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推动视觉艺术多元化与观念革新中的关键作用,旨在探讨科技是如何变革艺术创作工具和手段来推动表现形式、创作流程及艺术观念的变化的。通过分析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提出科技驱动的跨媒介与跨领域创作方法,不仅扩展了艺术家的创作可能性,而且改变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观众体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成性艺术和AI生成艺术模糊了传统艺术的原创性与艺术家身份,重构了艺术价值标准与审美体验。结论指出,科技不仅推动了视觉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还促使艺术观念向动态、互动、多维度体验转变,为未来艺术创作与传播方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关 键 词] 视觉艺术;科技创新;AI生成艺术;艺术观念;多维体验
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的跨界互动到现代的数字技术变革,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演变。在视觉艺术领域,科技的作用逐渐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创新驱动因素,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如今,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推动其走向多元化。
一、数字艺术的兴起与观念变革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物质生产力逐渐被知识、信息和技术创新等新质生产力所取代。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文化形态的深远影响,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运作方式,使人类创造性表达、文化传播和艺术形态产生了重大变革。这驱动了数字艺术的兴起,赋予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观念革新,推动了艺术从传统媒介向数字化、交互式媒介的转变。
(一)科技驱动数字艺术的兴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图形设计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数字艺术应运而生。数字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进行处理、存储、修改或更新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基于技术手段的创作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达方式。数字艺术根据媒介与表现形式可分为数字影像、动画、绘画、网络艺术、多媒体、虚拟仿真、数字设计和数字音乐等类型,并且各自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互动性、虚拟性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去物质化”特性,强调通过技术工具来创作、展现和传播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媒介的物理和时间限制。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即信息”[1],科技作为艺术的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内容的本质。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构艺术创作的框架和认知方式。数字艺术的兴起正是科技作为新媒介带来的信息、感知和互动方式的深刻转变。
(二)观念变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视觉艺术观念的变革经历了从传统写实主义到现代抽象艺术、从单一形式表达到多元化与跨媒介融合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的过渡,再从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到多元化、全球化艺术表达的转变。艺术家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采用更为前卫、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并通过反讽、调侃等方式回应社会现实和全球化的冲击。[2]视觉思维的观念变革体现在从传统绘画中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向现代绘画对光、色、主观感受表达的转变。[3]宋清(2015)在《当代艺术与设计观念变革》一文中阐述了跨界变革使艺术和设计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观念变革理论涵盖了本体论的转变,即艺术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还在于思想层面,观念艺术是用思想的艺术取代感官和审美的艺术[4];现象学的观众体验变革,使观众成为互动参与者;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打破了艺术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下,数字艺术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流动性;全球化与信息化促使艺术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形成更加融合、多样的创作环境。这些理论共同推动了艺术从传统的静态、实体化形式向互动性、多元化的数字艺术形式转变。
二、科技创新驱动视觉艺术多元化表达
(一)技术革新艺术创作手段的多样化
技术革新使视觉艺术的创作手段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数字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引入推动了艺术创作走向数字化、多维度和程序化。Photoshop、Blender、VR、AR等数字工具使得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更加灵活高效,数字绘画、3D建模及3D打印突破了平面限制,实现了虚拟到实体的无缝转化,为雕塑和装置艺术带来了全新可能。人工智能的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AI技术,尤其是生成对抗网络(GAN),能够自动生成符合设定规则的艺术作品,使得创作不再仅依赖于艺术家的手工技巧,而是通过人机协作达成。艺术家由创作者转变为AI的“训练者”或“引导者”,这种创作身份的重构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科技的独特魅力。生成性艺术与程序化创作进一步拓宽了艺术的边界,艺术家通过编程设定规则,计算机根据这些规则自动生成独一无二的作品,提高了创作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使艺术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持续的变化能力。因此,科技的进步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也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与创新。
(二)跨媒介融合与互动沉浸体验
科技创新推动了视觉艺术的跨媒介融合与互动沉浸体验,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趋势。周婷(2019)在《新媒介时代下视觉艺术的融合路径探讨》一文中阐述了紧跟科技优势,整合新媒介传播平台,发展以绿色数字媒体艺术为特色的视觉艺术新理念[5]。科技创新推动视觉艺术多平台传播和市场去中心化发展。通过融合影像、声音、装置等多种元素,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多维度、多感官的艺术体验,拓宽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影像与声音、雕塑等多媒介的结合使艺术作品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对观众产生了多样作用,打破了艺术的传统界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表达形式。新媒体艺术和互动装置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艺术的互动性,观众通过视频、投影、体感设备等与作品进行实时互动,使得每次体验都独一无二,打破了艺术作品的静态性。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则增强了艺术的沉浸感与互动性。VR让观众可以进入虚拟世界自由探索,AR则将虚拟图像叠加在现实中,带来独特的增强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科技推动的跨媒介融合、互动装置与沉浸式技术,为艺术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艺术创作从视觉呈现转变为观众参与的多维体验,增强了艺术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
(三)跨学科融合与全球文化多样性
科技创新推动了视觉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使其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并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跨学科合作成为视觉艺术的重要趋势之一,艺术家与科学、社会、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将艺术与科学、社会及环境等深度结合,创造出如生物艺术和数据可视化艺术等形式。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还探讨了生命、伦理和社会现象,赋予艺术科学深度和教育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跨文化的艺术表现,突破了单一文化的限制。通过结合东方水墨与西方抽象等风格,使艺术作品展现出多样化的文化融合,进而使视觉艺术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数字平台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视觉艺术的全球传播,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地理限制,而且社交媒体和虚拟展览能使艺术作品面向更广泛的受众,增强了艺术的普及性和影响力。
三、科技创新驱动视觉艺术观念变革
(一)艺术原创性与艺术家身份的重构
人工智能(AI)的发展深刻改变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家的角色,重新定义了“原创性”这一概念。传统艺术创作依赖艺术家的独特灵感与手工技巧,但生成对抗网络(GAN)等AI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生成新的艺术作品,使得艺术家的角色从直接创作者变为规则设定者与引导者。这种人机协作的创作方式充满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作品的最终形式由算法、数据及偶然因素共同决定,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原创性的反思。AI生成艺术作品的版权问题也使传统的版权归属变得复杂,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创作归属权和艺术伦理。这种变化对现有的法律框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创作者身份和作品权属产生了新的思考。此外,AI工具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导致创作去专业化。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简单的AI工具生成复杂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变得更加民主化和普及化。这既是对艺术家独特地位的挑战,也扩大了艺术创作的参与范围。
(二)艺术价值与审美标准的重塑
科技的介入重塑了艺术价值标准与审美理念,推动了艺术价值从传统技艺与情感表达向技术应用与创新过程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艺术的价值与艺术家的技巧、思想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而在生成性艺术和AI艺术等新兴形式中,艺术价值更多体现于技术的应用、创作的创新性及人机协作的独特体验。生成性艺术(Generative Art)强调创作过程的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这使得每个作品都是独特的。艺术家设定规则与框架,计算机通过算法和随机性生成作品。艺术价值不再单纯依赖手工技艺,而在于算法的复杂性和创作过程的独特性,艺术家角色由独立创作者转变为规则设定者与引导者,这种过程性成为生成性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互动性和参与感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新标准。通过互动装置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艺术不再只是静态的视觉展示,而是一种观众与艺术共同创造的体验。观众的行为直接影响作品的表现形式,使得每次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的互动性与观众参与的深度成为评价其价值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单方面的表达,而是通过观众的反馈与互动实现了新的艺术体验与价值。科技的发展还推动了艺术审美标准的多元化。传统艺术注重和谐、平衡等视觉美学,而科技驱动的艺术更关注创作背后的算法逻辑、技术与艺术的互动过程及情感共鸣。这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突破了传统评价体系,强调创作过程中的技术与人机互动,使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丰富的可能性。
科技的融入促使艺术价值与审美标准从单纯的技艺展示向过程、互动与技术创新转变。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独自的情感表达,而是艺术家、技术与观众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当代艺术价值和审美理念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三)观众体验的重构
科技的进步重构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将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艺术创作和体验的积极参与者。在传统艺术中,观众的互动仅限于视觉和情感感知,而科技驱动的艺术通过互动装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互动装置艺术让观众通过肢体动作、声音、触摸等行为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使观众成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6]。这种动态共创的方式打破了艺术的静态性,使每个观众的体验都独一无二,建立起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VR和AR技术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VR技术让观众能够“进入”虚拟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节,而AR技术则将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和空间感,使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体验者。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艺术体验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分析观众的行为和偏好,艺术展览可以为不同观众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四)视觉艺术的传播与市场变革
科技创新深刻改变了视觉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市场结构,使其更加去中心化和数字化。传统艺术传播依赖画廊、博物馆和拍卖行等机构,而数字平台和虚拟展览的兴起打破了这种中心化模式。社交媒体、在线画廊和虚拟展览使艺术家能够直接面向全球观众展示作品,克服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艺术的普及性和开放性,降低了传播门槛。NFT(非同质化代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市场带来了颠覆性变革。NFT赋予数字艺术作品独特身份,使其可以确权和交易,绕过传统画廊和拍卖行,实现了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则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版权归属,提高了艺术市场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这种去中心化的市场模式使艺术家拥有更多自主性,增强了艺术市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同时,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推广效率。艺术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观众直接互动,分享创作过程及背后的故事,增强观众的理解与共鸣,缩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直接沟通的方式拉近了艺术家与受众的联系,使艺术推广更具个性化与深度。科技推动视觉艺术传播和市场向去中心化、数字化发展,赋予艺术家更大的自主权,拓展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市场化路径,塑造了更加开放、高效、多样的艺术生态。
四、结论
科技赋予艺术创作全新的可能性,促使视觉艺术向多样化、跨媒介、跨学科的方向发展,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动态和沉浸式的互动。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视觉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也促使艺术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艺术在创作方式、价值评判、观众体验和市场结构上,都呈现出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趋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生态体系。这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使视觉艺术不断演变,进而走向更加开放、互动和复杂的未来。科技创新为视觉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为人类文化和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和价值认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皮力.观念的形态:1987—2007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7(4):10-13.
[3]蔡元.视觉思维的观念变革: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及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开端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5(2):282-284.
[4]王丹云.观念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去物质化”现象与“艺术的终结”[J].艺术工作,2024(1):44-49.
[5]周婷.新媒介时代下视觉艺术的融合路径探讨[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9(5):255,284.
[6]王汉钰.新技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J].新美域,2023(11):127-13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淑敏(199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设计、数字艺术服务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