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重、内外衔接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

2024-12-13 00:00:00李红霞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1期

一、内容分析

《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总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直接介绍松鼠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并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它的外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行动特点;第四自然段着重描写松鼠是如何建造居所的,以及居所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介绍松鼠的生育及毛发生长、脱落和自我清洁情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松鼠的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描写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四、教法分析

《松鼠》是一篇说明文,学生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观看科学频道”的感觉,运用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探知欲。另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视频或猜谜资料,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他们的心,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师出示谜面:像鼠却又尾巴大,家里从来没有它,山上安家它喜欢,爬山上树本领大。请猜一种小动物!)

学生思考后给出谜底:松鼠。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谜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山林中的小精灵吧。

(教师板书:“松鼠”,并播放简短的视频文件引导学生赏析)

师:视频中的松鼠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A:松鼠有着大而明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个子比较娇小,称得上是“山中精灵”。

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松鼠还有很多别的特点哦,快来一起走近可爱的小松鼠吧!

(设计意图:导入趣味谜语并启发学生大胆猜测,能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激发他们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为教师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本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并在旁边做好注音。

(学生边读边作批注)

师:准确认知生字并弄懂字义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基础,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发现了哪些生字?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生字,分小组进行汇报。)

师: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总—分结构。

师:为什么说是总—分结构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探讨、分享各自的观点。)

生G:第一自然段总说松鼠是一种外表可爱、动作灵敏的动物,第二自然段则着重描述它的活动范围以及生活规律。

生K:第三自然段讲松鼠的机警与灵敏,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建造“房屋”来说明松鼠是一种聪明、勤劳的小动物。

生Z:最后一个自然段叙述了松鼠的产仔情况。

师总结:所以全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对松鼠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描述,是一篇说明文。

(设计意图:梳理生字,弄清楚文本的大致意思,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回顾课文,启发反思

师:相信在之前的预习环节中,你们都认真阅读过这篇课文。接下来,你们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想一想文本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松鼠?

(学生独立思考后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

生B: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直接介绍松鼠的乖巧、可爱及它的外貌特点。作者用直白的描述方式,让松鼠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C: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行动特点。如它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

生D:第四自然段着重描写松鼠是如何建造居所的。如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

生F:第五自然段介绍松鼠的生育及毛发生长、脱落和自我清洁情况。

师:经过你们的梳理,这篇课文的结构、脉络变得清晰多了。接下来请你们根据刚才所说的,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充。

(教师出示思维导图,学生填充。)

师:你们认为这篇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G:(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后给出答案)作者透过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外表可爱、身材娇小、动作灵敏、聪明勤劳的动物。

(设计意图:以教师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形成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松鼠的“美”?

生P:“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

生O补充:第一组句子体现了松鼠的外在美,第二组句子体现了它的内在美。

师:是的。松鼠“外貌漂亮、心灵手巧”,正因如此,它才被称为“森林小精灵”。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些优美的语句呢?

(生B自告奋勇大胆尝试。朗读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评价。)

师:现在请你制作表格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松鼠的特点。可以说给同桌听,也可以说给前后桌的同学听。

(学生制作表格,见表1)

师:大家最喜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段落?为什么?

生A:我最喜欢第一段对松鼠外貌的描写。作者运用直观的方式描写松鼠,读完这一段,脑海中立马就能浮现出一只漂亮、活泼、敏捷的松鼠。

生B:我喜欢第四自然段,这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松鼠是如何搭窝的。作者写得很详细,他可能亲眼见过或从视频中看到过松鼠搭建房屋,所以写得很生动。我觉得写动物类作文时,可以模仿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能读出文本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或文章结构独特的美。学生在认真品味中还能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详细地读”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五)迎接来客,知识拓展

教师播放剪辑视频:小松鼠们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穿梭着,有的忙着储藏食物,有的则在快乐地玩耍,还有的正带着幼崽学习如何跳跃。此时的森林里俨然成了松鼠的王国,在这群小精灵的点缀下,森林里充满了生机。

师:如果你是当地的居民,远方的朋友要来找你玩耍,你决定和爸爸妈妈一起带大家“拜访”松鼠,此时你会怎样介绍它们呢?

生Y:松鼠有着灵活的前肢,它能用“双手”拿起食物递进嘴里,这一点和我们人类非常像。

生H: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时,松鼠不喜欢出来玩耍,它们更愿意在树洞里乘凉,吃自己收集的食物。

生U:松鼠的尾巴不仅漂亮,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松鼠在树上尽情跳跃的时候,尾巴可以让它们很好地保持平衡,从而不会从高处摔下来。另外,当松鼠从高处下降的时候,尾巴还可以像降落伞一样,让它们轻松落地,不会受伤。

生J:松鼠很擅长且喜欢建造巢穴,我在预习中查到的资料显示,每只松鼠都有好几个巢穴。这就跟我们人类一样,有能力的情况下都会多买几套房。

生D:松鼠有着尖锐的门牙,它能靠着这几颗牙咬开坚果的硬壳,足见它的牙口很好。

师:相信听了你们的描述,远方的朋友一定能收获很多有趣的知识。你们除了可以介绍松鼠的特点,还可以向他们分享一些有趣的照片哦。

(设计意图:以向远方的朋友介绍松鼠为话题,引出知识拓展环节,这样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能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夯实基础,获取丰富有趣的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课外拓展,练习表达

教师出示一段课外书籍中描写松鼠的文字,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赏析,在品鉴中分析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并模仿范本介绍另一种小动物。

聪明的小松鼠

松鼠比老鼠还要有“脑子”,它们会想尽各种方法获取食物,比如说摘取板栗。你别看板栗香脆可口,其实,它没有成熟时,满身长着刺呢!可是,松鼠还是有办法摘取到。它们先用锋利的牙齿咬碎它的外壳,然后再搬回去。它们可不是一个个地搬,而是像仓鼠那样都塞嘴里,鼓鼓囊囊的,然后再运回家。

松鼠藏东西也有一手。它们不会像老鼠一样直接塞到家里,而是放在野外,而且一定是很隐蔽的地方,如草丛里,或埋在泥土里……

(学生尝试自主分析)

生L:上面这段文字,用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方法说明松鼠是一种聪明的动物。

生K:上面这段文字,语言简洁,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松鼠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引入文字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写作特点,在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思维品质。后期的模仿写作,可促进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

六、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松鼠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激趣导入,引出主题;初读课文,梳理文本;回顾课文,启发反思;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迎接来客,知识拓展等环节。通过层层递进、逐步讲解的方式,教师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时,我也发现了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整个课程的“趣味性”较少,因此难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今后,我会对此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葆真小学)

编辑: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