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武周时期,营州之乱爆发后,大祚荣父子及其族人返回靺鞨故地,建立渤海国。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宗藩秩序进一步混乱。由于吐蕃与后突厥的掣肘,唐朝已无力镇压渤海。唐朝在坚持关中本位政策的前提下,用宗藩关系来处理和渤海的关系,将渤海纳入羁縻统治体系。渤海国在唐朝的羁縻统治下,逐渐成为唐朝东北亚朝贡体系的重要成员。唐朝与渤海之间的宗藩关系的确立,既符合唐朝的利益,又满足渤海的诉求,是双方最佳利益切合点。
渤海国是以大祚荣为首的粟末靺鞨人,借营州之乱,在安东都护府辖区内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东归建国是背叛唐朝的行为,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的行政辖区,无论从法理上来讲,还是从力量对比上来说,恢复与唐朝的宗藩关系是渤海政权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
一、宗藩体系的混乱
唐朝建立后,在东北地区陆续建立了营州都督府、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熊津都督府、鸡林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一系列都督府的建立标志着唐朝在东北地区宗藩秩序的确立。唐朝新罗战争使这种统治秩序第一次受到挑战,当时,唐朝迫于吐蕃的巨大压力,在东北地区不得不采取退让的策略,放弃大同江以南新并入的高句丽、百济土地。696年爆发的营州之乱和紧随其后的渤海建国,彻底打乱了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宗藩秩序。
(一)营州之乱
696年,契丹发生严重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契丹首领向营州都督请求救济,但是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但骄横,还“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引起契丹人的不满。契丹人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领导下,“举兵杀翙,据营州作乱”,发动反唐战争,史称“营州之乱”。697年,在唐朝和后突厥汗国的联合绞杀下,营州之乱被平定。
虽然营州之乱被平定了,但是营州之乱打乱了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使宗藩体系混乱不堪。营州之乱后,契丹、奚、霫依附于后突厥,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营州都督府成为后突厥的实际控制区域,唐朝被迫将营州都督府的府治迁往渔阳(今天津市蓟州区)。由于营州地区被后突厥占领,安东都护府与唐朝的陆路联系被切断,只能通过海上联系,安东都护府成为唐朝的飞地。营州之乱后,后突厥独霸中国北方和东北,并经常袭扰唐朝北部和东北部郡县,唐朝与后突厥直接对立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唐玄宗初年。从这一点来说,唐朝平定了契丹的小乱,却迎来了后突厥的大乱。
(二)渤海建国
营州之乱爆发后,大祚荣父子及其族人也参加到反唐的斗争中。d754d2db664e49bd3f83e4605e63df19不过,大祚荣父子没有追随契丹向中原内地发展,而是向东返回靺鞨故地,建立渤海国。史载:“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可以说,营州之乱是渤海建国的催化剂。
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在其故地建立安东都护府,建立起稳定的边疆统治秩序。时过三十年,未经过唐朝允许,大祚荣在安东都护府的辖区内私自建立政权,这是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战与背叛,是唐朝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的。但是,由于吐蕃与后突厥的掣肘,安东都护府已经成为唐朝的飞地,渤海又孤悬海外,唐朝感到力不从心,只能默认既成事实。唐朝的东北边疆统治秩序再一次受到严重挑战。
营州之乱和渤海建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正如吕思勉所说:“故李尽忠之乱,虽不久勘定,其关系实绝大也。不仅此也,因契丹之动荡,靺鞨之内属者,亦不得安其居,而走归故土,遂开满族兴起之端,民族动荡之波澜,亦可谓壮阔矣。”无论是营州之乱,还是渤海建国,都严重扰乱了唐朝的东北边疆统治秩序。重建唐朝的东北边疆统治秩序,成为唐朝统治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唐对宗藩体系的维护
由于唐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以及外族盛衰之连环性的影响,又出于稳定东北边疆的需要,用宗藩关系来处理唐朝和渤海的关系,是最现实,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一般认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关)。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通常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是一个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地区,被称为“陆海之枢纽”“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唐朝建都于长安,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则成为唐朝的命脉地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唐朝统治者吸取隋炀帝常年巡游在外而忽视关中地区,进而导致亡国的教训,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关中本位政策。西北地区紧挨着关中地区,是关中地区的重要门户,东北地区和关中地区隔着万水千山,从全国的战略地位来考量,西北的战略地位远远高于东北的战略地位。
(二)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由于唐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所以西北问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东北问题,或者说,解决西北问题比解决东北问题更具有优先权。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了“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这一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所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之外族有关,其它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外族之灭亡或衰弱,……盖中国与其所接触诸外族之盛衰兴废,常为多数外族间之连环性,而非中国与某甲外族间之单独性也。”根据陈氏这一说法,吐蕃的崛起和扩张,对唐朝东北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新罗完成朝鲜半岛南部的统一,后突厥死灰复燃并卷土重来,渤海政权兴起,等等。终唐之世,吐蕃都是唐朝最强劲的对手。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共有10个节度使、边镇兵力49万,其中涉及防御吐蕃的就有5个节度使,统兵22万余人,几乎占了唐朝当时兵力的一半。正如陈寅恪所说:“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己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
(三)稳定东北边疆的客观需要
营州之乱后,唐朝对东北的统治是虚弱的,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契丹和奚完全依附后突厥,渤海和黑水也向后突厥“请吐屯”。影响唐朝统治东北地区的最大障碍是后突厥,为了建立“反后突厥联盟”,必须“旁结诸蕃”,渤海则成为重要的争取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渤海处于契丹和奚的东面,无论是唐朝还是后突厥,只要争取到了渤海,就会使契丹和奚腹背受敌,从而对控制东北地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争取渤海,唐朝改变了武周时期的镇压政策,转而实行怀柔的抚慰册封政策,化敌为藩,承认渤海政权的合法性,将渤海纳入唐朝的统治版图,用宗藩关系实现了唐渤关系的正常化。唐渤关系的正常化,不仅使契丹和奚腹背受敌,抵制了后突厥的向东扩张,也防范了新罗的北进,使混乱不堪的东北边疆形势趋于稳定,进一步加强了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三、渤海回归宗藩体系
大祚荣东归建国,是背叛大唐的行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短期内可以游离于大唐宗藩体系之外,但渤海毕竟国小民弱,根本不具备与唐朝长期对抗的资本,坚持下去,必定亡国。为了长治久安,渤海愿意接受唐朝的册封,回归唐朝的宗藩体系。
(一)朝贡唐朝,实现渤唐关系正常化
唐朝是当时亚洲的中心、东亚的霸主,渤海与唐朝力量对比悬殊,与唐朝对立,无异于蚍蜉撼树。668年高句丽的灭亡就是个惨痛的教训。732年至733年渤海唐朝战争,渤海的惨败充分说明渤海是个弱小的政权,根本不具备与唐朝长期对抗的实力。朝贡唐朝,接受唐朝的册封,被纳入唐朝的宗藩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渤海最明智的选择。
(二)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为对抗新罗提供法理依据
渤海是在唐朝安东都护府的辖区内建立的政权,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的行政辖区,不经唐朝的允许,私自建国,就是分裂国家。只有得到大唐的承认,渤海政权才具有合法性,才可以免遭灭顶之灾,才能在与周边政权、部族处理关系时师出有名,具有说服力,才能够取得与新罗同等的法律地位,为对抗新罗提供法理依据。
(三)利用大唐牵制新罗,减轻来自新罗的压力
渤海与新罗对抗的实质是对高句丽遗产——安东都护府的争夺。渤海的南下和新罗的北上,势同水火,不可调和,矛盾的解决也只能是兵戎相见。而唐朝是安东都护府的所有者,拥有无可争辩的处置权,唐朝又是渤海与新罗共同的宗主国,由唐朝居中调解渤海与新罗之间的矛盾,最合适不过。但是唐朝距离安东都护府路途遥远,直接统治鞭长莫及,只能采取羁縻政策,用当地人统治当地人。唐朝对渤海与新罗的抗衡居中调解,实行“均势”政策,不能让新罗或渤海任何一方做大或做强,失去战略平衡。当新罗强大时,就扶持渤海,当渤海强大时,则扶持新罗,使新罗和渤海的实力不至于过于悬殊,保持大体的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甚至直接威胁到唐朝的安全。虽然渤海与新罗的对抗,是八九世纪唐朝东北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但是,由于唐朝的居中调解,渤海与新罗的压力都大大减轻,这恰恰是唐朝东北地区长期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前提。
(四)摆脱后突厥控制的必要条件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立足未稳,短时间内又得不到唐朝的谅解,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遣使通于突厥”,成为后突厥的附庸。随着渤海政权的逐步稳定和力量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唐朝建立“反后突厥联盟”,派员“旁结诸蕃,与图攻取”,于是“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与唐朝关系顺利实现正常化,与后突厥关系逐渐疏远。
四、宗藩关系是唐朝与渤海的最佳利益切合点
“宗”指宗主国,“藩”指藩属国。宗藩关系是古代中国维系和周边各政权或部族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本着“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一般不对藩属国内政进行干涉。这一点与近代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唐朝与渤海之间的关系就是宗藩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渤海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唐朝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渤海需定期向唐朝朝贡;唐朝负有帮助渤海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渤海是唐朝的一个羁縻府州,即忽汗州都督府。渤海在其辖区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朝与渤海之间的宗藩关系的确立,既符合唐朝的利益,又满足渤海的诉求,是双方最佳利益切合点。
从唐朝方面来看,第一,政治上,兵不血刃地确立了与渤海的宗藩关系,缓和了东北边疆民族危机,达到了羁縻东北的目的。第二,军事上,唐朝与渤海前后夹击契丹和奚,严重削弱了后突厥的力量,为最终解决后突厥的威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经济上,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和官俸开支,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有利于唐朝集中精力对抗吐蕃和后突厥的扩张。第四,文化上,利用和平的环境,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从渤海方面来看,第一,政治上,接受唐朝的册封,确立宗藩关系,使渤海政权合法化,大大提高了渤海在周边政权部族中的地位。第二,军事上,受到唐朝的军事保护,无论是后突厥、契丹还是新罗,欲侵犯渤海,都忌惮大唐帝国的军事实力。第三,经济上,朝贡贸易极大地增强了渤海的经济实力,大大促进了渤海生产力的发展。第四,文化上,全方位向唐朝学习,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海东盛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唐朝是无法直接统治渤海的。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但是,由于吐蕃的扩张、唐朝新罗战争的爆发,唐朝没有能力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为保关中地区,只得放弃朝鲜半岛,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营州之乱后,契丹依附后突厥,彻底切断了唐朝与渤海的陆路联系,唐朝想直接统治渤海,已然不可能。那么,由直接统治变为间接统治则是最明智的选择。渤海接受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唐朝承认渤海的高度自治权,不干涉其内政,仅是形式上的管辖,由此确立的宗藩关系是唐朝与渤海的最佳利益切合点。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线装书局,2011.
[2] 刘昫. 旧唐书[M]. 北京:线装书局,2011.
[3] 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下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线装书局,2011.
中国故事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