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凯洛斯”一词含义复杂,而“适时”与“适度”是其中两大基本含义。现代人颇为重视养生之道,古代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养生时度观让人受益匪浅。从西方凯洛斯的角度简要探析了《黄帝内经》中于养生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时度观,认为其中万事有度,“治未病”及顺应四时、天人相应等观念与凯洛斯基本定义中的“适时”与“适度”原则相契合,并由此延伸出“顺应适宜的时机”“把握恰当的机会”“掌握合理的限度”“保持合适的程度”四维度。
[关 键 词] 凯洛斯;适时;适度;《黄帝内经》;养生时度观
在西方修辞学中,希腊人将凯洛斯①与昆体良(Quintilianus)所称的“时间和地点”或“环境”相对应,表明一种更情境化的时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机会”[1]40。也就是说,相较于持续的时间,凯洛斯所呈现的时间特点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这种时机性将凯洛斯与智者派的基本认识观相联结:人类的认识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有限的,因而人类修辞者不得不对何为恰当做出情境性的判断[2]。适时,即适当的时机或把握时机便成为凯洛斯重要的基本含义之一。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把握合适的“度”便是凯洛斯重点考察的又一重要内涵。
现代社会,人们重视传统中医经典中所阐述的养生法则。因此,本文将从西方修辞学重要概念凯洛斯出发,探析中国传统医学瑰宝《黄帝内经》②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进一步把握系列养生法则的深邃内涵,从而为现代人认识并理解养生提出思路,以资评鉴。
一、《黄帝内经》中的“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医学文献著作。在中国古人看来,人顺应天时、把握时机,就可以事半功倍、诸事顺遂;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3]。凯洛斯蕴含着事物进入某一状态或时刻的必要前提,是经过准备和谨慎考量之后的一种顺其自然的瓜熟蒂落[4]。这一内涵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审时度势、顺时而动的思想较为相似。例如,《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原则指的是阴阳、脉象、脏腑气血等的变化,都会随着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而呈现不同特点。《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记载: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5]141
刘亚猛[6]40(2008)将凯洛斯汉译为“时机性”,体现了该术语中的关键意涵之一。袁影(2021)提出汉语中的“契机”可以同时涵盖适时与适度两大意涵,是“Kairos”较为理想的汉译名③。笔者认同此观点,本文将主要从“适时”与“适度”两方面来考察《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朴素的养生时度观。
二、《黄帝内经》中养生时度观具体阐述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之法则。在气化自然的宇宙论中,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客观世界[7],因而《黄帝内经》中一切养生之道皆遵循“天人合一”之法则。
(一)适时:顺应适宜的时机
1.顺应四时,摄生调y4kDiGbA0zbROdVfDgePfuIvkK75hPV4sgMun8W2j9w=养
古人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节律来调摄精神情志。凯洛斯的“适时”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停留在对某个时刻的准确把握,还包括在某些恰当的时刻或时间段来及时调整自我,这在“四时养生”等方面多有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载:
上古之人,其知道法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8]2
这句话强调古人取法自然界阴阳变化之规律,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需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调节,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恰当的生命活动,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9]。《黄帝内经》在阐述四时养生之道时,多次提到“智者”,即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所遵循的规律法则。例如,《灵枢·本神篇第八》曰: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5]23
此处,文章直指智者养生内涵: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枢·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中提道:
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5]135
真正了解养生法则的圣人在平时生活中,也会密切关注异常气候,时刻注意避开四时的不正之气,谨慎地加以预防,以此使得外邪不能内侵,从而保证机体康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在遵循自然的循环,遵循人体的循环。《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古人对四时变化的顺应,还提到了应采取的应对之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详细介绍了春夏秋冬可遵循的具体法则。通过把握合适的时机来完成相应的生命活动,“适时”而为。具体来说,例如春季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都显示出勃勃生机、一片繁荣之景。在这个时候,人们要做到: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8]6
人们在此时养生的必然选择便是提倡生长、给予、奖赏;切忌扼杀、剥夺、惩罚。违背了这个道理,到了夏天,会因为春天的生养基础较差而得寒变之病。
顺应四时之机来调养神情意志,使得形与神兼得,以此来达到养生目标。
2.顺应天时,阴阳调和
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把握即为养生之道。天时变化顺应自然,呈现出规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皇帝与岐伯在交谈中探讨了顺应自然、阴阳调和的养生法则。当皇帝问到如何使阴阳调和时,岐伯答道: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8]29
同时也补充道: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8]30
岐伯强调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那么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养生之道不仅在于顺乎自然,更要注意起居、饮食、劳作、运动等日常琐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年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8]2
在自然界中,人的作息时间应顺应自然界的“时机”变化规律,按时睡觉,规律生活,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从而保证健康的生命状态。
(二)适时:把握恰当的机会
1.天人相应,因时制宜
“天人相应”直接立足于“人”对于“天”的认识和把握,确定了“天人关系”的整体与联系[7]。在《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延伸出“因时制宜”的相关应用,如子午流注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提道: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8]9
养生并不是盲目地调养生息,而是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在春夏生发之际保养心肝之阳,在秋冬收藏之际保养肺肾之阴,做到因时制宜。
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预防。“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是中医的精华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强调: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8]9
中医认为,人不能在患病之后才去想方法治疗,而是应该提前进行疾病的预防;如果在病情形成后再去治疗,就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铸兵”,而为时已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21以“邪风入体”为例,生动具体地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进行了论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在病邪最开始侵入皮毛时,擅长治病的医生就立即进行干预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则在病邪侵入筋脉六腑时才治疗;而当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便是最差的状态,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在此时各占一半。
(三)适度:掌握合理的限度
1.取予有度,满而不溢
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事总是如是变化。“适度”观念体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从思想层面的七情六欲、身体层面的经络气血,到实体层面的饮食锻炼、劳动休息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论述了饮食五味“适度”摄入的重要性。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8]14
人体精血的滋养离不开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会因为过食五味而受损。例如,过食酸的东西,会影响到肝气的正常循行,引起肝气凑聚,脾气会因此而受到克制而变得衰弱;血脉凝滞而面色无光。相应地,过食咸的、甜的、苦的或者辛辣的东西都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与生理表现。所以,五味调和需“适度”,如此方使得气骨精强。
2.张弛有度,潇洒自如
万事万物张弛有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达潇洒自如之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提到情绪失度对气血阴阳的损害: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8]23
过喜过怒都会损伤气血,喜怒一旦失去节制,就会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阴阳在人体中是相对平衡的: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8]23
在阴阳之道中,“阳盛则身热”,便会出现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心情烦闷等情况,这便是阴阳失衡的现象。现代人疲于工作,忽视了身体的“劳累程度”对健康的损害。《黄帝内经》中重点介绍了五种由于劳累过度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具体表现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8]105
《黄帝内经》提倡“不妄作劳”,劳累过度对身体健康有害,而放松失度也会损伤气血。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
(四)适度:保持合适的程度
1.克制有度,精神内守
所谓“精神内守”,就是要把心神精力向内回收,实现恬淡虚无的境界,进而外不为物欲所累、内不存情虑之扰。古往今来,养生中万事有度,不可纵念而为,不加节制。
《内经·素问》中提到上古之人: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8]2
故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而今时之人: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8]2
养生之道在于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多向内观察自身。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视听,淫辞邪说不能诱惑心智,人人自然朴实,这就能体会到养生的奥秘了。
2.相衡有度,恬淡虚无
凯洛斯的“适度”之意,与《黄帝内经》养生中的“节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两者既强调不超出“合理的限度”,也专注找寻到“合适的程度”,同时告诫人们逾越“合适程度”的可能危害。
生之本,本于阴阳。[8]10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强调寿命的根本是阴阳。人体处于阴阳对立的双方在运动中此消彼长、互相作用,不断保持着动态平衡。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存在紧密的有机联系,各种联系都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达到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个脏腑、筋肉、骨骼等组织与器官紧密地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黄帝问岐伯“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以“国家”比喻人体,以“君主”“将军”“内臣”等来比喻各个脏器,生动具体地说明了各脏器的互相平衡。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8]41
各个脏器相互协调,则形体康健;若作用失调,则形体受损。
三、总结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则源于《黄帝内经》。笔者发现,《黄帝内经》的养生时度观遵循四时与阴阳之变,崇尚万物共沉浮,与西方凯洛斯这一经典修辞观不谋而合。作为凯洛斯两大基本含义,“适时”与“适度”原则在《黄帝内经》中数见不鲜,并具体发展为顺应时机、把握机会、掌握限度、保持程度四个方面。古代思想精华“顺四时,遂天时,治未病,欲有度”的时度观对我们现代人的养生保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不但启示我们养生具有动态性与时机性的特点,更要严格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做到运动有常、饮食有节,以此来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黄帝内经》底蕴深厚、篇目繁多,笔者仅对其中部分篇目进行了理解辨析,其中时度观值得进一步钻研探究。
参考文献:
[1]Crowley S,Hawhee D. Ancient Rhetorics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s[M]. New York: Longman,2003.
[2]Jordan,J,袁影,那倩.凯洛斯:一种写作调和探索法[J].当代修辞学,2021(4):33-41.
[3]石衡潭.《论语》及儒家时机观与《圣经》时机观[J].基督宗教研究,2015(1):228-243.
[4]朱文信.凯洛斯·几·缘起·瑜伽:对中西印文化中几个概念的会通[J].周易研究,2013(1):72-78.
[5]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李刚,李悦.《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模式的内在构建[J/OL].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https://link.cnki.net/urlid/61.1501.R.20230927.0834.002,2023-09-28.
[8]人民卫生出版社编.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9]郭姗姗,黄敏,金成强,等.浅谈《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观对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的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1):114-116.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