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部编语文教材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多,体现了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这方面的落实。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儿童阅读。笔者认为《司马光》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应该成为教学这一课的目标,运用以下策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趣味引入:文言文似曾相识
师:上课前,我们玩个游戏,看图片猜历史故事。出示《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片。
生1:孔融让梨。
生2:司马光砸缸。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你们看,它和我们以前读过的文章有着明显的不同,你发现不同在哪里了吗?
生1:这篇课文比以前读的文章短。
生2:这篇课文字数少,只有3行。
师:是呀,像这样句子短、字数少、中国古人读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虽然只有3行,30个字,可它有近1000年的历史呢!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陌生,愿意接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并列呈现了课文中古文版的《司马光》和故事书中现代版的《司马光》,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从而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对文言文形成粗浅的认知。
●片段二 朗读感悟:文言文百读不厌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文言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一)加拼音读,读准字音
师:谁来读读?都能读准字音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加停顿符号读,读出节奏
师:读准字音还不够,读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老师给你们标出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生听)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你们能不能读出停顿呢?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三)去拼音和停顿符号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那么去掉拼音和停顿符号,你还能读好吗?(生答)
(四)竖排版读
师: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最早是记录在《宋史》这本古书中,它是竖着排的,谁敢来挑战读读?(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都能和古人进行对话了!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很重要。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朗读上,需要循序渐进,笔者在每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朗读要求。读通顺流利是第一步,接着,去掉拼音,加上停顿符号,请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在此基础上,又去掉停顿符号,再次朗读,最后出示竖版古书,让学生挑战朗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消除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片段三 读中有思:文言文言简义丰
师:老师带来了三幅图,我们借着这些图,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一)聚焦第一幅图(群儿戏于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画面,读——
生:群儿戏于庭。
师:“庭”是什么意思呢?
生:庭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注释里写的。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它的意思的确就藏在注释中。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学会读注释。
师:什么叫群儿戏于庭呢?看画面,你知道意思吗?
生: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
师:戏就是游戏、玩耍的意思。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叫群儿戏于庭。那么一群小孩在庭院里读书,该怎么说呢?
生1:群儿诵于庭。
师:你也会像古人这样说话了,真了不起!想象一下,他们在庭院里还会做什么游戏?你能像古人那样表达吗?
生1:他们还会在庭院里唱歌,就是“群儿唱于庭”。
生2:他们还会在庭院里跳舞,就是“群儿舞于庭”。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也能像古人那样写文呢!这5个字真有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聚焦第二幅图(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出示第二幅图)瓮是什么呢?
生1:口小肚大的陶器。
师:那究竟长什么样子呢?书上有,你发现了吗?谁上台来指一指?(生指)
师:同学们,看插图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哦。看图,你们觉得这个瓮怎么样?
生1:口小肚子大,看起来很深,能装很多水。
师:瓮又高又大,所以这个小朋友才需要登瓮。什么叫做登瓮?
生:爬上瓮。
师:一儿登瓮就是——一个小孩子爬上瓮。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个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它的左边是个“足”,足就是脚,右边是个“失”,合起来就是跌,跌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失足,脚站不稳,要摔跤。
师:“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究竟在讲什么呢?谁能看着画面,说给我们听听?
(三)聚焦第三幅图(众皆弃去)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大家去干什么呢?众皆弃去。
师:“皆”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师:那“众皆弃去”,就是——大家都吓跑了。
师:你们想象一下,大家去干什么了?我们想着意思再读一读。
设计说明:这篇文言文是故事性的,极具画面感,所以借助三幅图画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第一幅图,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庭”就是“庭院”的意思,接着拓展想象古代孩子会在庭院里做什么游戏,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使其在学用古文表达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言简义丰。第二幅图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字“瓮”和“跌”,通过注释和插图认识“瓮”,从字形“足字旁”和“失”理解“跌”。第三幅图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众皆弃去”。
●片段四 活用方法:文言文类文迁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通过读注释、看插图等方法读出了意思。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我还带来了文言文《猫捕鱼》。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和停顿符号自己试着读一读。
猫捕鱼
fú zhuì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师: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你还需要什么?(出示注释和插图)
同桌互相说这个故事。
师:这个故事有趣吗?推荐大家阅读《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设计说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笔者补充《猫捕鱼》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这篇文言文和《司马光》类似,借助注释,学生易于理解。笔者想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最后,笔者推荐了《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希望学生将对文言文的兴趣延续到课后。
【案例反思】
《司马光》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呢?在教学后,笔者有如下几点感触。
一、以趣为始,树立学习自信
儿童好奇心强,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有探究欲望。《司马光》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他们对文言文的新鲜感超过求知欲,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很短,情节较有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机,引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积极投入。接着,笔者并列呈现了课文中古文版的《司马光》和故事书中现代版的《司马光》,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找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想要主动探究文言文的特点。
二、以读为法,感受文言韵味
文言文大多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的特点,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学生朗读。而学习文言文,读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文言韵味,采用了多种方法的朗读。首先自己读,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其次,读时有停顿,读出韵味。此时采用教师范读、精准示范,并解决“光持石击瓮破之”等诵读难度较大的句子。学生通过听老师读,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会试着去模仿,对诵读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为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同桌互读、诵读展示,让学生分享初学文言文的乐趣。最后,出示竖版古书,通过挑战,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种多方法、多形式的诵读训练,能让学生从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到读出节奏感,最终走向熟读成诵,感受文言韵味。
三、想象补白,深入文本情境
文言文语言精练,却总是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在简练生动的文字背后,有许多可以补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空白处进行合理想象,通过补白,让学生在想象中置身情境,这其实也是从读到思的一个提升过程。如《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中的人物都是学生的同龄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对于“群儿戏于庭”这句话,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这群孩子们在庭院里玩什么游戏?”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模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试着说一说“群儿 于庭”,这是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初步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认识,引领学生一步步由“学得”走向“习得”。
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文言文言简义丰、故事内容生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传承之作。所以,在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给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练兵场,使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教学《司马光》时,我补充《猫捕鱼》进行阅读,在对比阅读中迁移学法。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更多的学习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又推荐了《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希望学生在自读中提升能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是难点,但也要从中找到趣点。三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了提升,但对于文言文尚处在启蒙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笔者认为,让学生以趣为始,以读为法,想象补白,这样学习文言文是充满乐趣的,从而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