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交通物流网络支撑能力引领通道经济发展

2024-12-13 00:00:00卢越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5期

通道经济是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为基本依托,通过交通物流服务牵引而实现通道沿线地区间生产和消费高效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协作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经济组织方式,形成创新的供应链组织服务和产业融合业态,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通道经济,有利于保障重要商品大范围高效率流通,促进重大生产力沿通道实现优化配置,释放强大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动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通物流网络对国土空间上产业运行成本效率影响巨大,对发展通道经济具有基础性支撑、先导性引领作用。当前,我国交通物流网络在区域衔接、功能结构、产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短板,部分环节的高成本、低效率运行阻碍了沿通道的经济联系,对发展通道经济的牵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建议针对性优化交通物流网络能力和结构,围绕重大交通物流通道,依托枢纽节点城市,发展特色通道经济,促进形成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增量,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交通物流引领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一、我国交通物流网络区域衔接、功能结构和产业组织能力存在短板,制约通道经济发展

(一)主要区域间交通物流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连接方式仍有堵点卡点,制约跨区域通道经济发展

沿海与内陆间交通物流通道网络衔接不足,弱化了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联系。一方面,沿海港口面向内陆纵深的物流组织能力薄弱。沿海港口依靠公路集疏港成本较高且辐射半径较短,铁路长距离集疏港比重依然较低,当前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吞吐量的比例仅约3%,且增长缓慢,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规模化、低成本物流组织能力存在短板,制约沿海与内陆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另一方面,沿海与内陆呈现明显的物流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衔接断层。我国沿海地区及北京外贸进出口额常年达到全国80%以上,主要围绕服务国际循环开展交通物流组织,与中西部的通道产业联系相对不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实施中,山东半岛、长三角地区与内陆紧邻省份物流网络衔接较弱,生产分工联系存在断层。

中西部交通物流网络产业承接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沿通道实现上下游配置和迁移。与东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区铁路通道能力低、缺乏迂回路径,通道运行规模效应不足,物流服务能力与质量影响了产业链的畅通运行和相对平衡布局。在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因交通物流综合成本较高、网络承接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转移,并开展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组织。

沿边地区国内国际物流双向网络存在堵点,不能高效支撑国际通道产业合作。一方面,我国陆上邻国物流设施网络水平普遍落后,制约了关联产业规模发展。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相邻国家境外物流设施联通能力建设滞后,中欧班列、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发展受制于边境换装能力和境外铁路通道设施能力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陆路和陆海国际通道需求。另一方面,沿边地区面向国内干线物流网络能力亦不足,影响产业落地。东北、西北等沿边地区具有利用俄罗斯、中亚等国家能源、粮食、矿产等初级产品资源实现加工业布局,并面向国内市场规模化辐射的区位条件,但沿边地区国内通道能力和供应链物流组织水平滞后,不利于实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向经济联系。

(二)资源地对外交通物流网络功能尚不健全,低成本规模化运输局限于服务初级产品,限制了通道经济扩张空间

中西部能源、矿产等资源产地物流通道网络功能单一,影响通道上产业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行。在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下游加工产业在资源地布局,并按照成品方式辐射市场,将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通道经济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期作为资源供给地,已经形成了以干散货大宗运输功能为主的通道服务体系,中西部能源产地对外物流网络服务功能单一,并且占据了大量国内铁路通道资源。2023年,仅大秦线和朔黄线两条铁路煤炭运输专线货运量约占全国铁路货运总量的11%和9%。中西部以服务资源产品为主的交通物流网络若不主动向集装箱组织为特征的产成品服务功能转型调整,则难以实现沿交通物流通道的产业布局优化配置。

东北粮食产地通道网络功能偏重于原粮外运,不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全产业链通道经济。东北地区是我国“北粮南运”的输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原粮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在集中运输季,东北地区干线铁路和港口运输压力大,频频出现粮食和煤炭运输需求叠加,造成通道能力严重紧张的现象。在淡季,大规模能力的交通物流网络又未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破解东北地区交通物流网络季节性能力短缺和过剩问题,需要针对性补齐交通网络功能短板,形成沿通道全新的原粮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布局,发展“北粮南运”通道经济。

(三)交通物流枢纽的通道产业组织能力不足,尚未完全发挥通道经济发展中枢作用

近年来,各地交通物流枢纽不断强化产业服务功能,形成了围绕枢纽建设、具有枢纽经济发展特征的产业功能区,但是枢纽对外通道与产业组织协同发展不足,通道主要承担运输服务功能,导致主要通道的交通物流组织与产业组织联动性不强,依托通道的上下游产业及供应链衔接配置能力较弱,未将低成本、高效率交通物流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组织优势,交通物流通道对区域经济串联作用发挥不足。如中欧班列的发展中,部分枢纽站点割裂了枢纽培育、通道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单纯从做大货运量角度补贴枢纽集货通道,忽视对相关产业尤其是内需产业聚集发展的引导和推进,导致运行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二、提高交通物流支撑引领能力,推动通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通道网络功能,夯实通道产业布局基础能力

一是优化资源地对外通道产业功能。完善中西部、沿边地区面向终端加工、贸易产业的物流网络服务功能,重点围绕新疆、西藏、内蒙古优质农产品、东北地区粮食等产品,打造“区域集散网络+本地组织枢纽+国内辐射通道”的供应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二是破除边境地区通道能力对产业合作制约。推进国际通道互联互通设施建设,打通中欧班列口岸能力瓶颈环节,强化物流服务能力配套,释放中西部地区、边境前沿地区开放型产业布局潜力。三是针对性提升沿海和中西部通道服务产业能力。提升沿海向内陆海铁联运等大容量物流通道组织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面向全国消费品物流通道建设,推动内需产业、初级产品加工产业沿通道高效分工配置。

(二)培育物流枢纽经济,构建通道经济重要载体平台

一是围绕重大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枢纽经济区。围绕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综合货运枢纽等重大交通物流枢纽设施,引导地方推进交通设施、物流枢纽、产业功能区的一体化建设运营,促进围绕枢纽的关联产业规模化集聚,培育物流枢纽经济区,打造通道产业布局重要组织平台,为通道经济发展提供交通物流和产业运行条件基础支撑。二是提高专业化物流设施产业组织能力。依托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设施,培育物流和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联动的集成性重大项目,扩大产地加工业发展规模,引领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沿通道的布局优化。

(三)创新推进实施路径,推动通道经济发展试点示范

一是创新通道经济发展模式。强化生产力沿交通物流通道优化布局引导,加强跨区域通道交通物流协作机制建设,培育全国交通物流统一大市场,提升交通物流网络对产业链组织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引导能力,形成通道制造业上下游梯次配置结构。二是合理优化产业沿通道布局和城市集中布局。支持城市群围绕区域主要交通物流通道,完善对外干线通道和区域内物流分拨集散网络,协调好产业集中布局和沿通道产业链分工关系,促进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提高产业布局发展效能。三是推动通道经济发展试点示范。重点依托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综合货运枢纽等重大交通物流枢纽设施间通道化组织,以及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全国开展通道经济发展试点,重点强化通道内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交通物流网络联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产业承接,加强生产力布局纵深和产业安全保障,打造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消费资源高效配置的通道经济带,形成示范经验做法逐步向全国推广。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