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药方洞

2024-12-11 00:00:00王飞
散文 2024年12期

药方洞是龙门众多石窟中别具匠心的一个,建有前后室,主室平面呈马蹄形。窟门北侧有北齐武平六年(575)《都邑师道兴造像碑》。造像下面和门南侧为药方的刻石,并非同一时期完成,古今说法不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刻于唐代。

石刻药方约四千字,惜历经拓印,风化水浸,部分字迹残损漫漶,难以辨认。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尚能清楚辨认石刻方计一百二十九首,其中药物治疗方剂一百一十首,针灸治疗方十九首。本地专家们根据较早的拓本参以相关书籍记载,对其进行逐字逐句逐药逐方的核对、校勘、考证,又补出五百二十一个字,复原补全方剂六十四首,使完整药方数达到二百零三首,其中针灸方二十七首,主治哮症、心痛、急黄、石淋、疙疮、带下、喉痹等近百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或一方治数病,或数方治一病。药方多数为单方,绝大多数用药为一两种药物,无鹿茸、麝香、牛黄、犀角、藏红花之类的名贵药材,多是农村常见的动植物,产地绝大部分在中原地区,容易寻找,合计一百一十九种。其中植物药七十七种,如黄连、苍耳、马齿菜、白菜、艾、绿豆、黑豆、石榴皮、车前草、酒糟、细糠、丁香、白杨树枝等。动物药二十八种,如刺猬皮、鸡尾、蜂蜜、头发、猪肉、猪油、鲤鱼鳞、猪胆、牛耳毛、蟾蜍等。矿物药九种,如钟乳石、石灰、雄黄等。其他药五种,即渔网、井华水(每天早晨从井中打的第一桶水)、灶底黄土、釜底墨(即锅底灰)、古屋上的瓦。

中国石刻药方还有广西南宁(邕州)宣化厅范质子刻《疗病方书》、广西桂州馆驿陈尧叟刻《集验方》、广西桂林刘仙岩吕谓刻《养气汤方》、陕西耀县药王山郭思刻《千金宝要》、陕西华山莲花峰无名氏刻《固齿方》等处。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早在北宋时,龙门药方已跨越国境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编入《医心方》一书。《医心方》的作者为汉灵帝刘宏后裔。在西晋时,灵帝五代孙高贵王(亦作阿留王或阿智王)刘阿知,率两千族人归化日籍,住桧隅郡,被日本应神天皇封为东汉使主。其子刘都贺,被赐姓为东汉直,居丹波。高贵王第八代孙康赖精通医术,被赐姓丹波宿弥,累迁针博士,兼丹波介(地方长官之副职)。公元984年,丹波康赖编成《医心方》一书。

《医心方》中有九十六个药方注明引自《龙门方》。日本深江辅仁对“龙门方”推崇备至,在其于公元918年撰成的《本草和名》中,就提及《龙门百八》的书名。显然,龙门药方早已以《龙门百八》《龙门方》为名,经由大批拓本或抄本流布于各地,甚至传到了日本。

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对龙门药方多有著录和考释。从毕沅《中州金石记》到孙星衍《寰宇访碑录》,金石文献多把龙门药方与道兴造像视为一体,著录为《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王昶《金石萃编》乃据拓本抄录造像记及药方全文,其后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又有补正。

千年光阴里,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后辈来到这里,誊抄研究这些药方,而这座看似冰冷的石窟,又温暖地惠及了多少乱世的灾民,或者孤苦的穷人?

而今,端立在洞窟前,看着行行列列、密密麻麻的古方,面对这样难以言喻的博大与柔软,我唯有深深地一揖。

责任编辑: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