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域下的《风赋》康达维译本研究

2024-12-10 00:00:00袁吉利
名家名作 2024年36期

[摘 要] 《风赋》是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收录于《文选》而得以流传至今。鉴于其精练的篇幅与深刻的讽喻意蕴,《风赋》在西方学术界与翻译界备受瞩目,已积累多个英译本,其中康达维译本广受赞誉。然而,国内学界对《风赋》康达维译本的研究却相对稀缺。采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风赋》康达维译本进行深入分析,从翻译内部行为与翻译外部行为两大方面展开,详细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文质量及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康达维译本不仅忠实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与深层意蕴,还通过灵活的语言转换与文化背景的补充,实现了忠实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 键 词] 《风赋》;康达维;译者行为批评;英译;翻译原则

一、引言

《风赋》是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创作的文学作品。该文以风为主题,巧妙运用夸张的修辞技巧,通过对“王者之雄风”与“民间之雌风”的对比刻画,使王者奢华无度之生活境况与平民贫困困苦之生存状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反差,从而深刻揭露并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唐达成,1989)。鉴于其篇幅精练且蕴含深刻的讽喻意蕴,该赋作在西方学术界与翻译界中备受瞩目。截至目前,该赋作在英语世界已拥有六位译者的六个完整英文译本,其译本数量在赋类作品的英译领域中名列前茅。尤为突出的是,收录于《文选:第三册》(Wen 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Vol. III)的康达维译本在六个译本中独树一帜,广受赞誉。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风赋》康达维译本的研究相对稀缺。因此,本文拟采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风赋》康达维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剖析译者的翻译行为、译文质量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康达维英译《风赋》的译者行为分析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内,将译者的实践活动细分为翻译内部行为与翻译外部行为两大类别。译者的行为特征在于求真取向与务实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两者构成了译者行为谱系的两极。译者在实践中可能更倾向于“求真”一端,或偏向于“务实”一端,然而,绝对的“求真”或彻底的“务实”均非译者所能企及的理想状态,因其已超越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范畴。唯有将“翻译内”与“翻译外”这两个维度相结合进行综合考察,方能较为全面地揭示译者行为的内在动因及其行为的合理性程度(周领顺,2014)。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这两个层面出发,对康达维的翻译行为进行细致分析。

(一)译内行为评价

“翻译内”涉及的是“译文和原文间的关系研究,即译文对原文的还原程度”(周领顺,2014)。此部分研究可从译文的语言运用、修辞技巧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多个维度展开。为了实现原文的最大限度还原,译者需精心选取翻译策略,力求在目标语言中挑选出与原文风格最为贴近的字词、句式。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蕴含着译者主观意识与翻译行为的深刻互动,体现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原文】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英译】The wind, being the breath of Heaven and Earth, blows vast and wide, and does not choose between noble or mean, high or low.

该表述中的“天地”一词,在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语境中,是对宇宙自然与社会人文的特有概括,其中“天”与“地”分别象征着“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与“人世间”(《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2015),即整个世界。康达维在翻译过程中,将“天地”拆分为“Heaven”(天堂)与“Earth”(大地),这一翻译策略体现了高度的“务实”取向,旨在寻求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然而,在“求真”层面却略显不足。具体而言,在语义层面,“Heaven”(天堂)一词深深植根于西方宗教文化之中,而原文中的“天”则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难以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汇来精准传达其意蕴。尽管译者并未采取字对字的直译方式,如选用“Sky”(天空)这一相对接近的词汇,但“Sky”同样无法全面涵盖“天”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笔者认为,康达维之所以选择“Heaven”作为译文,其背后存在双重考量。一方面,他旨在通过选用意蕴更为丰富的词汇来丰富译作的内涵,使译文呈现出更为浓厚的寓言色彩;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文化归化的手段拉近与西方读者的距离,使“Heaven”一词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认知习惯,从而在心理上促进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然而,这种归化处理虽有助于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与文化亲和力,却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原文含义的精准传达,对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真实意蕴构成一定障碍。

从“求真”的角度来看,康达维在词语翻译上的处理与原文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其译文在处理上却是合理的,体现了译者对目标语言读者接受度的关注。在句法层面,康达维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翻译策略,他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句法结构的同时,以“being”开头的短句作为状语,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性与可读性,这一处理体现了以“求真”为主的翻译取向。综上所述,康达维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翻译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了“求真”与“务实”的翻译策略,展现了其深厚的翻译功底与对翻译艺术的深刻理解。

【原文】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英译】I have heard from my teacher that a gnarled and contorted tree attracts nesting birds, and that holes and crevices attract the wind. But the breath of the wind differs depending upon the nature of the places where things lodge.

据笔者深入研究,枳树作为中国的特有植物种类,在国外并无直接对应的植物存在,其拉丁学名被界定为“Poncirus trifoliata”。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并未直接采用这一现有的拉丁译文,而是针对原文中的“枳树”一词,选择了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a gnarled and contorted tree”。这一翻译策略的选择,实则源于对原文语境及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原句所描述的“枳树”,其特征在于多枝且弯曲,常成为鸟雀筑巢之所。对于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而言,“枳树”一词不仅指代一种植物,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然而,对于外国读者而言,这种文化元素的传递无疑是一大挑战。因此,译者在此处采用了更为“务实”的翻译策略,即省略了“枳树”的具体翻译,而将焦点集中于其“弯曲”的特征上,以期更好地贴近外国读者的认知背景。

此外,在处理“枳句来巢”这一成语的翻译时,译者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翻译智慧。他通过增译的手法,补充了“鸟雀”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译文的“务实”色彩,旨在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涵。这一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对原文语境的准确把握,更展现了他对目标语言读者认知特点的深刻理解。

在语法处理方面,译者同样展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他并未拘泥于原文的句法结构,而是将原句中通过关联词表达的因果逻辑关系,巧妙地转化为“depending upon”这一介词短语,从而实现了译文在句法层面的自然流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在“求真”与“务实”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尽管在句法上有所调整,但这种变动是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涵,因此是不可或缺的。

(二)译外行为评价

“翻译外”聚焦于译文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探讨,其核心在于分析译文如何服务于读者群体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周领顺,2014)。具体而言,译外行为显著体现在译者超越其职业身份,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角色介入原文意义的重构与传递过程。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素养、对译本的选择偏好、遵循的翻译原则、翻译活动的目的、采用的翻译媒介以及强烈的读者意识等因素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着重从译者素养、翻译原则以及读者意识这三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1.译者素养

康达维教授1960年进入华盛顿大学远东学系(Far Easter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并于1964年完成学业后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受业于享誉学界的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教授门下。同年,他重返华盛顿大学,转而师从杰出汉学家卫德明(Hellmut Wilhelm)教授。康达维教授勤勉治学,不仅将传统汉学的考据训诂方法与西方的科学分析精神相融合,还凭借其对德语、法语、日语、拉丁文等多种语言的精通,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并著书立说颇丰,从而在当代西方汉赋及六朝文学研究领域中确立了其权威学者的地位。

鉴于康达维教授深厚的学识素养,他在着手翻译《风赋》之前,对原文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究,细致梳理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想潮流以及当时的赋作倾向,并致力于从历史维度拉近译者与作者之间的认知距离。此外,在翻译《风赋》及《文选》中的其他赋作时,康达维并未遵循现代白话文的翻译路径,而是广泛参考了《文选》中不同的文言文注解版本,甚至引入了日本的《文选集注》作为参考。这种翻译策略显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因此他的译本在忠实于《风赋》原文方面表现出色。

2.翻译原则

康达维在从事赋体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时,始终秉持着纳伯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翻译原则:“即便是最笨拙的逐字翻译,其价值也远超最华丽的意译千倍”(Vladimir Nabokov,1995)。这一理念尤其适用于《风赋》等古代赋作,其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已存在较大差异,与现代英语更是相去甚远。鉴于这一现状,尽管提升可读性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康达维认为首要任务仍是忠实于原文,并在英译过程中尽量维持那些新奇的比喻与罕见的措辞,以确保文化精髓的传递。

在翻译实践中,康达维选择了为原文附加大量注解的翻译策略,这一方法可概括为“追求绝对的准确性”与“提供充分的注解”(蒋文燕,2010)。具体到《风赋》的翻译上,康达维的译本力求保持原文句式的原貌,尽可能还原其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呈现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译本,使西方读者能够借此窗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译本后附的详尽注解不仅与纳伯科夫的翻译原则相契合,更极大地促进了读者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注解不仅是对原文内容的补充解释,更是架起了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从而帮助读者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共鸣。

3.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对读者负责,“它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质量的把控上”(周领顺、张思语,2018)。在康达维对赋体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为确保译文质量,他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首先,谨慎选择底本。底本作为翻译工作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质的底本能够为翻译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康达维在翻译过程中,精选了李善注的《文选》作为底本,以此为基础展开英译工作,这一选择无疑为译文的准确性与深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康达维在译文中大量增添了注释。这些注解不仅是对原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更是为目标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有助于他们迅速构建起阅读视域,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原作的潜在意义。通过注解的引导,读者能够跨越文化障碍,更加顺畅地理解并欣赏赋作中的精妙之处。

【原文】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英译】Lingering amongst cinnamon and pepper trees,

Soaring above coursing waters,

It strikes the great blooms of the lotus.

It plunders basil herbs,

Disperses wild ginger,

Levels peonies,

Splits budding willows.

It whirls into caves, assails hills,

Desolating the many fragrances.

在第一句的翻译中,译者巧妙地将“之间”一词处理为“amongst”,这一词汇相较于更为常见的“among”而言,虽使用频率较低,却蕴含着浓厚的诗学古典色彩,其选择运用显然是基于对原文古文风格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这无疑是康达维教授凭借其卓越的学识素养所做出的精妙抉择。在翻译的脚注部分,译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来解释“秦衡”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词汇,并额外提及了“楚衡”与“杜衡”等别名,这些词汇在英文语境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然而,通过脚注中的详尽注解,译者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意蕴。

此外,在句式处理上,译者亦竭力保留了原文的风貌特征,多次运用状语来简化句子结构,使其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偏好。这一翻译策略不仅彰显了康达维教授深厚的语言功底与翻译造诣,更体现了他在保留原文精髓与服务读者需求之间所取得的精妙平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康达维在翻译实践中所展现的译者行为显著倾向于“求真”的原则,同时他也并未忽视“务实”的考量,其翻译策略的合理性与平衡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恰好契合了译者普遍遵循的“以求真为根本,以务实为应用”的行为规律。就译介效果而言,康达维的译本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与深层意蕴,更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理解与感悟,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他也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读者即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审美习惯,通过灵活的语言转换与文化背景的补充,实现了忠实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概言之,《风赋》康达维译本可以让西方读者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唐达成.文艺赏析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8.

[2]XIAO TONG, David R. Knechtges. Wen 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Volume III: Rhapsodies on Natural Phenomena, Birds and Animals, Aspirations and Feelings, Sorrowful Laments, Literature, Music, and Passion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3]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82.

[5]Vladimir Nabokov. Problems of translation:Onegin in English[J].Partisan Review,1995(4):127.

[6]蒋文燕.研穷省细微 精神入画图:汉学家康达维访谈录[J].国际汉学,2010(2):13-22.

[7]周领顺,张思语.翻译家方重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外国语文,2018,34(4):103-10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英语世界《文选》译介研究”(KYCX24_389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吉利(20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典籍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