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志学术年谱简编

2024-12-12 00:00彭姗姗
名作欣赏 2024年12期

1938 年

12 月9 日(旧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辽宁海城后郭村,排行最小,有一个姐姐和四个哥哥。是年,父亲耿万全在外做小买卖。

1948 年,十岁

后郭村开始土改。耿云志a 家初被划分为富农,后据实被降为中农。

进入邻村的前郭村小学念书。

1951 年,十三岁

在初小升高小考试中考得第一名。

1952 年,十四岁

帮助班主任齐国华老师办时事课,给同学们读报总结,从中得到思想的训练。

1953 年,十五岁

考入牛庄的海城第三中学。

辽河大泛滥,后郭村堤坝决口。因这次水灾,耿万全迁家至本溪。

1954 年,十六岁

转学至本溪市第三中学。开始在本溪市立图书馆借阅图书,广泛阅读西方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1956 年,十八岁

保送升入本溪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与杨家振、许觉民和高乃正结为兄弟般的好朋友,并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1957 年,十九岁

阅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对哲学和理论思维产生浓厚兴趣。

1958 年,二十岁

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理解逻辑的意义,学习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959 年,二十一岁

考入新设立的辽宁大学哲学系。

1964 年,二十六岁

夏,大学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大学挑选优秀毕业生,预备组建反苏联修正主义理论小组,因此被选中进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8 月20 日,抵达北京。

10 月,近代史研究所被安排到甘肃张掖县乌江公社开展“四清运动”,耿云志随队参加。

1965 年,二十七岁

5 月,结束在张掖的“四清运动”。6 月,回到北京。近代史一组负责人钱宏先生邀请加入一组,耿云志欣然同意。

7 月初,到山东黄县农村参加劳动,主要工作是修水库、打夯、摇辘轳抽水灌田等。11 月中旬,坐船回京途中,遇大风浪,同船人多惊惶不安,耿云志泰然躺卧。

11 月下旬,到江西丰城县搞农村四清运动。

1966 年,二十八岁

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编辑的《历史研究》杂志人手不足,主编黎澍决定从四清前线调陈惠芳、钟碧荣、齐福霖和耿云志回京,耿云志遂加入《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负责组稿和编辑、校对。

1967 年,二十九岁

8 月12 日,与余琳结婚。岳父余国钧是南京人,原为中央大学地质系高级技师,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50 年代初全国院系大调整,该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余国钧随之调入,仍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高级技师。

1968 年,三十岁

7 月11 日,大女儿耿文蓉出生。

9、10 月间,范文澜宣布将组建通史写作组,耿云志、陈铁健、从翰香、吕景琳等十余人被推选加入写作组。

1969 年,三十一岁

通史写书组宣布解散。

1970 年,三十二岁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各研究所前往河南省息县建立干校。近代史研究所5 月21 日从北京出发,5 月22 日晚到达驻地河南省信阳专区息县东岳公社。干校采军事编制,耿云志与李新同在第二排。

1971 年,三十三岁

4 月3 日,近代史所人员撤离干校,转移到信阳北部的明港,集中搞运动。

1972 年,三十四岁

4 月,从李新处得知中央有意编纂中华民国史。

6 月,学部各研究所人员全部回京。

10 月,根据中央决定,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中华民国史研究组,李新任组长。成员有姜克夫、曲跻武、朱信泉、周天度、王仲源、郑则民、耿云志等。按李新的部署,先从搞材料入手,分三个部分:第一,编撰民国人物传,准备搜集整理编辑约一千人的民国人物小传;第二,编辑《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整理编辑中华民国史专题资料。耿云志被安排在人物传小组,负责思想文化方面的人物。

1973 年,三十五岁

6 月12 日,二女儿耿式中出生。

撰成《史量才小传》《王国维小传》等数篇小传。

1974 年,三十六岁

赴曲阜查阅孔府档案,写成《清末民初的衍圣公孔令贻》,在《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专题资料》第四辑上发表。

1975 年,三十七岁

秋天开始系统阅读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适档案,花费近十个月时间将全部档案翻看一遍。

1976 年,三十八岁

撰成胡适年表和著作目录。

为《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撰写《邵飘萍传》《丁文江传》《胡适传》。

先后访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曾任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张文佑及地质博物馆的高振西(曾为丁文江助手)。

1977 年,三十九岁

1 月18 日,与吕景琳聊天,谈起一个想法,聚集几个人组成学术小组,按期轮流交一篇学术文章,大家讨论,提出意见,以此推动研究工作,培养一点做学问的精神。这是耿云志后来提议创办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最初的缘起。

2 月,李新、曲跻武等与中华书局李侃座谈《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写作计划,拟当年写出初稿共十章,约50 万字。提议耿云志同夏良才、李宗一共同承担写作清末立宪运动、皇族内阁两章。

11 月16 日,日记中记道:“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思想史。”

1978 年,四十岁

10 月,答应李新为明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写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

11 月,借住北京大学研究生宿舍,查阅《北京大学日刊》《汪荣宝日记》等资料。

12 月,在从北大回城的路上,听到广播里播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得知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深受鼓舞,确定可以写研究胡适的文章了。

1979 年,四十一岁

2 月13 日,同李新谈“五四”论文的要点。

2 月19 日,在历史博物馆举行的新民主主义史研究会上,报告“五四”论文大要。

3 月3 日,穷一月之力写成《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初稿。这是耿云志首次写作学术论文。

4、5 月间,《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历史研究》1979 年第5 期发表。这篇文章是开启改革开放后民国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新范式的代表性作品。

5 月2 至9 日,参加在国务院第一招待所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无论是对于五四研究,还是对于耿云志个人而言,这次会议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学界开始用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胡适;同时,这也是耿云志首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学界崭露头角。

6 月7 日,草成《论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初稿。此文后以“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为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第1 辑发表。

8 月起,开始校订《胡适文存》,预备出版。

是年,被评定为助理研究员。

1980 年,四十二岁

3 月20 日,中华民国史研究组成立写书组,李新任组长,李宗一副之,成员有孙思白、彭明、耿云志、杨天石、王学庄、周天度、曾业英、徐辉琪、邹念之、沈自敏,共12 人。

4 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撤项《胡适文存》。

5 月,《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收入《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6 月,送关于国会请愿运动的书稿给黎澍看。黎澍表示欢迎打破旧的公式,根据事实进行研究。

7 月,李新对国会请愿运动书稿提出不同意见,但不反对发表相关文章。

9 月,《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5 期发表。

10 月,黎澍征得李新同意,请耿云志前去帮助工作。

年底,《以新闻报国的邵飘萍》在《百科知识》1980 年第12 期发表。

1981 年,四十三岁

6 月12 日,写完《立宪派与咨议局》一文。

10 月11 至17 日,在武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报告论文《立宪派与咨议局》。与会的外国学者,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路康乐、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巴斯蒂等,都对此文所引用材料极感兴趣。

是年,协助黎澍工作,包括编辑辛亥革命资料长编及参考书目录,为《人民画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撰写文章,替有关部门起草宣传资料,替领导人起草讲话稿等。

1982 年,四十四岁

1 月,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陈志让来信表示,愿将耿云志论文《立宪派与咨议局》译成英文出版。此后,多次与陈志让通信讨论翻译中的具体问题。二人由此订交。

5 月1 日,《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在《近代史研究》1982 年第2 期发表。

5 月4 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与复旦大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室达成协议,创办《中国文化研究》,决定聘请周谷城等十人为顾问,方行与丁守和为主编,近代史所和复旦方面八人担任编辑。耿云志为编辑之一。此刊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出版5 期而止。

11 月2 至11 日,赴厦门参加现代史学会年会,并陪同黎澍到泉州、福州游览。

1983 年,四十五岁

4 月4 日,经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评议通过,晋升为副研究员。

4 月22 日,《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人民日报》发表。

6 月,《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与谘议局》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8 月15 日,《评胡适的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在《历史研究》1983 年第4 期发表。

8 月17—24 日,到复旦大学参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

9 月21 至28 日,先到广州参加戊戌维新与康有为梁启超学术讨论会,次到新会参加梁启超纪念大会,再到南海参加康有为纪念大会。结识王杰,为后来与《广东社会科学》《澳门理工学报》的合作埋下基础。

9 月,《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刍议》收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辑》,由北京史学会印行。

9 月29 日至10 月13 日,在中山大学、广东省社科院、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赴中山县参观中山故居。

11 月,被列为所内“清除精神污染”运动重点审查对象。

是年,《梁启超在清末的政治宣传》收入《近代中国人物》第一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年,四十六岁

春,经相关部门审查,认为耿云志的文章属于学术见解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4 至10 月,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赶写成《胡适研究论稿》。

10 至11 月,到成都看完《胡适研究论稿》校样后,访问重庆、武汉,与华中师大研究生座谈,然后到郑州参加第一次中国近代文化史研讨会(11月5—6 日),会后受河南大学邀请赴开封讲演,又应洛阳大学邀请访问洛阳。

12 月19 至27 日,到上海社科院出席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研讨会。

是年,陈志让所译《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与谘议局》一文,以“The Bourgeois Constitutionalistsand the Provincial Councils at the End of the Qing”为题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第17 卷第4 期发表。

1985 年,四十七岁

2 月,《〈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收入《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 月2 日,《1905 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在《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1 期发表。

3 月,《胡适》收入《中国史学家评传》(下),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5 月1 日,《胡适与陈独秀》在《安徽史学》1985 年第2 期发表。

10 月,《胡适研究论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第一部胡适研究专著。收录十篇专题论文(包括《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论胡适在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胡适的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胡适的实验主义》《胡适的中西文化观》《胡适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期胡适政治态度的变化》《胡适与梁启超》《胡适与陈独秀》《附录博士学位问题及其他》)及《年谱(1891—1962)》。前有黎澍的《序》,后附《后记》。由于采用了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适档案中的大量一手材料,且思想观点较为开放客观,引起海内外学界重视,得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多种中文报刊的报道和评论。《历史研究》主编徐宗勉尤其激赏此书所运用的研究历史人物的方法。c是年,《邵飘萍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六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 年,四十八岁

1 月10 日,《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在《文汇报》发表。

6 月11 日,安徽省绩溪县政协副主席颜振吾来信感谢赠送《胡适研究论稿》。两人自此订交。之后,两人交往越多,了解愈深,彼此愈加敬重,直至情同手足。

7 月23 日,到中央统战部给有关干部讲胡适生平及其思想、地位、影响。

12 月15 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辛亥革命的结局》在《历史研究》1986 年第6 期发表。

是年,《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在《瞭望》1986 年第40 期发表;《高梦旦和他所提倡的周历》在《历史人物》1986 年第1、2 期合刊发表。

1987 年,四十九岁

1 月,香港《明报月刊》本年1 月号刊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的文章《该是破茧而出的时候了——论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胡适研究》,批评《胡适研究论稿》尚未摆脱政治理论编织起来的茧,“贯穿全书的观点依旧是不折不扣的马列思想”,但也指出它是“大陆出版有关胡适研究中比较客观也比较全面的一本著作”。自此,与周质平订交。

3 月2 日,《胡适传略》在《晋阳学刊》1987年第1 期发表;《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的一点想法》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 年第1 期发表。

5 月27 日,在近代史研究所办公室与统战部知识分子工作处负责人陶斯亮女士谈话,就安徽绩溪县要求将胡适故居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的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5 月,《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7 月7 日,到北大拜访邓广铭教授。邓广铭回忆了胡适离开北平前后的情形,并谈到当前胡适研究的情况。

8 月15 日,有关部门批示对胡适“暂不做全面评价为宜”,胡适故居仅列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

8 月,整理1979 年夏所写的胡适传书稿。此后很长时间,都未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988 年,五十岁

1 月5 日,《五四后所谓北大南迁问题》在《团结报》发表。

3 月21 日,《近代文化与儒学》在《人民日报》发表。

3 月22 日,《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引起的风波》在《团结报》发表。

4 月1 日,《民初社会变迁之一证》在《民俗研究》1988 年第1 期发表。

5 月4 至5 日,到北大参加蔡元培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5 至6 月,经与邓广铭函商,先后联系统战部及香港大学,拟筹办胡适学术讨论会,未能成功。

6 月18 日,丁守和、徐宗勉、耿云志、杨天石、王学庄、陈崧和哲学所的于良华在近代史研究所开会,讨论成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议讨论通过了耿云志起草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的报告及现代文化丛书的选题目录。

9 月26 日至10 月3 日,赴日本参加上智大学举办的“儒教与亚洲社会”国际研讨会。

10 月16 日,向王庆成提交建立近代思想史研究课题组的报告。

是年,组建近代思想史研究课题组。

晋升为研究员。

《胡适与抗战》收入《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学者大使胡适》收入《民国春秋》1988 年第2 期。

1989 年,五十一岁

2 月,《胡适与中西文化问题》收入《中国近代文化问题》,由中华书局出版。

3 月,《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收入《论传统与反传统——纪念五四七十周年论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4 月11 日,在科学会堂出席《科技日报》组织的纪念“五四”座谈会。出席者还有李锐、戈阳、吴江、王贵秀、王汝丰、张显扬、童大林等。

4 月27 日,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成立大会在院部学术报告厅举行。丁守和任会长,耿云志等任副会长。

同日,《个人的发现与民主的建设》在《科技日报》发表。

4 月29 日,出席统战部六局在裕龙大酒店举行的各界知识分子联谊会。闫明复、李铁映出席。

4 月30 日至5 月3 日,赴香山卧佛寺,出席由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的“五四”研讨会,并在闭幕会做大会发言。

5 月5 至7 日,在院部礼堂出席社科院主办的纪念“五四”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发言。

5 月10 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第3 期发表。

8 月11 日,在门头沟龙泉宾馆,第一次与陈宏正见面。此后,陈宏正对胡适研究活动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

10 月17 日至11 月2 日,首次赴绩溪参观,晤好友颜振吾。然后赴合肥访问安徽大学,与历史系教师和研究生座谈,并为学生讲演;再至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座谈。

12 月,《胡适年谱》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广铭评价该书“繁简适中,而取材则全系典型的材料,议论又全系公允的议论”。

1990 年,五十二岁

2 月14 日,主持近代思想史课题组第一次集会。

2 月27 日,首次致信著名历史学家张朋园。此后,两人始终保持着通信联系,建立了深厚友谊。

2 月,向所里提出整理胡适档案的工作计划。

5 月16 日,参加胡绳院长主持的史学片负责人会议,提议次年(胡适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一次胡适学术讨论会,得到大家赞同。出席者还有丁伟志、高德、张椿年、王庆成。

8 月30 日,到日坛宾馆拜访来京参会的张朋园教授。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8 月31 日,出席在龙泉宾馆举行的纪念建所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8 月,美国学者周明之著《胡适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0 月15 日,《孙中山与梁启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在《历史研究》1990 年第5 期发表。该文1992 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0 月31 日,得知胡绳院长已批准明年举行一次小规模的胡适学术讨论会。

11 月28 日,召集思想史课题组开会,讲明要编写三本书,分别是近代思想史、近代思想学术名著提要、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

12 月11 日,得知整理胡适档案已列入所八五规划,并获得黄山书社经费支持。

12 月16 日,《社会的不朽论》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

12 月,《胡适与国语运动》在台北《国文天地》1990 年第12 期发表。

1991 年,五十三岁

1 月,与党委书记张友坤、科研处长徐辉琪、图书馆副馆长及档案室负责人杜春和、档案室工作人员耿来金和从外单位请来的丁贤俊开会讨论后,开始整理近代史所藏胡适档案。

3 月24 日至4 月3 日,与徐辉琪同赴安徽,先后到合肥安徽大学、绩溪、屯溪等地考察,以确定胡适学术讨论会的地点。

4 月4 日,回京。经与所里负责人商量,确定以胡适故乡绩溪为开会地点。

9 月20 日,《历史的启示——与胡绳武、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辛亥革命》在《光明日报》发表。

9 月,《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收入《辛亥风云与近代中国》,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10 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举办的胡适研讨会。

11 月7 至10 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胡适学术讨论会在安徽绩溪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中共绩溪县委、绩溪县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外名人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出资举办。胡绳、王子野、邓广铭、欧远方担任顾问。冰心、罗尔纲、邓广铭、陈翰笙、江泽涵等为会议发来贺辞、贺函和贺电。来自文、史、哲等多个学科的70 余位老中青学者参加会议,围绕胡适与文学革命、胡适与整理国故、胡适的思想核心、胡适与梁漱溟的文化之争、胡适与徽州文化等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耿云志在开幕式上致辞。

11 月22 日,《胡适与梅光迪——关于文学革命的早期争论》在《新文学史料》1991 年第4 期发表。

12 月16 至18 日,出席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在北京主办的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是年,为筹办胡适学术讨论会,先后致信张朋园、陈宏正、邓广铭、冰心、樊洪业、江丕权等,并拜访陶斯亮、王子野、季羡林、罗尔纲等。

1992 年,五十四岁

2 月,吴相湘函请复印并寄《胡适年谱》提到的1935 年除夕吴相湘致胡适信。自此开始与吴相湘通信往来。

4 月15 日,《胡适整理国故平议》在《历史研究》1992 年第2 期发表。

4 月30 日,《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在《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2 期发表。

7 月13 至14 日,在陈宏正资助下,以个人名义邀请海内外研究胡适的专家30 余人在北京燕京饭店开“胡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共同讨论今后如何开展胡适研究。与会者达成共识,今后工作应集中于两点:第一,应当组织胡适研究会,便于开展活动;第二,应当开始考虑编辑《胡适全集》的工作。

7 月31 日,《胡适的两首情诗》在《团结报》发表。

7 月,马勇著《梁漱溟评传》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是年,创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担任室主任,并开始领导团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

创立胡适研究会,担任会长。

与沈寂、易竹贤、张朋园、曹伯言等通信讨论编辑《胡适全集》事。曹伯言由此开始整理胡适日记,并时常与耿云志通信讨论体例问题。

1993 年,五十五岁

4 月,王俞春编著《历代过琼公传》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5 月,胡适研究会在青岛举办第二次胡适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国际性的研讨会。部分会议论文被收录进《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于1995 年出版。

与闻黎明合编的绩溪胡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论文集引发了出乎意料的反响,1996年5 月竟又加印一万册。

胡适著《胡适说禅》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8 月15 日,《孙中山宪法思想刍议》在《历史研究》1993 年第4 期发表。

9 月,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适档案整理完毕,据胡适档案挑选影印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编辑完竣。

主编的《胡适语粹》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为之作序。

12 月8 至13 日,出席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海南大学在海口联合主办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国际学术讨论会”。

12 月27 日,《胡适私人档案介绍》在《近代史研究》1993 年第6 期发表。

12 月,筹办《胡适研究丛刊》。

是年,《胡适研究论稿》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优秀科研成果奖。

胡晓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994 年,五十六岁

1 月,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研究生、博士后、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及文化史、史学理论、民国史、革命史、思想史几个研究室。

4 月15 日,《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在《历史研究》1994 年第2 期发表。

6 月22 日,《百年教训 百年生聚——纪念甲午战争100 周年》在《北京日报》发表。

7 月,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2 月,赴我国台湾地区访问。先后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传记文学社、新竹清华大学、东海大学、成功大学、台东师范学院、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同月,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 册)由黄山书社出版,成为海内外研究胡适的学者最重要的参考书。耿云志将出版所得收益全部交给近代史研究所。

是年,《论胡适的文化心态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收入《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 年,五十七岁

1 月1 至7 日,继续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学。

2 月,《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收入《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年底又收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 月,主编的《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卷前影印有冰心、顾廷龙、季羡林、萧乾的手写寄语,收录罗尔纲、萧乾、邓广铭、张岱年、周汝昌、吴相湘、周策纵、唐德刚、楼宇烈、欧阳哲生等25 位学者的文章及胡适与青木正儿来往书信二十七通。耿云志撰《重新发现胡适》作为“代发刊词”。

6 月21 至24 日,胡适研究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联合举办“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美、日、韩四国共50 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包括胡适任驻美大使时曾经任胡适秘书的傅安明以及胡适当年的学生周南。

8 月24 日,《研究历史要靠历史事实》在《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第8 期发表。这大概是耿云志首次明确提出“跟着事实走”的研究方法。

8 月27 至9 月3 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第18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8 月,季维龙编《胡适著译系年目录》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9 月13 日,《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 年第5 期发表。

9 月,访问美国,拜访周策纵、胡祖望等朋友。

11 月20 日,《走向现代的中国》在《鲁迅研究月刊》1995 年第11 期发表。

是年,《传统与未来》在《炎黄文化研究》1995 年增刊发表。

1996 年,五十八岁

1 月13 日,《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 年第1 期发表。

1 月15 日,《对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点看法》在《北京日报》发表。

4 月30 日,《发扬五四传统 弘扬五四精神——与王桧林、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话》在《光明日报》发表。

6 月1 日,《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在《史学理论研究》1996 年第2 期发表。

8 月,与来京开会的陈志让聚会谈话。

9 月4 日,参加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畅春楼饭店召开的《胡适全集》第一次编委会会议。

9 月,与欧阳哲生合编的《胡适书信集》(上、中、下三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1 月15 日,《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遗产和我们的未来》在《北京社会科学》1996 年第5 期发表。

12 月,主编的《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收录约25 位学者的文章,包括上一年举办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部分论文。

是年,为编《胡适评传》,致信罗志田、周策纵等友人约稿。

1997 年,五十九岁

5 月15 日,《胡适在香港演说引起的风波》在《百年潮》1997 年第5 期发表。

10 月,选编的《近代名家著作选萃:胡适卷》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收录胡适最具代表性,又最有可读性的文章。

《因反蒋而被杀的〈申报〉主人史量才》收入《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 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丘权政编《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1 月,《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 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收入耿云志撰4 篇传记,分别是《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知识界领袖——胡适》《两代间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化巨人——梁启超》《有志于政的科学家丁文江》《学术大师王国维》。

12 月,郑大华著《张君劢传》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之作序。

是年,为《胡适全集》事,与颜振吾、赵润海等友人通信。

1998 年,六十岁

1 月,邹小站等译《中国的文艺复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2 月,《胡适重勘〈水经注案〉》收入《博导晚谈录》,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4 月,吴二持著《胡适文化思想论析》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8 月,主编的《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较前两辑略有改版,分“纪念文学革命八十年”“新红学”“思想与文化”“回忆与追念”“友情天地”“资料与考辨”六个栏目,收录约26 位学者的文章。

9 月,主编的《胡适论争集》(全三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录胡适参与的历次重要思想论争材料,并收录胡适逝世后关于其历史地位的争论的材料,共计340 余万字。

10 w0AkBzKDw42se65x3wvemg==月15 日,《论传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 年第5 期发表。

11 月,卸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一职。

是年,开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台湾商务印书馆购买耿云志编《近代名家著作选萃:胡适卷》版权,更名为《胡适著作选》出版,大受读者欢迎。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制度》在《炎黄文化研究》第5 辑(1998 年增刊)发表。

左玉河著《张东荪传》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之作序。

1999 年,六十一岁

3 月20 日,《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在《华夏文化》1999 年第1 期发表。

3 月25 日,《应当怎样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东岳论丛》1999 年第2 期发表。

5 月1 日,《五四·青年·爱国主义》在《文汇报》发表。

5 月,主编的《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胡适档案及其他来源中能反映胡适各个时期活动及交往的照片,略加注语。

6 月,尹飞舟著《湖南维新运动研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7 月,主编的《胡适评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邀请陈雪屏、周策纵、陈桥驿、吕实强、楼宇烈、季维龙、耿云志、周质平、胡明、方利山、朱文华、罗志田、吴二持、杨国荣、欧阳哲生、旷新年(以年龄为序)16 位胡适研究专家,各就胡适生平之某一段或其思想学术的某一方面作专题论文,汇集而成一集体撰述之评传。

8 月15 日,《略论梁启超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 年9 月—1900 年9 月)》在《历史研究》1999 年第4 期发表。

8 月,胡适著《胡适说文学变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为之撰写导言。

11 月28 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研究》1999 年第4 期发表。

是年,《差距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在《世纪》1999 年第6 期发表。

2000 年,六十二岁

1 月,文集《蓼草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罗振玉的一句話:“譬如蓼草,甘苦自知。”收录70 篇文稿,其中19 篇是首次发表。该书以其“举重若轻的风采”获得一般读者的欢迎,曾在北京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上排第三位。

9 月7 至9 日,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近代史研究所与中国史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耿云志出席,报告论文《张謇与江苏咨议局》。

10 月,主持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立项。

2001 年,六十三岁

1 月27 日,《张謇与江苏谘议局》在《近代史研究》2001 年第1 期发表。

4 月,邹小站著《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5 月,明立志等编《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7 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辛亥革命与20 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

8 月31 日,《寓居天津的饮冰室主人》在天津《今晚报》发表。

8 月,李铁映担任组长的民主问题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论民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耿云志为课题组成员。

9 月15 日,《伟人与历史》在《世纪》2001 年第10 期发表。

10 月9 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革命的“老田鼠”精神》在《光明日报》发表。

11 月27 日,《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在《近代史研究》2001 年第6期发表。

12 月1 日,《鲁迅是个崇尚自由的人——关于周策纵先生的两首小诗》在《文汇报》发表。

12 月5 日,胡适研究会在北京举行纪念胡适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受业于胡适的何兹全、社科院前副院长丁伟志、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沈昌文、鲁迅博物馆长陈漱渝、近代史所的丁守和等约40 位同仁到会。一些著名的党史专家也提交了论文,耿云志认为这标志着党史学界也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胡适了。耿云志在会上播放了一段胡适讲演录音,引起热烈讨论。

12 月15 日,《追念胡绳同志》在《百年潮》2001 年第12 期发表。

12 月,主编的《纪念胡适诞辰110 周年特刊》出版。

《纪念辛亥革命,继承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在《民主》2001 年第12 期发表。

《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完稿。

2002 年,六十四岁

4 月30 日,《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福建论坛》2002 年第2 期发表。

12 月19 日,《新世纪从头说胡适》在《社会科学报》发表。

是年起,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在《辛亥革命研究丛刊》第11 期发表。

2003 年,六十五岁

1 月,主持写作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大陆第一本以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检讨近代中国人对民主认识与实践的历史的专著。

同月,周敏之著《王照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2 月15 日,《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在《安徽史学》2003 年第1 期发表。

4 月30 日,《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在《广东社会科学》2003 年第2 期发表。

6、7 月间,应胡适表侄孙程法德之请,为上海福寿园内胡适雕像撰写碑文。

7 月4 日,《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在《炎黄春秋》2003 年第7 期发表。

9 月,《胡适全集》(共44 卷)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撰写卷首《论胡适》。

10 月30 日,《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在《韶关学院学报》2003 年第10 期发表。

10 月,郑匡民著《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1 月12 日,《梁启超的科学观》在《中华读书报》发表。

2004 年,六十六岁

1 月23 日,《沟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巨人梁启超》在《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1 期发表。

2 月29 日,《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新影录〉为中心》在《广东社会科学》2004 年第1 期发表。

5 月27 日,《梁启超的世界主义和个性主义》在《文史哲》2004 年第3 期发表。

7 月26 至28 日,参加在宁夏银川举办的“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吴佩孚与苏俄及北京知识界——军阀生涯中的一段插曲》。

8 月18 至20 日,参加在湖南吉首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与吉首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美、日、韩三国的80 余位学者与会。耿云志以“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几个问题”为题做主旨讲演。

8 月24 至27 日,参加在聊城举办的“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

10 月15 日,《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在《历史研究》2004年第5 期发表。

10 月20 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条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

11 月15 日,《在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发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主义》在《社会观察》2004 年第11 期发表。

12 月,《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收入《现代中国》第4 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 年,六十七岁

2 月25 日,《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在《史学月刊》2005 年第2 期发表。

3 月3 日,《注重事实和逻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这大概是耿云志首次明确阐述“跟着事实和逻辑走”的研究方法。

3 月,《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 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4 月7 日,《一位犹太女子写给胡适的情书》在《南方周末》发表。

4 月12 日,《学术史研究重在积累》在《光明日报》发表。

4 月15 日,《胡适书信究竟有多少》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

4 月,张顺昌著《朱执信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鱼川耿氏宗谱续修》出版,为两书作序。

5 月,《耿云志文集》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收录论文24篇,札记、随笔及讲演录5 篇,出书序12 篇。

《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几个问题》收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 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吴佩孚与苏俄及北京知识界——军阀生涯中的一段插曲》收入《1920 年代的中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7 月28 日,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创立,任理事长。

10 月,宋广波编校《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是年,与出版社达成协议,准备出版由胡适研究会编辑的《胡适研究论丛》。

2006 年,六十八岁

2 月,《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2 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8 月21 至23 日,参加在鲁东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8 月,吴小龙著《少年中国学会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为之作序。

11 月6 至8 日,参加在广东中山举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论文《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是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

2007 年,六十九岁

1 月15 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在《广东社会科学》2007 年第1 期上发表;《新华文摘》同年第7 期全文转载。

4 月,龚国庆著《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5 月,《胡适研究论稿》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印出版。耿云志一贯不赞成修改已发表的著作,此次重印亦未作任何改动。

6 月,《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收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第3 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7 月,出席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在北京发起召开的“纪念新文化运动9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9 月15 日,《胡适关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几个重要观念》在《安徽史学》2007 年第5 期发表。

9 月,《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 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10 月20 日,《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角看胡适与鲁迅》在《鲁迅研究月刊》2007 年第10 期发表。

10 月,蔡礼强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1 月3 至5 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聊城市政协在聊城举办的“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

11 月29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召开结项报告会,耿云志做主题报告。

12 月,《吴佩孚研究不断取得进步》收入《吴佩孚研究——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究学术7gKzRHlIVFEvUt2SKqJegg==研讨会论文集》,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2008 年,七十岁

1 月1 日,《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在《河南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发表。

1 月20 日,《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 期发表。

1 月,脑梗病发,幸诊治及时,不久痊愈。

2 月20 日,《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在《学术研究》2008 年第2期发表。

2 月25 日,筹划多年的胡适研究会内部刊物《胡适研究通讯》印行,该刊为季刊。

4 月,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丛书》(九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耿云志著第一卷《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郑大华、彭平一著第二卷《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李长莉著第三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邹小站著第四卷《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郑匡民著第五卷《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王中江著第六卷《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宋惠昌著第七卷《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左玉河著第八卷《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张剑著第九卷《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这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问题的第一部专书。相对以往研究更重视描摹“演变的历史”而言,本书更注重揭示“转型的轨迹”,着力探讨文化转型的机制和条件。通过对几个重要文化领域的专深研究,集中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趋向是世界化和个人的解放。

5 月5 日,《〈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序》在《人民政协报》发表。

5 月15 日,《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在《广东社会科学》2008 年第3 期发表。

5 月28 日,《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 年第2 期发表。

7 月20 日,《蔡元培的领袖风范与君子人格》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发表。

9 月15 日,《胡适“战犯”头衔的由来》在《百科知识》2008 年第18 期发表。

9 月,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该序被《上海社会科学》2008 年10 月23 日转载,改题为《中西道德合璧的结晶品——谈谈丁文江》。

张顺昌著《近代中国探路者的思想轨迹》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11 月28 日,《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6 期发表。

12 月17 日,胡适研究会应安徽省绩溪县委和县政府的要求,在绩溪举办“胡适先生诞辰117 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除交流胡适研究的新成果外,还对绩溪县拟议建设的胡适纪念馆建言献策。

是年,主持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立项。

2009 年,七十一岁

2 月,李学通著《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之作序。

3 月,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纪念三一运动九十周年的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4 月7 日,《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发展的新起点》在《人民日报》发表。

4 月,在丁守和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与左玉河合编的《五四精神的守护者——丁守和先生纪念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所撰《回忆守和同志》收入文集。

马亮宽著《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北京日报》2008 年7 月21 日转载,改题为《不应忽视对五四健将、学者傅斯年的研究》。

5 月3 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5 月15 日,《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在《中共党史研究》2009 年第5 期发表。

5 月25 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在《史学月刊》2009 年第5 期发表。

6 月,文集《蓼草续集》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蓼草集》出版后七年间积下的随笔类文字,共35 万字。

在胡适研究会支持下,欧阳哲生、宋广波合编《胡适研究论丛》第一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前言》。

7 月1 日,《〈蓼草续集〉序》在《中华读书报》发表。

12 月2 日,《追记唐德刚先生》在《中华读书报》发表。

12 月13 日,《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在《社会科学战线》2009 年第10 期发表。

12 月,《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新起点》收入《纪念五四运动90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0 年,七十二岁

3 月,《胡适新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耿云志1987 至1995 年间的胡适研究成果。序言《重新发现胡适》分析了胡适研究在当今广受关注的道义理由和客观需求,阐述了胡适思想中值得当今国人思考和借鉴的六点启示。

5 月,《想起苏梅的故事——从唐德刚的一封信谈起》在《万象》2010 年第5 期发表。

7 月,《传记文学:历史与文学之间——从胡适提倡传记文学说起》收入《理论探讨与文本研究——中华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2011 年,七十三岁

2 月14 日,《近代文化之思》在《北京晚报》发表。

4 月17 至18 日,胡适研究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和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在南京联合举办纪念胡适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和美、日、俄的六十多位学者到会。耿云志致开幕辞,回顾大陆开展胡适研究的历史,指出改革开放的环境为胡适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并向支持胡适研究的四位长者(胡绳、王子野、颜振吾和陈宏正)致敬。耿云志并提交会议论文《重读〈新思潮的意义〉》。

4 月28 日,《呼唤新青年 传递新思想——谈〈新青年〉的创刊》(3 千字)在《人民日报》发表。

6 月,《重新发现胡适》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为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收录耿云志过去30 年中先后发表的胡适研究文章35 篇,反映了他开展胡适研究的基本轨迹。

10 月,《呼唤新青年 传递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刊》(17 千字)在《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4 期“名家专论”栏发表。这是该刊改版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1 月1 日,《重读〈新思潮的意义〉》在《广东社会科学》2011 年第6 期发表;《新华半月刊》2012 年第2 期转载。

11 月,《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胡适及其友人》增订版)由中华书局出版,作为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12 月18 日,《也谈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在《现代中文学刊》2011 年第12 期发表。

12 月,与宋广波合编《学问与人生:新编胡适文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为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2012 年,七十四岁

1 月15 日,《梁启超对清末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 年第1 期发表。

2 月24 日,在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纪念胡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座谈会。

2 月25 日,《胡适的影响至今犹在——〈新京报〉记者访谈》在《新京报》发表。

2 月27 日,《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在《文汇报》发表。

4 月,与宋广波合编的《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 周年国际研讨会专辑》作为《胡适研究论丛(第2 辑)》出版。

7 月,与宋广波合编《胡适书信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为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10 月,为《澳门理工学报》约稿并主持“近代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栏目,所约邹小站、孙宏云、翁贺凯的三篇论文在该刊2012 年第4 期发表。

11 月12 至13 日,参加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孙中山纪念馆联合在广东中山市举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致辞,并发表论文《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1 月25 日,《梁启超与胡适》《〈胡适藏书目录〉序》 在《胡适研究通讯》2012 年第4 期(总第20 期)发表。

11 月至12 月,首倡在绩溪择一中学试办中学生读胡适活动,由胡适研究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赠送《学问与人生:新编胡适文选》给学生,请学生以“我所了解的胡适”为主题作文。

2013 年,七十五岁

1 月15 日,《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广东社会科学》2013 年第1 期发表;《新华文摘》2013 年第8 期转载。

3 月,出席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常德宋教仁研究会、台湾宋教仁研究会合作分别在常德和上海举办的纪念宋教仁遇难一百周年研讨会,并做主旨讲演,从思想立脚点、在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贡献、民初参与民主政治的活动三个方面高度评价宋教仁在民主宪政方面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并指出他亦是新文化的一位先驱者。

4 月20 日,《中国近代思想简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库〉总序》在《史林》2013 年第2 期发表。

4 月,绩溪适之中学举办首届“中学生读胡适征文活动”。

5 月15 日,在绩溪适之中学参加首届“中学生读胡适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与座谈会。百余名教师和数千名学生以及十多位绩溪县各界人士参加了颁奖大会。

12 月15 日,在近代史研究所319 会议室主持召开纪念胡适诞辰一百二十二周年座谈会,提出以后每年将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

2014 年,七十六岁

1 月10 日,《重读梁启超的〈立宪法议〉》在《广东社会科学》2014 年第1 期发表。

3 月,王代莉著《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以杜亚泉和〈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由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为之作序。

8 月23 至24 日,参加在山东聊城举办的“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研讨会。

9 月1 日,《胡适文化观的再解读》在《江淮文史》2014 年第5 期发表。

9 月19 至20B8kiyzxtvsJUF9Zih2Y4nysxe3yUIkqRMomFiYDFb58= 日,参加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山东社科院联合在山东济南举办的“齐鲁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讲演。

12 月15 日,《在“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6 期发表。

是年,《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因故中断工作。

2015 年,七十七岁

3 月30 日,《新青年引领新时代》在《人民日报》发表。

4 月23 日,参加“经典重读与书香社会的构建”座谈会,其发言于6 月8 日在《中国文化研究》2015 年第2 期发表。

5 月18 日,《对我起了巨大作用的两本书》在《北京日报》发表。

6 月25 日,《〈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影印版序》在《胡适研究通讯》2015 年第1 期(总第29 期)发表。

6 月,从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上荣休。

同月,主编的《心长路远——胡适研究的历程》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7 月20 日,胡适研究会在近代史所会议室召开会议,完成换届。耿云志卸任会长,担任名誉会长,提议欧阳哲生为新任胡适研究会会长、宋广波任副会长,获会议通过。

9 月18 至21 日,参加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院在复旦联合举办的“纪念《新青年》创刊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9 月,《心事浩茫话当年:纪念〈新青年〉创刊100 周年》在《文史知识》2015 年第9 期发表。

11 月20 日,《〈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回响》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6 期发表。

11 月23 日,《〈新青年〉与“个人”的发现——纪念〈新青年〉创刊一百周年》在《广东社会科学》2015 年第6 期发表。

是年,《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英文版An Introductory Study on China’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in Recent Times 由北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柏林和海德堡的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Berlin Heidelberg)联合出版。

2016 年,七十八岁

1 月,《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收入“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3 月18 日,《强化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人民日报》发表。

11 月10 至13 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长沙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近代思想史暨岳麓书院创立104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旨发言。期间,在岳麓书院接受访谈一次。

是年,卸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担任名誉会长。

2017 年,七十九岁

12 月9 日,中国社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在北京紫玉饭店举办“耿云志先生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为其庆祝八十华诞。50 余位学界同仁参加。耿云志发表答谢辞,勉励大家珍惜时间,保持一种近乎少年人的心态;养成乐观主义的精神,振作起不懈奋斗的意志。

2018 年,八十岁

2 月,《我的读书与研究》在《名作欣赏》2018年第4 期发表。

3 月1 日,《胡适先生的婚姻与家庭》在《江淮文史》2018 年第2 期发表。

4 月24 至27 日,赴澳门参加“华文学术期刊转型暨《澳门理工学报》创刊二十周年研讨会”。

9 月10 日,《〈新青年〉同人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在《广东社会科学》2018 年第5 期发表。

10 月4 日,《回忆李新先生》在《百年潮》2018 年第10 期发表。

10 月9 日,《文化的开新与守成》在《人民日报》发表;10 月28 日《理论导报》转载;11 月7日《台州日报》转载。

10 月31 日至11 月1 日,参加在绍兴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第十七届史学理论研讨会,发表讲演《中国史学发展的前瞻》。

11 月15 日,《重评科学与人生观之论争》在《安徽史学》2018 年第6 期发表。

是年,所主持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列入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

2019 年,八十一岁

4 月12 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新旧思想冲突之聚焦》在《兰州学刊》2019 年第4 期发表。

4 月25 日,《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在《历史研究》2019 年第2 期发表。

4 月26 至29 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讲演,发表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新旧思想冲突之聚焦》。

6 月22 日,出席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五四运动研究中心、人文学部联合举办的“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人文学术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讲演《重读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7 月,《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韩文版由韩国全州的全北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胡适研究十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旧稿基础上扩充改写,并新增数讲。

8 月22 至26 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兰州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视域下的近代中华文化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致辞。

9 月24 日,参加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会暨首次两委会会议。

11 月1 至3 日,出席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了解世界,反思传统,筑起坚实的文化自信》。

11 月18 日,《重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广东社会科学》2019 年第6 期发表。

是年,开始担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0 年,八十二岁

11 月28 日,《关于历史人物研究的若干问题》在《史学理论研究》2020 年第6 期发表。

2021 年,八十三岁

6 月24 日,所主持的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结项。

9 月1 日,搬至昌平泰康燕园居住,潜心著述《胡适传》。

是年,继续进行《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八卷)统稿工作。

2022 年,八十四岁

7 月,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八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包括王法周、刘晨著第一卷(19 世纪40 年前后至19 世纪60 年代初),熊月之著第二卷(19 世纪60 年代初至1894 年甲午战争前),郑匡民著第三卷(1894 年甲午战争失败至1905 年),邹小站、王波著第四卷(1905 年前后至1915 年前后),耿云志著第五卷(1915 年前后至1923 年前后),邹小站、彭姗姗、陈于武、李红喜、宋广波、王波著第六卷(1924 年前后至1930 年前后),郑大华、俞祖华、李锐著第七卷(1931 年至1937年),左玉河著第八卷(1937 年至1949 年),计460多万字。耿云志所撰《前言》集中探讨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持久的三种论争以及如何围绕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两个基本趋向写作思想史。本书被学界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分量的一部近代思想通史。它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贯穿全书。参与写作的各主要作者都认同主编的看法,同意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因此,这部多卷本的大书,虽出自多人之手,但仍是一部很连贯的、有整体性的一部著作。

10 月20 日,为宋广波所著《胡适年谱长编》作一序言。

是年,卸任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理事长,担任名誉理事长。

2023 年,八十五岁

1 月19 日,《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八卷)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 年重大创新成果。

7 月,《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八卷)被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评为2022 年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之一。

校对与张朋园先生的往来书信数百封。

12 月,《回忆张朋园先生》在台湾《传记文学》2023 年第6 期发表。

2024 年,八十六岁

1 月17 日,《〈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序》写毕。

5 月4 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5 周年暨彭明先生诞辰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在短短数百字的致辞中,耿云志回忆了与彭明的交往,并谈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首先指出当前学界对于这一运动有明确肯定和基本否定两种立场,然后精炼总结了他对此运动的辩证看法,即,不否认这场运动有偏激和建设实绩有限的不足,但这是因为,有时文化运动超前一步是可能的,但没有继起的政治经济条件的支持,是很难持续进行下去的。故而,如果勇敢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就必须把它看作是一场未完成的运动,其基本目标至今仍有待我们努力加以实现。最后,他勉励大家认真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认准我们前进的方向,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以高度的民族复兴的热忱,加上严格求实的精神,做艰苦深入的研究工作。

5 月底,回辽宁老家为其父母迁坟。

7 月18 日,得夏春涛所长关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与会学者高度评价耿云志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耿云志因病未能出席此次会议。

8 月2 日,因病逝世于泰康燕园医院。

(本谱编订后,经邹小站、左玉河、宋广波三位师兄审阅校正,又承蒙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秘书长邱志红副研究员、耿先生外孙女常新蕊女史补充核实相关资料,诚致谢意。但因时间仓促,学识有限,疏漏舛误难免,还请方家指正)

作 者: 彭姗姗,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文化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比较思想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与国际汉学。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学术》《政治思想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合著有《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六卷),译有《卢梭传:一个孤独漫步者的一生》。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