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指导

2024-12-13 00:00:00王晓锋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1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契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文本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在阅读的同时做好批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思维。本文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为例,从批注类型、群组探究、批注评价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指导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多元化的批注类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批注类型包括质疑批注、符号批注、点评批注、联想批注等,每一种批注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一)质疑批注,激发阅读兴趣

质疑批注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并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在文本上做出相应的标记和批注。质疑批注能够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加深对课文主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另外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质疑与批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和优化,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更有自信。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文本题目提出疑问:老屋破败不堪、摇摇欲坠,恨不得一阵风就能吹倒,但它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根据单元主题,这一篇课文中又发生了什么样的趣事呢?

基于上述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标题旁边做出批注: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

与此同时,教师将此质疑推给全班学生,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老屋倒不了是因为风太小;有的学生认为老屋倒不了是因为老屋还不够破旧;有的学生认为老屋倒不了是因为它还有其他的价值……一个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锐。

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刚才的质疑批注旁边写下“我的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质疑的问题做出猜想,并将猜想结果批注在题目旁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文章的阅读提供有效的参考。

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再根据自己的阅读收获对质疑批注“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做出第二次猜想,并将猜想结果批注在题目旁边,从而和第一次猜想进行对比和验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最终达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批注的内容成为整个阅读过程的线索,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阅读学习由此展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符号批注,分解阅读难度

符号批注即阅读时,用不同的符号对文章中重要的或者应注意的字、词、句、段进行批注,不仅可以起到提醒、答疑的作用,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还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一套规范的批注符号,如用“//”划分段落层次,用“△”表示重要的字词,用“~”表示重要的句子,用“???”表示疑难的地方,用“!!!”表示精彩的地方,等等。批注简单快捷,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的难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信心。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符号批注对文章展开阅读。

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老屋几次想倒下?为了谁没有倒下?朗读本篇童话,用“//”对文章进行分层,并用“△”批注文章中的关键角色。

基于学生批注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交代老屋的背景和现状;第二层交代各个小动物向老屋求助;第三层交代老屋因为帮助小动物一直没有倒下。

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结构,明确每一层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深度阅读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随后,教师向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读一读老屋和小猫、母鸡、小蜘蛛的对话,并用“~”批注老屋和每一个小动物的语言内容,体会老屋的爱心,读出小动物的请求和老屋仁爱、慈祥的语气。

在此任务引导下,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分角色朗读,先由学生自主熟悉各个小动物的语言内容,再根据批注的句子,鼓励学生扮演母鸡、小猫和小蜘蛛等不同的角色,并体会它们求助老屋时的语气。

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批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不仅让课堂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让批注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再次阅读文章第二层次,感受小动物们向老屋求助时的场景,并用“!!!”批注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反复阅读,并和同伴交流讨论,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批注的内容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小组一:“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一句体现了老屋“老”的特点,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屋,同时展现了老屋和小动物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学生小组二:“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这句话体现了老屋对小蜘蛛的关怀,虽然已经坚持了很久没有倒下,但是为了小蜘蛛,他依然坚挺地站着。

由批注阅读转向探究阅读的方式,将课堂很自然地串下来,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随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做出评价,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其他课文的时候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看到精彩的句子时,就可以用“!!!”进行批注,提醒自己将这个句子分享给同伴或者家长,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点评批注,加深阅读体验

点评批注即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看到一些引人深思或者精妙绝伦的语句时,可以对该句子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的内容批注在句子下方或者旁边,如“读到这里,我感受到……”“读这句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读完这一段,我认为……”,以此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读思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借助点评、批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教师为学生布置探究性阅读任务:找一个自己喜欢或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等批注在旁边。

基于上述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将批注的句子和批注的内容进行分享展示。

学生小组一:批注句子: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批注内容:读完这一句,我的脑海中显现出一座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老屋。

学生小组二:批注句子: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批注内容:读完这里,可以看到小猫在得到老屋的救助后非常开心,足以体现老屋乐于助人的精神。

学生小组三:批注句子: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有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批注内容:读到故事结尾,可以看出老屋在帮助小动物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它一直顽强地站着,这也解释了老屋倒不了的原因。

这样的批注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随时分享并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

紧接着,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互相讨论彼此批注的内容,交流阅读感受,从而营造积极活跃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批注探讨中爱上阅读、乐于表达,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联想批注,培养阅读思维

联想批注即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猜测、想象的内容进行批注,如对文本故事情节的预测、对生活现象的反思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批注内容,如“我猜测到……”“我认为接下来……”“我想起……”,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M8QYxIuYN19E5OZYajfQaw==的时候大胆想象,及时地批注自己的联想。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故事预测”出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阅读。

教师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老屋总也倒不了?如果小蜘蛛吃饱了,老屋会不会倒?如果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老屋会不会倒下?

基于上述问题,教师过渡:像这样根据自己知道的线索预知结果的现象,我们就叫预测。阅读时的预测就是根据课文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等作出推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自己预测的内容批注在文章附近,然后在阅读中找到答案,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并鼓励学生思考这些预测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合理的预测。

学生探究回答:根据生活积累进行预测、根据文章插图进行预测、根据故事的发展规律进行预测等。

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采用预测的方法再次走进文章,并在可以预测的地方进行联想批注。

学生小组一:很多老屋年久失修以后,会出现倒塌的情况,但文章说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联想批注: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学生小组二:当母鸡出现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猜测老屋还是会向母鸡提供帮助,联想批注:母鸡会向老屋求助,老屋依然倒不了。

学生小组三:看教材中的插图,老屋那么慈祥、和蔼,相信它会一直为小动物们提供帮助吧,联想批注:老屋乐于助人,一直倒不了。

学生小组四:当小蜘蛛出现的时候,我猜测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也可能继续为它提供帮助,联想批注:老屋不耐烦,直接倒下;老屋继续坚持站着。

基于学生批注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并通过阅读找到答案,对自己批注的内容进行验证。

教师讲解:在刚才的联想批注中,我们对故事的发展进行了预测,能够看出预测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这都是我们合理的预测。

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有一天小蜘蛛吃饱了,故事也讲完了,小蜘蛛也离开了,老屋会不会倒下呢?请你来预测一下。还会有什么小动物来请求老屋帮助?老屋会怎样说、怎样做?

基于此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结尾进行续写,完成联想批注。

学生小组二:后来,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它开心地和老屋告别,但小猫、母鸡和小蜘蛛把老屋的故事告诉了其他小动物,又有很多小动物来求助老屋,老屋一直没有倒下。

学生小组四:后来,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老屋终于倒下了,它疲惫的身体终于得到了休息,但小动物们之间一直在流传老屋乐于助人的故事,老屋也永远留在了小动物们的心中。

这样的批注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读文字,更是与文章进行互动交流,与文章的作者展开对话,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明白作者表达的情感。鉴于不同学生对文章的联想不同,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预测,将批注作为阅读的一种手段和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随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老屋一样乐于助人的人物,并将该人物批注在故事的结尾处,如雷锋的故事,从而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

二、群组探究,深化阅读理解

基于上述批注阅读教学的过程,学生已经在教材中批注了很多内容,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群组探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做的批注,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批注学习单(如表1)。

基于上述批注学习单,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批注探究,并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答疑,对批注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批注方法以及思考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批注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再次分享批注的句子、段落等,并将朗读自己批注的内容,以此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让批注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手段。

三、批注评价,促进知识内化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批注评价工作,重点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以及批注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思维水平,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促使他们养成阅读批注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采用评价单的方式对学生的批注学习进行评价(如表2)。

上述批注评价单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同时反馈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结果为学生批注阅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有序地批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具有“老屋精神”的人,从而将课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实际阅读水平,通过质疑批注、符号批注、点评批注、联想批注等多元化的批注类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注的类型进行群组探究,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做的批注内容进行评价,判断其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让批注式阅读得到有效实践。

(作者单位:甘肃省灵台县教育局)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