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金钱面前人性的沉浮。从最初对富有的于勒热切期盼,到发现落魄后的嫌弃与躲避,深刻揭示了金钱至上观念对人性的侵蚀。这一经典之作如警钟长鸣,警示着读者审视自身,莫让金钱蒙蔽心灵,使人性不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方向,引导读者思考人生、金钱与道德的深层关系。
[关 键 词] 《我的叔叔于勒》;金钱观;人性沉浮;亲情考验;艺术特色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犹如一面镜子,清晰而冷峻地映照出在金钱面前人性的复杂沉浮。小说以精湛的叙事技巧、深刻的主题挖掘以及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从文学品鉴的角度深入剖析这部作品,读者能领略到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卓越才华以及这部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
一、叙事结构与技巧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内视角叙述: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若瑟夫)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这种叙述视角使读者能够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观察者。通过“我”的眼睛,读者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感受到人性的冷漠和金钱的腐蚀。而且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亲切感,读者仿佛是在听一个朋友讲述家庭中的故事,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由于“我”的年龄和认知有限,故事中存在许多留白之处,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填补,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儿童视角的纯真与批判: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效果。“我”对于勒的同情和怜悯,与成人世界的自私和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同时,“我”的纯真和善良,也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使读者在感受到人性的丑恶之后,依然能够看到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二)情节的巧妙布局
悬念的铺垫: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让读者不禁好奇,于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出现会让父亲如此惊喜?这种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戏剧性设置:故事以于勒的来信为开端,信中于勒声称自己在美洲发了财,这一消息彻底改变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态度。他们开始对于勒充满期待,甚至计划着用他的钱来改善生活。这种期待在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达到高潮,他们幻想着于勒归来后的美好生活。
情节的转折:在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当他们在船上发现于勒衣衫褴褛、穷困潦倒时,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先扬后抑的情节安排,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莫泊桑通过这种巧妙的情节布局,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脆弱和虚伪暴露无遗。
悬念的层层递进:作者在设置悬念的同时,还不断地递进和深化悬念。如在确认卖牡蛎的人是于勒之后,读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于勒为什么会从一个有钱人变成了如此穷困潦倒的人?他这些年在美洲到底经历了什么?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恰似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推动着读者在故事世界里持续深入。从开篇对于勒去向的疑问,到中间对其财富状况的揣测,再至结尾处对人性因金钱而转变的惊愕,一个个悬念依次展开,又逐一破解。莫泊桑以精湛的笔力精心设置这些悬念,让读者如同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在不断的追寻与思索中,去感悟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复杂与微妙。
颇具深意的结尾:“我”在看到父母的行为后,心中充满了对叔叔的同情,并且给了于勒一些小费。这个结尾既给人以希望,又让人感到无奈。它暗示着在这个被金钱腐蚀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人性的善良,但这种善良在强大的金钱势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二、人物的多维塑造
(一)菲利普夫妇——金钱的奴隶
贪婪与虚荣: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生活贫困,却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于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当听说于勒发财时,他们欣喜若狂,到处炫耀;而当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他们立刻翻脸不认人,唯恐避之不及。这种贪婪与虚荣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过度追求。
自私与冷酷: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亲情。当于勒成为他们的负担时,他们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而是想尽办法摆脱他。这种自私与冷酷的人性,让人感到心寒。
软弱与无奈:尽管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表现得贪婪、自私和冷酷,但他们也是社会的受害者。他们生活在一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们的软弱和无奈,也是当时社会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二)于勒——被金钱捉弄的人
挥霍与落魄:于勒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曾经是一个浪荡子,挥霍了自己的财产,让家人对他失望。但他在美洲的经历又充满了苦难,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却最终失败。于勒的命运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他在小说中虽然出场不多,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两封信成为菲利普一家情绪变化的导火索,于勒的形象也从一个被期待的“救世主”变成了一个被唾弃的“穷鬼”,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在金钱社会中人的价值是由财富来衡量的。
善良与无奈:尽管于勒的命运坎坷,但他依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在卖牡蛎时,看到菲利普一家,并没有主动相认,而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他的无奈和善良,让人感到心酸。
(三)若瑟夫——人性善良的微光
纯真与善良:若瑟夫是小说中的一抹亮色。他在这个被金钱污染的家庭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他对于勒叔叔有着真挚的同情,在看到于勒的悲惨境遇时不顾父母的反对,给了于勒一些小费。“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若瑟夫的内心独白和他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与菲利普夫妇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存在也让读者看到了在金钱面前人性并非完全堕落,仍然有希望的曙光。
成长与觉醒:通过这次与于勒的相遇,“我”开始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冷漠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的成长与觉醒,也为小说增添了一抹希望的色彩。
三、主题的深度挖掘
(一)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小说最核心的主题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他们的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当于勒有钱时,他们把他视为家庭的希望,而当于勒落魄时,他们则把他当作瘟疫一样躲避。这种人性的转变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莫泊桑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他让读者看到,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们变得虚伪、自私、冷漠,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和人性。这种对金钱社会的批判,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社会阶层的差异性
于勒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他在美洲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的遭遇代表了无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挣扎的底层人民,他们在贫困、饥饿和歧视中艰难求生。莫泊桑通过于勒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再通过叙述菲利普一家渴望通过于勒的财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于勒的落魄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上层社会的差距。这种社会阶层的差异,加剧了人性的矛盾和冲突,使故事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三)人性的复杂与救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菲利普夫妇既有贪婪、自私的一面,也有软弱、无奈的一面;于勒既有年轻时的挥霍无度,也有后来的善良与无奈。小说在揭示人性丑恶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若瑟夫的行为被看作是一种人性的救赎,他的善良之举虽然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但却给读者带来了希望,让人们相信在黑暗的社会中仍然有善良和温暖的存在。
四、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我的叔叔于勒》体现了莫泊桑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他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都具有很强的现实依据,通过对菲利普一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小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读者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并且能够深刻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当菲利普夫妇得知于勒在海外发了财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生动地表现出了父亲对于勒归来的渴望和期待。母亲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他们把于勒视为改变家庭困境的希望,这种心理描写反映了他们的贪婪和自私。而当他们在船上看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心理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母亲则“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他们的幻想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厌恶。这种前后巨大的心理反差,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此外,小说中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也很精彩。作为一个孩子,他对于勒叔叔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当他看到于勒衣衫褴褛地在卖牡蛎时,“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对于勒的态度会如此冷漠。
(三)鲜明的对比手法
小说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首先是人物之间的对比。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与若瑟夫的善良、纯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菲利普夫妇在得知于勒发财时,对他充满了期待和赞美;而当看到于勒穷困潦倒时,却立刻翻脸不认人,甚至对他恶语相向。而若瑟夫则始终对于勒保持着一份亲情,他没有因为于勒的贫穷而嫌弃他,反而在心里为他感到难过。这种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善恶。其次是环境的对比。小说开头描写了菲利普一家生活的拮据和艰难,然而他们却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奢侈的决定——在举行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游玩。而当他们在船上看到那些富人们的奢华生活时,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这种环境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最后是于勒前后命运的对比。于勒曾经是一个挥霍无度的败家子,被家人送到海外去闯荡。后来他在海外发了财,成为家人的希望和骄傲。然而当他再次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却变得穷困潦倒。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四)简洁的语言风格
莫泊桑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小说中的对话简洁而生动,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母亲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些话语简洁、清晰,却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与自私生动地展现出来。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将故事的情节一步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五、结论
总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莫泊桑通过精湛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挖掘以及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成功地展现了在金钱面前人性的沉浮。这部作品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金钱都不应成为衡量人性的唯一标准,应该坚守人性中的善良、尊严和道德。《我的叔叔于勒》是一座文学的丰碑,它将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供后人品味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白慧洁.于“无声”处听惊雷:探究《我的叔叔于勒》的人性温度[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2):124-128.
[2]洪安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人物描写的技巧[J].初中生写作,2013(7):88-90.
[3]于彩珍.从《我的叔叔于勒》谈莫泊桑对于人性描写的准确拿捏[J].课外语文,2023(1):57-60.
[4]蒋磊,冯铁山.三而一成,尽显节韵之美:《我的叔叔于勒》的文学数理解读[J].读写月报,2023(3):112-115.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