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指的是蕴含本土文化精髓的自然景观、民俗风貌、民间艺术及特色产品的集合体,更是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不可或缺的丰富素材。教师将地方文化特色巧妙融入语文课程设计,不仅能够拓宽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教师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应从创新性角度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趣味横生和匠心独运的课程设计内容,将地方特色元素无缝对接到教学方案中,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传承的双赢。教师将地方特色融入语文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匠心融合地方特色,构筑课程系统新生态
在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借助地方资源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系统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时,可以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入教学,借助网络搜集各地有关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向学生讲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春节、清明节以及重阳节时会有哪些民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还能深刻感受诗人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元日》。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的地方在正月初一会有哪些特别的庆祝方式呢?
学生A:我知道北方很多地方会放鞭炮、贴春联,还会吃饺子!
教师:非常好,你提到了北方春节的传统习俗。那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看看全国各地,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教师操作多媒体,展示北京庙会的热闹场景。)
教师:这是北京的庙会,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吃,还有精彩的民俗表演。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其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B:哇,好想去看看!感觉那里充满了年的味道。
(教师继续展示,播放扭秧歌的视频。)
教师:看,这就是东北的扭秧歌,充满了活力和欢乐。而在湖南,人们喜欢用花鼓戏来迎接新年,歌声悠扬,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教师适时切换至花鼓戏相关视频。)
教师: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都是庆祝春节,但各地的习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那么,回到古诗《元日》中,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描绘的那份喜庆与希望呢?
学生C:我现在觉得那不仅仅是爆竹声和春风,更是百姓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教师: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继续深入学习古诗,还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些像庙会上的糖人或面人这样的小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和深度。
(教师展示准备的制作道具和视频教程。)
学生D:老师,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吗?这听起来太有趣了!
教师:当然可以!让我们一起动手,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这些小小的工艺品。这样,不仅使我们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通过构建集知识性、实践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课程系统形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开发地方资源时,教师需始终秉持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紧密衔接,进而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并将地方特色资源与语文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丰富课程内容,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编织多彩实践活动,探索多变教学新模式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更是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素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文化气质,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确保实践活动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
以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开始阶段,可以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造纸术的由来,并用图片展示造纸的过程,然后可以将关于“地方特色造纸工艺”的资料融入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造纸术产生好奇心,也能使其更加专注地学习地方文化、掌握语文知识。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探索古老而又神奇的秘密——纸的发明。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并不是用我们现在这样的纸来写字和画画的。那么,纸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
(教师讲述造纸术的故事,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看,这就是古人造纸的过程,多么神奇啊!不过,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的不同地方,造纸术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
(教师向学生展示故事动画。)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段动画,一起去看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术是如何演变的。首先,我们来到了西汉时期的甘肃地区,那里的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学生观看动画,教师进行讲解。)
教师:时间跳转到东汉时期的巴蜀地区,那里的民间造纸业蓬勃发展,人们开始用竹、麻等原料造纸,纸张变得更加细腻,产量也大大提高了。
(教师适时操作视频切换。)
学生B:哇,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
教师:是的,他们确实很了不起。现在,我想邀请大家亲自体验一下造纸的过程,感受一下这份古老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教师分发造纸材料,播放教学视频)
教师:请大家按照视频里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记住,每一步都蕴含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学生认真操作,有的搅拌纸浆,有的压平纸张。)
学生C:老师你看,我做出来了!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我感觉好神奇啊!
教师:非常棒!你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努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不仅学习了《纸的发明》这篇课文,还亲手体验了造纸的过程,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乐趣。
教师: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纸张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还让我们亲手体验了造纸的乐趣。纸张是非常珍贵的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课后,我希望大家写一篇关于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想或报告,分享你们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成功将地方特色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造纸术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灵活多变的实践活动形式能够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三、师者领航创意无限,重塑实践课程新篇章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进一步提升挖掘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需要将地方特色资源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在第三单元《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需要先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相关故事,并结合这些资料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从赵州桥的建造形态入手,向学生讲述石拱桥的建造工艺,然后从赵州桥的雕刻设计切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文化。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近赵州桥,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赵州桥不仅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赵州桥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A:我知道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很古老,也很坚固。
教师:非常棒,你提到了赵州桥的重要特点——石拱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赵州桥要采用这种建造方法吗?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工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讲述赵州桥的历史文化背景、建造形态及石拱桥的建造工艺。)
教师:看,这是赵州桥上的雕刻设计,多么精美啊!每一幅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些雕刻中看出什么图案?它们又代表了什么呢?
学生B:我看到了龙和凤的图案,它们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尊贵。
教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些图案确实寓意着吉祥和尊贵,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赵州桥的整体外观形态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C:我觉得赵州桥的设计很巧妙,它的拱形结构既美观又实用,能够承受很大的重量。
教师:你说得非常好!赵州桥的拱形设计确实非常巧妙,它利用了拱形的力学原理,使桥梁既稳固又美观,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么,赵州桥的这些特点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D:我觉得赵州桥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勇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教师:非常棒,你总结得很好!赵州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通过创意性的教学指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还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探索思维,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方案,还要将地方文化特色以创意呈现的方式融入实践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新系统课程中学习更多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总之,利用地方特色开发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合理运用到课程中,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以此来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