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落实“读·思·达”教学理念,可以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出发,科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阅读文本,构建输入信息(阅读)—加工信息(思考)—输出信息(表达)的学习过程,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为例,展示小学语文课堂落实“读·思·达”理念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生动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创设师生、生生与文本交互对话的情境,促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进行阅读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行情感碰撞与心灵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课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初步阅读文本,进行思考)
师:看完课文,老师再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大家对照课文内容,看看有哪些是课文中提到的。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的片段,利用生动形象的视听体验吸引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加深学生思考)
师:看完视频片段,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1: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凭借智慧和勇气谋求生存,最终成功逃离荒岛。
师:了解了他荒岛求生的故事,你认为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鲁滨逊非常勇敢,在充满艰险的荒岛上,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
师:很好,还有谁要补充?
生2:鲁滨逊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想到解决办法。
生3:鲁滨逊对待生活的态度非常积极,即使步入险境,仍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要点整合起来,在黑板上以树状图形式描绘鲁滨逊的“人物画像”,使学生对文本主人公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所谓“知人论世”,为了进一步了解鲁滨逊的性格特点等,我们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知名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请大家根据PPT展示的作者简介,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谈一谈作者的生活经历与鲁滨逊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学生观看)
通过PPT上展示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了对文本创作背景的认识。
生1:作者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的年代,因从事政治活动曾三次被捕,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生2:作者笛福和他笔下的鲁滨逊一样,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又在途中听闻了水手塞尔柯克海上冒险的传奇故事,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部小说。
生3: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有种冒险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寄托的是时代的梦想,也是作者对个性解放、自由竞争的追求。
……
师总结:鲁滨逊的故事有真实的原型,是作者根据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被船长遗弃后,没有放弃求生最终得救的故事改编的。作者借此歌颂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笔下的“荒岛”,走进鲁滨逊的传奇人生,通过精读文本,找一找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想一想他的心态是如何转变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阅读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在精读过程中提炼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对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经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巧妙设置问题,鼓励自主思考
学生不仅要学会从阅读文本过程中提取信息,还要围绕文本阅读展开思考。在“读·思·达”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探寻文本的思想主旨、情感内涵、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一)巧设疑问,激发思维碰撞
教师要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围绕文本中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状态。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每段内容进行概括,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梗概,如果让你以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会如何概括呢?注意要用最精练的语句进行概括。
(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激烈,现在请各组代表回答。
生1:第1自然段用“冒险精神”来概括。
生2:第2自然段可以用“流落荒岛”来概括。
生3:第3自然段用“寻找可用工具和食物”来概括。
师:这个概括有点长,有没有更加精练的概括?
生3:也可以用“寻找自救办法”来概括。
……
(教师把学生总结提炼出的每段的小标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故事梗概图)
(设计意图:教师围绕文本内容巧妙设置疑问,使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思考和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二)锁定细节,推敲写作意图
细节是探究文本的关键,同时是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情感与写作意图的重要切入点,而对文本细节的把握也恰恰是很多学生阅读的难点。
师:课文中有很多语句直接揭露了荒岛生存的困难重重,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这些句子,并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围绕“荒岛生存困难重重”这一明确的阅读任务,逐句阅读文本,并进行勾画)
师:好,现在请你把自己勾画出来的语句和大家分享,并说说这些语句说明了鲁滨逊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生1:我找的是“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说明鲁滨逊陷入了无法与他人交流的处境中。
生2:“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说明鲁滨逊在孤岛上估算时间比较困难,也难以记录事情。
师:没有办法估算时间会让人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情绪会暴躁。不过鲁滨逊后来还是幸运的,在船上找到了笔、墨水和纸。
生3:“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它却办不到”,说明鲁滨逊陷入了孤单寂寞中。
师:是的,鲁滨逊无法和他人交流,虽然有小动物陪伴,但是缺少情感的交流,越来越孤独。
生4:“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说明他在孤岛上的生活非常困难。
师:没错,会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但是在孤岛上,鲁滨逊缺少工具,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
(设计意图:边阅读边勾画,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反复阅读,勤于思考,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知与体会到荒岛生存的不易。)
(三)鼓励质疑,建构个性认知
在建构“读·思·达”语文阅读课堂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疑问,恰恰说明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思维能力,在用心、动脑地分析文本。通过质疑促进思维,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师:同学们,鲁滨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有很多因素,请大家开动脑筋,思考课文中提到的哪些事物是鲁滨逊能够生存下来的必备要素,哪些不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进行思考)
生1:我认为刀子是必备的工具,如果没有刀子,鲁滨逊就没有办法用刀刻的办法制作日历了。
师:确实,刀子很重要。
生2:我认为刀子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必备的工具,因为还有墨水可以用来记录日子,如果没有墨水,还可以用石子在山洞墙壁刻画的方式来记录日历。我认为在船上发现的麦子是鲁滨逊得以在荒岛生存很多年的必备因素。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也认为麦子是鲁滨逊生存下来的必备要素吗?
生3:我不认为麦子是鲁滨逊生存下来的必备物品,因为没有麦子,他可以靠打猎或寻找野果等充饥。我认为“运气”是鲁滨逊能够活下来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运气好,他最初无法从船上获得食物与工具,无法躲过野人的袭击,更得不到“星期五”的帮助。
师:你的思路比较独特,有不同意见吗?
生4: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运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能把它当成生存的必备要素。
……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思考和体悟并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才能够不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三、提供表达契机,强化知识迁移
“读·思·达”教学理念的落实,除了阅读与思考,也强调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契机,让学生有机会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本课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阅读文本、延伸思考的情况,在课堂教学最后阶段组织开展口头表达活动,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课后的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
师:作者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灵活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描述了主人公鲁滨逊的内心世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我们要掌握这种第一人称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细腻生动的表达技巧。课后,我们要进行一次仿写活动,想象如果自己流落荒岛会发生哪些故事、会产生哪些心理感受等。请你们分享自己的构思,阐述将要从哪些方面着笔。
生1:我主要想描写自己流落荒岛后的心理感受。通过联系流落荒岛这一情境,我想我会经历惊慌失措—逐渐平静—接受现状—勇敢求生等几个阶段。
生2:我觉得我会在荒岛上经历很多奇遇,遇见很多生活中没有遇到的事物,我会和小动物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许我会很快适应荒岛的生活,甚至不再想回去。
生3:流落荒岛对我而言,最大的恐惧便是孤独,生活中没有一个人长时间独处过,如果流落荒岛,我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还需要思考怎样谋生,对我来说困难重重。
……
师:大家的思路都很好,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按照自己的思路,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下节课,我们要进行仿写片段的品评,希望大家踊跃参与,将自己的仿写内容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找到写作的方向,刺激学生的表达欲。写作迁移阅读认知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和素材,写出丰富的故事经历和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有效渗透“读·思·达”教学理念,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带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迁移能力等,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