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与传承策略

2024-12-13 00:00李逸君张萍
中国故事 2024年11期

【导读】本文基于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特征和交融趋势下文化变迁的分析,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旨在促进赫哲族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为深入推进黑龙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提供经验。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边陲省份,多元民族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该地区世居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等。其中,赫哲族人口约为5000人,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绚丽的一笔,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其文化变迁与传承路径,对推进黑龙江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征

赫哲由“赫真”的转音而来,该族称首次在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被提及,然而直到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发表后,“赫哲族”这个名字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赫哲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由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发源而来。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世代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渔猎文化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早期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因此渔猎文化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擅长狩猎和捕鱼,凌纯声曾在他的书中提道:“赫哲人传统上沿江而居,因江而渔凭林而猎,因渔猎得生存,乘小舟驭雪橇,结麻网使弓刀。他们衣鱼皮兽皮、食鱼肉兽肉,‘善步战,喜射猎’‘削木裂革以记事’。”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纳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多套鱼皮服饰,它们是由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和她的母亲共同制作的。虽然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逐渐消失,但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仍保留至今。

(二)冰雪文化

受地理位置影响,赫哲族的冰雪文化就是他们长期在严寒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冬季,赫哲人为了抵御寒冷、强健体魄,减少气候对于日常狩猎行动的限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冰雪体育运动,如类似于高台滑雪运动的“莫日根赛”,就是受到人们广泛欢迎的雪中游戏。在盛大的节日中,年轻人也会组织滑雪等娱乐项目,增添节日气氛。此外,他们还会以雪橇、滑雪板作为基础的交通工具。清代李重生撰写的《赫哲土风记》中就有相关记述:“土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跟,手持长杆,如泊舟之状,划雪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黑龙江地区盛行的冰雪体育运动中蕴藏着各民族的共同智慧,也反映了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三)说唱文化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一直代代相传,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中,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与达斡尔族“乌钦”等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文化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伊玛堪”作为赫哲族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学样式,为人们展示了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英雄故事、渔猎生活、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民族的说唱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都具有共性。以“伊玛堪”和“摩苏昆”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为例,可以发现二者在说唱语言、故事表现形式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存在相同点。这些史诗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赞颂善良、勇敢、团结等高尚的品格。

(四)宗教文化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赫哲族普遍存在图腾崇拜、灵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原始崇拜。他们信仰的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古老的宗教,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十分盛行。赫哲人对万物都存有敬畏之心,他们存在三界的观念,认为人类处于三界的中间,上受神灵庇佑,下遭鬼怪作祟。他们供奉的天神被认为是掌管所有事情的大神,赫哲语称为“巴哈恩都力”。在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者是瘟疫灾难发生时,赫哲人都会举行祭祀天神的仪式,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仪式,并且摆上贡品,对天神以示恭敬。赫哲族对萨满的分类也十分细化,不仅有派别,还有品级之分,不同的萨满掌管不同的事物,如治病、占卜,等等。基于这种宗教信仰,赫哲族人并不会无节制地进行动物狩猎。

(五)风俗文化

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渔猎生活、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赫哲族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离不开“鱼”。过去,“衣鱼兽皮,陆行乘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由此形成了以鱼为主的较为单一的饮食结构,鱼皮、鱼子、鱼肉、鱼脆骨都可称为美食。赫哲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河灯节、鹿神节等,通过祭祀“神”来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此外,他们传统的习俗中还存在诸多禁忌,例如,在捕鱼狩猎时,要格外注意说话的用词,以免在语言上冲撞神灵而招致灾祸。赫哲人虽以渔猎为生,但他们普遍认为鱼能听懂人类的话,因此在举行有关捕鱼的大型仪式时,也不能直呼鱼类的名称,而是转用一些委婉的隐语代替,如“零碎”“垃圾”等。风俗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一些古老的习俗已经退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些封建礼教和女性行为禁忌的消失,也反映了赫哲族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

二、民族交融视域下赫哲族的文化变迁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赫哲族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赫哲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团结发展、共同进步的民族文化发展格局。在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重构。

(一)社会生产的变迁

早期的赫哲族受到生活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限制,常年以渔猎为生。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往单一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面临转型。

几十年来,赫哲族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不断转产,实现了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目前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变迁。赫哲人依傍好生态,学习其他民族发展的先进经验,着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渔猎不再作为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但是传统的渔猎文化已经融入了新的产业之中,并且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就像鱼皮服饰,虽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环境,但是赫哲人用他们高超的鱼皮加工处理技术,将鱼皮、鱼骨等制作成特色工艺制品,收获了大量游客的青睐。2021年,赫哲族乡渔业村被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过设立文化馆、举办民俗展、开创民俗体验游等,赫哲人用他们的民族智慧不断与现代接轨。

(二)物质文化的变迁

早期的赫哲族与外界接触较少。近代以来,他们在迁徙中逐渐与汉族、满族等各民族交错杂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随着交流交往增多,其他民族对赫哲族的影响,开始反映在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

在服装方面,赫哲族逐渐改变了古老的“鱼皮制衣”传统,开始学习汉族人的穿衣样式。清朝时,随着民族贸易增多和清政府贡貂、赏乌绫制度产生,他们拥有了获得布匹的渠道。但是由于布料比较昂贵,加之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穿衣习惯,鱼皮和兽皮服饰在当时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贴身的衣物,人们才倾向于选择轻柔的布料。在现代日常穿着上,赫哲人已经基本与汉族人没有差别。一些从前盛行的礼仪制度与节日习俗,也逐渐与汉族及周边其他民族趋同。

受生产方式的影响,赫哲族的饮食以鱼肉和其他野生动物为主,刹生鱼、刨鱼花、生鱼片等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食物。后来,经历了迁移的赫哲人与满族、汉族等民族交流逐渐增多,他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改变单一的饮食结构。族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极大地丰富了赫哲族的饮食内容,以鱼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民族语言的变迁

赫哲族虽然有独立的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通用汉字。由于受到民族人口、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与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通婚比例不断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本民族的人口数量,却也为赫哲语的使用与保存带来了很多阻碍。尤其在与汉族通婚后,在家庭交流、学校教育中汉语的使用要远远多于赫哲语,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赫哲语。

(四)宗教信仰的变迁

赫哲族崇拜的对象很多,属于多神信仰民族,其中萨满教在早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赫哲人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信仰对象,像“关帝”等汉族的民间信仰,也曾被供奉。在与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也曾学习满族人的宗教习俗,因此在祭祀上与满族有很多相同之处。

随着时代进步,国家教育、医疗事业不断发展,赫哲族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赫哲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把认知以外的事情全都归结于神的意志,萨满教也成为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印记。

三、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民族共同的发展。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发展工作。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与传承赫哲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充盈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做出符合实际的积极探索和创新选择,不仅要重视当下赫哲族文化的维持与发展,还要加强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此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重视对母体文化的维持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赫哲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诸多因素的影响,赫哲族本土文化的流失现象仍然严重。想要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对母体文化的维持必须得到重视。

维持母体文化,“要利用好本民族地区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民族产业,增加收入,通过自身力量推动内生发展。”赫哲族应该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入新型产业发展中,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要着力打造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品牌,渔猎文化、鱼皮服饰、宗教舞蹈、鱼饮食等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赫哲族独特的民族符号,在文化艺术展览、博物馆以及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大会中进行展示,发挥艺术价值。例如,自1985年以来,四年一期举行的“乌日贡大会”,就不仅是赫哲人民的节日盛会,也是他们将母体文化展现给各族人民的平台。

对于文化的传承,除了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传承文化的载体,载体可以划分为语言和传承人两个方面。如今,赫哲族的民族语言濒临失传,对于语言的保护已经变得迫在眉睫。要尽快完成对赫哲语的采录、翻译和保存工作,加强民族教育中的语言培训,提高少数民族中年轻一代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在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上,要着力改变新老两代人的思想代沟,从根本上扭转后继无人的局面,提高赫哲人对于自身文化的再认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政府也要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让更多赫哲族的年轻人愿意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角色。

(二)加强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一个民族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但是更要注重与主流文化的互动。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想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打破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壁垒,在文化互动的多元渠道中弘扬本民族文化。

国家应该重视民族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为推动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储备力量。积极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过,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绝不是要达到“同化”的效果,而是要建立共性的文化基础,在求同存异中强化“一体”理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凌纯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 苏培. 民间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1).

[3] 刘润元. 赫哲族食鱼习俗及当代变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

[4] 何俊芳. 赫哲族语言丢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2).

[5] 吴瑶. 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4).

[6] 王佳.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贡献[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

[7] 杨光.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8] 张宏玉,郁芳. 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的思考[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

[9] 汤洋.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2).

[10] 吕欧.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J]. 满语研究,2020(2).

[11] 相华.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2).

[12] 王美娜. 赫哲族的族称由来[J]. 黑龙江档案,2001(2).

[13] 李玉雄,许廷云. 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境遇和突破路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14] 张嘉宾,卢贵子. 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15] 黄鹤. 唯物史观视域下赫哲族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J]. 贵州民族研究,2019(4).

[16] 郑丽丽. 赫哲族禁忌的内涵及其社会功能[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4).

[17] 闫睿,何山.“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族逐江而兴[EB/OL].2022-10-3/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