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肢体功能,并预防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基于“时间银行”的社区智慧居家养老精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XSP20ZDI013)
Evaluation of nurs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CHEN Jiangping1, HE Pingping1,2, QIU Sihui1, QIU Xiaohui1, LIN Lu1
1.School of Nursing, Hengyang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2. Medical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70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3 to January 2024 were includ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nurs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nursing,the limb function,languag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Nursing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mb function of elderly stroke patients,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Nursing guided by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在临床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发病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后期治疗和护理难度极高,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负担[1-2]。考虑到脑卒中作为一种脑血管病变,其发病后会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极大损伤,致使其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所以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强调改善肢体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水平,这也是目前救治此病的主要方向。本文研究中,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1月,纳入我院7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女各20例、1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5.32±2.21)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6.01±0.64)年;对照组男女各19例、16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5.45±2.36)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23±0.5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模式,主要为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提供相关疾病知识,并对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予以心理疏导。
观察组患者选择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具体内容包含:(1)危机感提升。首先告知脑卒中患者在本病治疗和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引起他们自身重视。另外需要将患者家属纳入其中,引导家属参与患者的辅助管理,确保家属能够了解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做好干预和监护。(2)提升患者对病情危害性认知。使用图片和以往病例的方式,向脑卒中患者讲解本病在预后期间容易出现的异常反应。另外,护理人员应当对不同患者的病变情况做好充分评估,结合身体情况对饮食、药物、康复训练进行指导,告知患者脑卒中治疗期间和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自身的管理能力也能加速病情的康复。通过告知患者合理饮食、规范用药能够帮助他们按照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参与其中,并降低造成病情复发的风险。(3)出院随访。1.在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组以及电话的形式随访,随访时按照出院的不同阶段来制定针对性的随访措施。在出院的2周内,要重点询问患者最近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并在沟通中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内心需求;同时也需要教会家属在生活中对患者进行鼓励。另外通过增加日常性的娱乐活动,能够使患者克服困难信心。2.在出院的2~4周,重点为患者强调日常功能训练的优势,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重视程度。另外也需要将家属纳入其中,使患者能够体会到家属的关心。3.在出院4~8周时,本次护理主要强化患者的自控能力,在随访过程中要求患者每日做好血压、血糖等指标的自我监测。为了强制他们参与康复训练,需要协同家属拍摄患者康复居家的视频每日定时发送。在微信群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优化患者行为意识,主动参与到康复工作中。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语言功能参考失语症评定量表评估,总分60分,得分高者说明语言功能越优。(2)对比两组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炎。(2)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以SF-36量表对比生活质量,指标为:日常饮食、社会角色、心理情绪、社交活动,评分与生活质量高低呈正相关联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对比
护理前,两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目前,在很多脑卒中患者中,由于预后不良等情况十分容易出现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丧失。选择科学的健康行为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复发[4-5]。在以往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调研中进一步发现,对此类患者需要构建连续性的护理管理,从住院期间到出院后均提供高质量服务,方能够进一步优化护患水平,使其主动参与其中,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大有帮助。通过本文研究也进一步看出,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通过临床系统评估他们对护理干预的需求度十分渴望。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也发现,脑卒中患者在后期康复工作中,最为关切的便是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其次为疾病相关知识的信息。由于脑卒中有着发病急并且致残率高等特点,一旦发病后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这也是患者及其家属极其重视的一项内容。且对于部分首次发病的患者而言,他们以往对脑卒中相关信息的认知度十分匮乏,在住院后所掌握的疾病信息主要来源于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相关健康信息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为其行为改变作出指导,这也是计划行为理论实施的依据[6]。所以在医院内部,不仅仅需要肩负起患者康复任务,此外为了改善其行为,也需要充分拓展健康教育内容,以确保患者能够完善地掌握自身病变相关知识,使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当然另一点需要注意,脑卒中患者在长期康复工作中,家属普遍会存在压力增大的特点,这在以往的大量研究中均有指出[7]。
在此次研究中进一步发现,通过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能够扭转患者对自身病况的认知程度,在生活中也能够更好地参与康复训练,使他们自我管理的意愿得到优化[8]。本次临床护理工作分为住院期行为理论指导和出院后行为理论指导两大板块,在具体应用时,主要从疾病的危险因素着手展开讲解,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然后按照患者个人意愿进行评估,采取进一步的科学指导使其生活行为方式和发病前发生较大扭转,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本文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看出,主观的规范行为方式对患者自身意向的改变相对较大;另外在认知行为改善方面,还可以将家属纳入其中,通过家属亲友的支持,可以增加患者对健康行为的主动参与意识。尤其出院后,由家属协同做好患者居家时康复训练的监护定期执行,按照医嘱完成各项训练动作,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所以将家属也作为此次护理方案的技术辅助人员,使其与患者融为一体,能够使康复训练执行更为彻底,也更有助于广大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度提高,所以最终能够建立良好的康复信息。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选择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不易出现并发症,后期肢体功能康复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从整体的应用来看,效果极佳,值得后期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8):193-196.
[2] 邓瑛英,王玲,符思遥.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10):1443-1444.
[3] 刘蕊.基于计划行为扩展理论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干预效果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4] 赵璞.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正念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5] 张丹.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模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8):64-65.
[6] 叶丹,王凤英,刘祚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2):377-383.
[7] 张珊珊.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21.
[8] 刘乐乐,高玉韶,梁素芳,等.以计划性理论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22(3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