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语言学视域下中英美食用词对比翻译研究

2024-12-10 00:00:00王欣
名家名作 2024年36期

[摘 要]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以及篇章构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美学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词性赋码工具Treetagger 3.0和语料分析工具Wordsmith Tools 8.0,对中英两种语言在介绍美食时所采用的词汇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两种语言在描述美食时所用词汇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此外,还将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技巧,以期更有效地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 键 词] 美食词汇;美学语言学;语料库;对比翻译;对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作为外交大国,与外界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的饮食文化作为人们联络感情、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媒介,更是吸引着众多的远方宾客。而由于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美食就成了一个难题。通过对中英美食介绍文本进行语料分析可以得出两种语言的用词特征,以此来改善翻译质量,从而更好地传达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中英美食文本词汇特征对比分析

(一)词汇密度分析

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是指文本中开放性词数量占总词数的比重,词汇密度较大,文本的信息量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1]。词汇密度的计算依赖于文本的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 TTR),类符/形符比是衡量语言丰富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作者在文本中使用词汇的多样性和创造性[2]。具体来说,TTR值是通过将文本中不同词汇(类符)的数量除以文本中词汇的总数量(形符)计算得出的[3]。一个较高的TTR值意味着作者在文本中使用了较多的不同词汇,这通常表明作者的词汇使用具有较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4]。

通过运行Wordsmith Tools 8.0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得出表1数据。从表1数据可以得知“fish and chips”英语文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为43.3%,而“肉夹馍”中文文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为54.65%。“肉夹馍”中文文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大于“fish and chips”英语文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这表明在与英文相比之下,中文在对美食进行介绍时用词更加丰富多彩。

例1.腊汁肉夹馍由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具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的特点,浓郁醇香,风味独特。

例1中单单“糜而不烂”这一成语便占据了3个类符数“糜/形容词;而/连词;不/副词;烂/形容词”,同时也运用更多名词+形容词的形式如“色泽/名词+红润/形容词;气味/名词 +芬芳/形容词;肉质/名词+软糯/形容词”等词语来丰富语篇。“色泽红润”触动了读者的视觉;“气味芬芳”触动了读者的嗅觉;“肉质软糯,糜而不烂”触动了读者的味觉。本句通过这几个四字词语引发了读者视觉、嗅觉、味觉的三重体验。好似已经闻到了腊汁肉散发的浓香醇厚的香气,已经感到腊汁肉在嘴里软糯化开的口感。

相比之下,英语在介绍美食时使用的词汇丰富度较低,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客观的评价精神,中国人则更加注重文字给人带来的意象。

(二)词性分布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中英文在介绍美食时使用的名词、形容词数量相近。中文在介绍美食时使用动词较多,且多介绍美食的制作过程,所以动词的占比自然就提高了。

例2.白吉/nh馍/n源自/v咸阳/ns。/w是/vl用/v上好/a面粉/n揉/v制/v后/nd做成/v饼/n形/n,/w置/v铁/n铛/n板上/nl略/n烤/v成型/v,/w放入/v炉膛/n侧/nd立/v,/w上下/n隔/v着/u铁/n铛/n板/n的/u炭火/n烘烤/v,/w稍顷/nt翻/v面/n,/w双面/n松脆/a微黄/a即可/vu。

例2共有41个形符,其中动词占据14个形符,占该句总形符的34%。本例用14个动词描绘了白吉馍的制作过程,使文本更加生动,读者在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白吉馍的制作场景,“松脆微黄”四个字又使人产生了无限联想:刚烤出来的白吉馍热气腾腾,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酥脆的外皮已经开始掉渣。

图1与图2还显示了中英文在描述美食时使用虚词的差距较大,英文在介绍美食时用到的虚词达到了33%,而中文在介绍美食时用到的虚词仅有14%。这表明了英文通过使用多种介词描述不同的状态,让文本变得更加严谨、精确,更具有客观性。而中文则注重于描述,主观性强。

例3. Fish and chips is a hot dish consisting of fried fish in batter, served with chips.

例3使用了三个不同的介词“of,in,with”, 三个介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consist of”中的“of”是指“后者包含于前者”;“in batter”中的“in”则表示“被包裹在内”,指“前者包含于后者”;“served with”中的“with”又表伴随的意义。本句使用了三个不同的介词简要介绍了什么是“fish and chips”,用词严谨,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要传达的内容。本句通过不同的介词使读者浮想出“fish and chips”的形象:炸得酥脆的、被面糊包裹的鱼和炸薯条放在一起,一道菜两种食材,双重体验。

例4. Fish and chip shops first appeared in the UK in the 1860s, and by 1910 there were over 25,000 of them across the UK.

同样,例4使用了6个介词来描述“fish and chip”的起源,以此展示信息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三)四字格词语

除了多使用动词外,四字格词语的使用也是中文在介绍美食时的一大特点。

例5.与白吉馍不同,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饼酥肉香,爽而不腻。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酥肉香,肥而不腻,回味无穷。

四字格词语构成了原句结构的韵律节奏美,四字词语除形式简洁、意义精辟外,其本身所具有的音律优势(即语音审美属性)是说话人愿意选择它来表现美、引起美感的内在依据[5]。将这个音律的优势简单概括为:第一,四字成偶,是天然的对称,读出的音节自然有对称感觉。第二,意义对称与节奏对称天然合拍。“皮酥里嫩”按意义来看,“皮”和“里”对称,“酥”与“嫩”对称;按节奏、轻重时值的分配,也自觉地与意义挂上钩。第三,在说话时,如果连续两个或三个成语放在一起,那形成的音韵和节奏更容易串成起伏的音波和旋律,乐音化趋向变成乐音化现实。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说话时的乐音小段落,使读者心情愉悦,自然就有了美的感受[6]。

本例对陕西名小吃肉夹馍进行了讲解,其中“馍酥肉香,肥而不腻,回味无穷”一句连用三个四字词语将肉夹馍的特点显露无遗,让人不禁生津,如尝实物。酥脆掉渣的白吉馍配着肥而不腻的腊汁肉,一口咬下去,奇幻的味觉体验在嘴里爆开。

(四)差异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用词差异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第一,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食材的来源、质量和健康价值,反映了对食品安全、营养和可持续性的关注。同时,西方文化也注重菜肴的创新和多样性。因此在介绍美食时,多注重食材的宣传。而中华文化中,菜肴常常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和社交场合联系在一起。菜肴的烹饪方式和口味多样性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中国美食往往包含大量的调味品及食材,所以在宣传时不一定要展示所有的食材,而更注重烹饪过程。第二,美食介绍的受众群体及用途不同。西方菜肴介绍主要是在媒体、餐厅菜单和食品包装上,以此吸引消费者和客户,同时,也常出现在烹饪节目、食谱书籍和餐饮评价中。由于很多西方人都会对某些食物有过敏反应,所以在视频的宣传上更加注重食物的原材料。而中国菜肴的介绍除了在媒体和餐饮业有所运用外,还常出现在家庭菜谱、烹饪类节目和美食社交媒体上,强调传统文化和家庭烹饪的特色。

二、美学语言学视角下的美食介绍翻译

(一)美食介绍文本英译汉

通过上述词性分析可以得知,英文在介绍美食时多用介词,而中文在介绍美食时多用动词。这也体现了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中文是动态的语言这一特征。在英译汉时,为符合中文在介绍美食时多描述制作过程的特征,应注意化静为动,将抽象名词转译为动词,以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6.原文:Fish and chips is a hot dish consisting of fried fish in batter, served with chips.

译文:炸鱼薯条是一道热菜,将鱼裹上美味的浆粉再进行炸制,食用时配上香脆的薯条,其口感外脆里嫩、细嫩韧滑。

美学语言学研究语言的音韵、修辞等美感特征,翻译工作需要表现出一定的语言风格。为了迎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及审美选择,该译文并没有直译为“鱼和薯条是一道热菜,由面糊炸鱼和薯条组成”,而是通过词性转换法加上增译的翻译技巧将原句译为读者更能接受的译文,体现了语言的美感,也给读者创造了味觉想象的空间。

上述对比分析也证实了中文多用四字格词语来达成形式与意义上的关联与对等,故在英译汉时也应注意四字格的使用。

例7.原文:After all, who can resist the irresistible smell of fresh and flaky fish, golden batter, crispy chips and salt and vinegar - all accompanied by an obligatory portion of mushy peas or curry sauce?

译文:毕竟,谁又能抗拒炸鱼薯条的新鲜美味、外脆里嫩、咸香软糯呢?佐以盐和香醋,使得炸鱼薯条更加香脆可口,豌豆泥和咖喱酱的加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美食介绍文本汉译英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英语在介绍美食时多用介词少用动词,且更注重食材的宣传,所以在翻译时应注意词性的转换,必要时可以打乱原文结构,对原文进行增删重组。

例8.原文:白吉馍源自咸阳,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松脆微黄即可。

译文:Baiji Bread is a street food originating from the cuisine of Xian Yang, Shaanxi Province. It is made of superb flour after kneading into a cake shape, using an iron plate and the stove to bake twice, until the two sides of the cake are crispy and yellowish.

在翻译实践中,在原文的忠实度与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之间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白吉馍”的烤制过程为例,原文通过使用丰富的动词,生动地展现了白吉馍从面团到成品的转变过程,这种描述方式在中文中非常常见,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食物的香气和温度。

然而,对于英文读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原文中的动词逐一翻译,可能会造成句子冗长、信息过载的效果,从而影响阅读体验。因此,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将关键信息以更加精练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翻译“白吉馍”的烤制过程时,可以将原文中的动词如“揉面”“翻烤”等转换为介词短语,如“after kneading into a cake shape”,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而且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得句子更加简洁流畅。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英文对“fish and chips”的介绍和中文对“肉夹馍”的介绍,可以得出中文在介绍美食时用词更加丰富多彩,多用动词描述过程,更注重阅读者的主观感受,多用四字格词语来唤起读者的美感体验,渴望得到读者的情感共鸣。而英文对美食的介绍多用介词,用词更加严谨,注重文本的客观体现。总之,美食的介绍不仅仅是对食物本身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文在美食介绍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让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都能享受到美食带来的愉悦体验。

参考文献:

[1]熊兵.基于语料库的旅游文本英译文词汇特征及翻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94-103.

[2]刘华.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工具与案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王欣.基于语料库的石油科技英语语言特征及翻译研究[J].广东化工,2023,50(1):110-113,116.

[5]徐艺榕,王进祥.美学视角下四字格在《黑暗物质》汉译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4(14):93-95.

[6]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王欣(1998—),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专门用途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