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在结肠癌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92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的营养指标、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d,研究组的营养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实施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方面效果显著,减少了并发症,对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结肠癌;营养指标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ostoperative nursing of colon cancer
WANG Hehu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Third Hospital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01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fter colon cancer surgery.Methods:92 cases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by the random double-blind method,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tri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tervention.The nutritional indexes,clinical indexes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7 days after surgery,the nutritional index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P<0.05);The first exhaust time,first defec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P<0.05;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Conclusion:Early enteral nutri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 cancer surger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indexes of patients,reducing complications,an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promoting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lon cancer; Nutritional index
结肠癌位居世界高发癌症前三,因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结肠癌患病率逐年上升。结肠癌疾病在患病早期较为隐匿,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以化疗、手术、放疗为主,首选方案为结肠癌根治术。因结肠癌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对患者机体营养带来较大的损耗,手术耐受度较低,甚至引起癌症复发,对预后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报道显示肠内营养迎合了人体生理特点,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2]。为此,本研究对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效果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22年8月—2023年9月,择选我院收治的结肠癌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92例为研究样本,经随机分组为各组46例。纳入标准:患者入院经病理活检及肠镜检查确诊;符合临床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者;精神意识障碍者。
患者资料:参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和26例,年龄为45~67岁,年龄均值为(56.00±2.97)岁,病程为1~5年,病程均值为(3.00±2.77)年;研究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2例和24例,年龄为44~69岁,年龄均值为(56.50±3.16)岁,病程为1~6年,病程均值为(3.50±2.84)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干预,方式主要为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即取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加电解质钠经中心静脉或者周围静脉输注治疗。使用前开通腔室间的可剥离封条,使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混合液应合理在室温环境下(25℃)避光保存,并于24h内使用。在患者术后第2d开始肠外营养支持,在输注脂肪乳注射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合理地控制输液的速度,密切关注输注液体的渗透压变化情况。控制输注时间为10~15h,为避免患者发生静脉炎,对输液针刺入的位置需每日更换。
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即在手术结束后6~24h内,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开展早期营养干预,在干预前期需对患者进行营养管置于空肠插管操作,并取500mL生理盐水经营养管滴注,观察该期间内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取临床常用的早期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干预,该营养剂氮源蛋白质结构完整,需借助消化腺体分泌的消化液帮助营养液的吸收和消化,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添加膳食纤维,促进胃肠道蠕动。结合肠道手术患者机体情况在首次排气、排便后开始肠内营养。考虑肠内营养需要患者的适应,带有渐进性特点,为此基于肠内营养耐受的情况下不断地对营养方案进行调整,起初可单纯应用葡萄糖水,刺激肠部功能恢复,选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向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过度。基于人体每日热量需求为1500~2000kJ,能全力作为单一热源时需要使用3瓶以上制剂,经24h持续泵入,控制好滴速,防止有误吸、反流情况发生。在护理干预中为改进营养耐受情况,可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测,给予适当的酶补充,在后期营养干预阶段逐步加大浓度,严格控制速度,确保营养制剂无菌不变质,并使用加热器进行加热处理。加强对营养液的管理,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在搬运和储存中小心轻放。常温下开盖后应在8h内使用,在冰箱内应于24h内使用。使用前可对营养液进行适量的加热处理,温度控制在37℃~40℃,输注过程中保持匀速,告知患者不可随意调整。同时注重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干预,如腹泻症状,处理中可将肠内营养制剂更换为预消化配方,添加消化酶或者实施消化液回输,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代谢并发症,如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或高血糖等。在开展肠内营养支持中采取半卧体位进行,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在营养液输注完毕后叮嘱患者继续维持至少30min的半卧体位,定期检查胃内残留量。
1.3观察指标
营养指标:对术前及术后7d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前白蛋白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对比。
临床指标:观察对比术后两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统计发生腹泻、感染及腹胀反应的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f8dc73dbb8fbd45fe66e359cfad7ca3b.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营养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的营养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7d,两组的营养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研究组的营养指标较之参照组更高,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之参照组更短,P<0.05,详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较之参照组的17.39%更低,P<0.05,详见表3。
结肠癌作为临床高发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之一,经手术治疗后对肠道带来的牵拉刺激不可避免,由此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3-4]。经临床实践发现,长期肠外营养支持下,机体肠黏膜组织发生萎缩,加之结肠癌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较高,干扰了其正常的生活。为此在临床护理中,针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开展营养支持干预的意义重大。
结果显示:术后7d,研究组的营养指标水平高于参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用于结肠癌术后护理中可获取确切的成效,分析原因如下:早期肠内营养为基于人体胃肠道方式,将所需的营养物质经管饲方式提供给患者,促进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满足机体每日的蛋白质及能量摄入,该方法不仅可实现对胃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也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肠黏膜屏障为肠道内部细胞屏障,具有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的功能。肠内营养制剂中配备了提高免疫能力的物质成分,如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升了机体免疫力,对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性效果。考虑术后康复中感染的途径较多,仅靠单一化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控制感染,为此在术后护理中应充分联合抗生素、营养支持、主动引流等方法干预,经肠内营养使得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耗降低,维持了正常细胞的代谢功能,营养液注入胃肠道后增强了消化道的功能活动,改善内脏血流灌注,从而加速肠道黏膜的血运修复,维持正常的肠道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5-6]。在明显的营养状态改善下,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患者抗癌的基础身体条件。有报道显示,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对比后发现,前者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主张临床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肠内营养[7]。在当前阶段,民众对营养支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提升,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并符合生理条件,已成为临床开展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开展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显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温岚.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20,33(z2):285-286.
[2] 黄美琳.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2,35(4):302-303.
[3] 游柳苑,王闰,王丽.术后极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老年结肠癌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健康必读,2019(7):183.
[4] 郭亚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结肠癌根治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9(11):60-61.
[5] 张静.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32-333.
[6] 潘春艳,纪红梅.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 150.
[7] 秦梅,陈晨,蒋丽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结肠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2, 38(9):1581-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