这种多维视角的回顾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还让他们在反思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够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中更加自信和出色。)
【教学反思】
在本次《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维视角融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课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讨论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时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并提出有深度的见解,显示出跨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和加深理解的有效性。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跨学科内容时表现出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涉及深厚历史背景的内容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引导。此外,由于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时间安排较为紧凑,部分环节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表达,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深入参与和理解。
总体而言,这次教学让我看到了跨学科学习的巨大潜力,也意识到了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多学科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力求在语文课堂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让跨学科学习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秦安路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