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2024-12-13 00:00:00杨威盛如旭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5期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

(一)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一是“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为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底座”。目前,东北地区拥有2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①、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11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②,科技研发力量雄厚。目前东北地区拥有16家国家级高新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二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合力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卡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大幅提升。2023年,辽宁聚焦关键领域,新培育省级中试基地14家,总数达到36家,实施中试验证项目171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5.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8%。黑龙江推动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征集可交易科技成果218项。吉林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技术攻关1123项、本省转化成果1800项,分别增长10.53%、49.38%。三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关键材料领域,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与嘉晨集团联合研发的“超纯镁”成功实现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吉林化纤集团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核心零部件领域,富创精密研制生产真空腔体类、光刻机核心部件、匀气盘等集成电路(IC)装备关键零部件,有效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发展。

(二)制造业“大国重器”作用更加显著,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制造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人才、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最先得以转化为生产力的试验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领域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国重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创新突破,装备制造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是国家生产制造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东北地区高端数控机床、百万吨级乙烯“三机”压缩机、燃气轮机、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等“大国重器”竞相涌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辽宁省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和12.5% ,分别比全国装备制造业高2.3个和5.7个百分点。

(三)“新字号”发展动力十足,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载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字号”不断培育壮大,为生产力跃迁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产业规模增长来看,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2023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于全国18.8个百分点。吉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比2022年提高0.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8%,比2022年提高0.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7%和14.1%。从生产能力看,东北地区新产品保持高速增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23年,辽宁省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2%、4.4%、146.1%;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6%,动车组增长157.1%,风力发电机组增长47.6%,碳纤维增长38.3%。作为引领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等“新字号”快速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拓展了巨大空间。

(四)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源动力,其稳步推进可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应用场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优势突出,能够为集成创新式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颠覆性创新式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东北地区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③,适合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3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538.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9%,连续多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现代科技装备加速应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牵引带动了新生产要素、新装备产品应用。2023年,黑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获批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北大荒集团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7%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82%,居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育种、繁种和用种基地,为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发明提供了重要试验场所。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育种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将有效牵引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设计、分子设计等生物育种技术取得新突破。

(五)高素质人才优势明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从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东北地区人才资源优势明显,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东北地区是全国科教重镇,2022年,东北三省共有普通高校258所,占全国总数的9.35%;其中,本科高校139所,高职院校119所,“双一流”高校11所;2022年,东北三省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88.1万人,占全国的7.9%。同时,近年来东北地区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持续升级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引进培育呈现良好态势,基本扭转了多年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2023年,辽宁省新增两院院士6人,总数达到61人;全职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人,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人,同比增长20.8%。黑龙江省新增两院院士2人,总数达到39人,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23年,吉林省高级职称人才、高端人才连续三年“进”大于“出”,“吉人回乡”过去四年累计达到58.2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13.3万人,留吉人才总数连续3年增长。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多元化,人才优势不断积累,这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重点方向和任务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还有待加速,新兴产业亟需培育壮大,重点领域治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东北地区还需要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塑优化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东北地区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依托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对标美国硅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沈大哈长科技创新走廊。二是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支持沈阳自动化所、沈阳金属所、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及高校和企业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实现“从0 到1”原创性突破。三是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动力,加强对东北地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壮大技能人才、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四是发挥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作用,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转移。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东北地区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一是鼓励支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发挥科创优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二是鼓励一汽集团、华晨汽车集团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是依托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航空、航天科技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四是鼓励支持鞍山、大庆、哈尔滨、吉林、营口等地原材料产业延链发展,加快培育壮大钢铁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碳纤维、金属新材料等产业。

(三)推动传统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持续彰显,经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老树可以发新芽”。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发展是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是加快推动齐齐哈尔、哈尔滨重型机械装备,鞍山钢铁,哈尔滨轻合金,大连、大庆化工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装备、标准和先进模式的推广应用,推进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二是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成熟技术,开发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引导大庆、吉林、大连、锦州、盘锦等地石化企业,鞍山、本溪、哈尔滨、营口等地冶金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工艺升级改造,提升全流程绿色发展水平。三是拓展东北传统制造业价值链,推动装备制造优势领域锻长板,引导中国一重、哈尔滨电气、沈鼓集团等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北农业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基础。要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优化农业全要素优化配置,持续推进现代化农业,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依托东北地区农业自然条件优势,加快实施大农业生产现代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端智能农机、北斗导航、无人机等新一代技术装备应用,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实施东北地区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加大基因编辑、生物育种、人工智能设计等前沿育种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良种推广应用力度,用创新科技推进东北现代大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实施东北地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准确把握食品消费市场新变化、新需求、新趋势,抢抓新型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推动东北地区玉米、水稻、乳品、肉类、林下产品等生鲜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是深化东北地区科技体制改革,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幅提升东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推动一汽集团、中国一重、鞍钢集团、哈尔滨电气等央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业务,协同带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培育。三是加快实施东北民营经济提升行动,建设“诚信东北”,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鼓励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和大学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注:

①据2024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及三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下同。

②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经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③中国科学院《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