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深度之间

2024-12-10 00:00:00胡万鸣施恒
名家名作 2024年36期

[摘 要] 美术评论作为对美术创作的理论再创作,其在理论建构与艺术引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自媒体、网络短评等新兴传播方式对美术评论带来的价值观与视角大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等新特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水准良莠不齐、原创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从艺术理论专业与大众文化领域的双重视角出发,提出如何在温度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进而重拾美术评论的话语权,重塑艺术批评对艺术生态价值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全媒体时代;美术评论;温度;深度;困境;生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美术评论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方式、内容形态及价值导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自媒体平台、网络短评等新兴形式的兴起,使得美术评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水准参差不齐、原创性不足等问题。如何在保持美术评论专业性的同时,提升其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时代背景下美术评论的复杂生态,分析了其面临的困境与潜在的生机。

一、时代美术评论的新特征

(一)价值观与视角的大众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美术评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圈子和专业期刊,而是广泛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小红书、站酷、花瓣、视觉中国等艺术平台,作为当代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了美术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也深刻影响了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

在互联网时代,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逐渐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与观点,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美术评论的精英化壁垒,促使美术评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然而,这也带来了评论水准的参差不齐,部分评论缺乏专业性和深度,甚至存在误导性。

1.小红书:生活美学与消费导向

小红书作为一个以生活方式分享为主的社交平台,其美术评论往往带有浓厚的生活美学色彩和消费导向。用户在这里不仅关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更关注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进而提升生活品质。例如,用户会分享自己在家居装饰中如何运用抽象画作增添艺术氛围,或者介绍某个艺术展览的打卡攻略。这种评论方式使美术评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但同时也可能使艺术评论陷入肤浅化和商业化的陷阱。

2.站酷:专业性与创意展示

站酷是一个以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平台,其美术评论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创意展示。用户在这里可以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设计理念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与小红书不同,站酷上的美术评论更加注重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语言的探索,能够引发专业人士之间的深入讨论。然而,这种专业性的要求也使得部分受众对美学认知水平差距或不一致判断,参与评论时观点差异性会较大。

3.花瓣:灵感搜集与审美启发

花瓣是一个以图片素材分享为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搜集各类设计灵感和艺术作品。其美术评论侧重于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感受,用户会通过点赞、收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认同。花瓣上的美术评论虽然相对简单直接,但却能够有效地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花瓣的平台特点使得它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的声音,能促进美术评论蓬勃发展。

4.视觉中国:版权保护与学术规范

视觉中国作为一个专业的图片素材交易平台,其对美术评论的要求更为严格。用户在这里发布的评论不仅需要符合学术规范,还需要尊重作品的版权和知识产权。其美术评论往往更加理性客观,能够引导用户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然而,这种严格的要求也限制了不同群体受众的参与和表达。

5.共性分析

尽管小红书、站酷、花瓣、视觉中国等艺术平台在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共性。首先,这些平台都致力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普及,使美术评论不再局限于专业圈子,而是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其次,这些平台都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用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了艺术评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后,这些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术评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美术评论的整体水平。

(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美术评论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评论外,直播、音频、文案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评论逐渐兴起。这些新兴形式以直观、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但同时也对评论者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时代下的美术评论,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而是拓展到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介。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美术评论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真伪难辨的问题。

二、时代美术评论的困境

在全媒体时代下,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的大众化虽然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大众化可能导致美术评论的肤浅化和商业化倾向加剧;另一方面,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也给美术评论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了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境和挑战为美术评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加强跨平台合作、提升用户素养、完善监管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美术评论在大众化过程中保持其深度和温度,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全媒体时代,美术评论的受众范围空前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圈内人士,而是延伸至广大网民。这种变化促使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趋于泛化,大众口味和兴趣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平台都可以看见相关的话题,但是这些平台的美术评论往往更注重形式上的美观和易于传播的内容,忽视了对作品深层次艺术价值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术评论的专业性和深度。

(一)水准良莠不齐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低门槛特性,不同层次的群体涌入美术评论领域,导致评论水准参差不齐。部分评论者缺乏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仅凭个人喜好或主观臆断进行评论,严重影响了美术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原创性不足

在新时代,信息复制和传播的便捷性使得美术评论的原创性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评论者为了吸引眼球或节省时间,直接抄袭或挪用他人的评论内容,导致美术评论领域出现大量雷同和重复的现象。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复制使得原创性和创新性变得尤为珍贵但也更难以维护。站酷、花瓣等设计类平台上的美术评论虽不乏佳作,但也充斥着大量抄袭、模仿的内容。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评论者的创作权益,也影响了整个美术评论领域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些评论者为了博取眼球,刻意追求新奇、怪异的角度,忽视了评论本身的合理性和建设性。

(三)传播平台和文化语境的差异

不同的传播平台和文化语境对美术评论的接受度和评价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学术平台注重评论的深度和专业性,而自媒体平台则更注重评论的趣味性和话题性。这种差异导致美术评论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导向的偏离和误解。

1.哔哩哔哩的美术评论:形式与趣味并存

哔哩哔哩作为一个年轻群体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其美术评论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评论者更倾向于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易传播性。然而,这种形式的评论往往难以深入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的赞美或批评。虽然其中不乏制作精良、观点正确的评论,但是因为缺少趣味性而石沉大海。

2.站酷的美术评论:设计与技术的交融

站酷作为一个专注于设计师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其上的美术评论更加注重设计理念和技术的探讨。评论者往往会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评论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建设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难以吸引非专业观众的关注。

3.视觉中国的美术评论:权威与全面的代表

视觉中国作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艺术平台,其上的美术评论既权威又全面。该平台汇集了众多艺术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评论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视觉中国也注重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需求,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然而即便如此,如何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仍是视觉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时代美术评论的生机

全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美术评论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逐渐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同时,专业性与深度、原创性与创新性等要素也在不同平台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生命力。在全媒体时代,专业性与深度仍然是衡量美术评论质量的重要标准。一些专业的艺术评论网站、学术期刊以及知名艺术院校的官方网站等,无疑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一)强调专业性与深度

面对时代的挑战,美术评论应更加注重专业性和深度。评论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创作背景,从而做出准确、深刻的评论。同时,评论内容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表达。如“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等网站不仅提供丰富的艺术资讯,还设有专门的评论板块,邀请知名艺术评论家、学者撰写深度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入的艺术解读和思考。《美术观察》《艺术评论》等学术期刊,是美术评论领域的重要阵地。这些期刊发表的评论文章,经过严格的学术审查和筛选,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它们不仅关注艺术创作的最新动态,还深入探讨艺术理论、艺术史等深层次问题,为美术评论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的官方网站,也设有专门的评论板块或学术论坛。这些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他们的评论往往结合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深度。同时,这些平台还通过举办线上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二)提升原创性与创新性

在互联网时代,原创性与创新性是美术评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新兴的艺术评论平台通过鼓励用户创作和分享原创评论,推动了美术评论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平台上的美术评论往往更加灵活多样,既有专业的学术评论,也有通俗易懂的普及性文章。一些自媒体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他们的评论不仅具有原创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则为美术评论带来了全新的表现形式,一些艺术爱好者通过发布作品的形式,分享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这些评论虽然时间有限,但往往能够抓住作品的精髓,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这种创新性的评论方式,不仅丰富了美术评论的表现形式,还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三)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美术评论应努力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关注大众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要坚守专业立场和学术标准,引导大众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通过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美术评论的雅俗共赏。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美术评论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精英文化的深度解读则为美术评论提供了更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互联网平台,大众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美术评论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这种普及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繁荣。

以某知名艺术杂志的美术评论为例,该评论文章以一幅现代艺术作品为对象,从艺术史、文化背景、创作技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评论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艺术问题简单化,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同时,该评论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通过问答形式解答读者的疑惑和困惑。

全媒体时代下美术评论的价值观与视角的大众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微博、站酷、花瓣、视觉中国等艺术平台在推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够找到破解困境、激发生机的有效途径。未来的美术评论将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杨娅萍.试论新媒体时代云南书法评论的方向与责任[J].保山学院学报,2018,37(1):84-88.

[2]马健.美术评论的时代需求与有效供给[J].中国文艺评论,2017(6):68-74.

[3]徐红梅.以价值为核心的媒体变革:移动互联时代的美术传播[J].美术观察,2016(3):7-9.

[4]翁丽芬.视觉文化时代语境下的视觉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09(12):54-55.

[5]李永强.自媒体上的美术评论[J].荣宝斋,2024(7):196-197.

[6]韩进,黄静枫,林玮,等.“文化传承发展与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笔谈[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4(1):5-22.

[7]张志安,廖翔.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特征与反思[J].美术观察,2023(11):11-13.

[8]陈奕名.冷热媒介融合下美术评论的全媒体变局[J].美术观察,2023(11):16-17.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2.广东省中山市东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