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瓶花题材形式美的研究

2024-12-10 00:00:00罗宝艳 伍小珊
名家名作 2024年36期

[摘 要]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画种,其以花卉、飞鸟、鱼虫等为主,表现形式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而瓶花是传统花鸟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瓶花的静止意象与水墨的随意融合形成一种奇异的呼应,看上去宁静、祥和,给人一种愉悦的艺术享受。最早的瓶花形象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此外关于瓶花题材的画作,在《历代名画记》和《宣和画谱》中也并不鲜少。仔细研读瓶花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瓶花题材在清代已逐渐形成一种独立于花鸟画之外的题材。瓶花题材凭借其独特的留白式构图、形体上的插花技法、画面中所蕴含的吉祥意蕴、宫廷节令画的装饰作用,使得其在清代宫廷绘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分析瓶花题材的形式美,旨在追求对形式美的掌握和扩展,表现其多样化和可能性,使得中国传统花鸟画瓶花题材在当代百花齐放。

[关 键 词] 花鸟画;瓶花题材;形式美;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构图;造型

一、花鸟画瓶花题材形式美探源

在我国的绘画当中,花鸟画对形式美是最为看重的。花鸟画的形式美起源之久远,展现的种类之多、形式之完美,也是别的画种所不能比拟的。下面笔者将对花鸟画的起源和它所展现出的风格进行分析。

(一)年生岁久——瓶花题材的由来

中国的花鸟画在原始时代就已萌发,那时的雕刻、绘画尚未形成清晰的分工,但是当时在陶塑上雕出的鱼、鸟、兽、花等纹饰,毫无疑问对花鸟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代已有在器皿中插花的记载。《修行本起经》中有言:“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1]其中提到了一女子持着盛花的花瓶供奉佛祖。

宋代是陶瓷的黄金时代,除了青瓷、白瓷、黑瓷外,还出现了彩瓷、花釉瓷等享誉全球的名瓷。这种精致的手工艺品,是贵族、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欣赏的,并对当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用瓶作画,既体现OLKOiiPXIVkRo0WkuuequydWr231Lu5SyT3LTyc7yU8=了时代的审美需求,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特点。清代有关瓶花的记载也有许多。文学家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提道:“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2]表示瓶花既可以被贵族、文人墨客所钟爱,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走进普通WTba1BdT7I+qGrXljvPQiLzRW/VNdiny1nWlc0Sc2Is=人家。因此,这一时期有关瓶花画的创作也随之兴起。

(二)应运而生——瓶花题材独立成画

早期——简约大方。现存最早的一幅以瓶花为主体的作品,是宋代姚月华的《胆瓶秋卉图》。这幅画的右边是一只黑色的瓶子,瓶子的瓶颈比较细,肩部和腹部都是浑圆的,并没有过多装饰。画中的六朵菊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有荣有衰。其中花朵与瓶身比例协调,叶片的舒展使花朵具有前后相连的效果,其绘画风格与宋人的精雕细琢、层次感相吻合。这幅画描绘得非常精细,菊花的花瓣线条清晰,淡淡的紫红色与白色相间,使得花朵看起来娇嫩欲滴。瓶身虽然是黑色,但也有明暗的转换,而瓶身与叶子的颜色则比较深沉,给人一种简单而又平静的感觉。从插花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瓶花画以简约、朴素的风格为主。

中期——富贵典雅。“清供图”是一种独特的瓶花画,将花瓶置于书桌上,寓意“平安”。元代文人钱选所绘的清供图多为代表,其中《端午清供图》与早期的瓶花题材相比,其画面更加丰富。通过这幅作品不难看出,此时的画风富丽高雅、描绘细致、用色饱满,充分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后期——素雅自在。明朝的大部分瓶花画都是文人所创作,陈洪绶的作品是其代表,他的作品画面营造出一种优雅的、轻松的氛围,作品中的花卉材质对比强烈,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在花器的选择方面,陈洪绶的作品多为素雅的瓷器和青铜,并有玻璃器皿、竹管等装饰,有时他还会用丝帕把花瓶包起来,让花瓶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穿着精致丝绸围裙的美丽女子,更平添了几分优雅,使明代文人插花体现出洒脱、活泼、素雅的风格。

二、花鸟画瓶花题材的形式美

清代是瓶花题材发展的顶峰时期,代表了瓶花题材绘画的最高水平。下面将从构图、造型、表现技法、设色等方面,探究清代瓶花的形式美。

(一)错落有致——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的构图

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可以根据瓶花数目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单一的瓶花,另一类是多个主题的瓶花。单一的瓶花图案构造非常简单,以瓶为中心,呈矩形排列,瓶子和瓶内的插花部分基本呈对等分布。瓶子的形状大多为常见的长方形,或为下宽上窄的三角形,而插花则大多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深浅不一,高低起伏地分布在瓶子周围[1],其代表作有郎世宁的《聚瑞图》。两个主题的瓶花构图也并不复杂,多数选用一高一矮两瓶插花,或一瓶插花和一件博古物,高低搭配明显,也可以一前一后,上方留出更大的空白,其代表作有汪承霈的《瓶花图》。三瓶或三瓶以上的瓶花构图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征,画家将物体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瓶身与瓶身、花朵之间的间隔将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其代表作有贾全的《岁朝图》。

(二)意态天然——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的造型

清代宫廷插花在形式上的特点基本继承了明朝的插花技法,体现了花枝的自然生长,其高低错落、参差变化。

清代插花高低呼应、块状与枝条之间的比例都比较讲究。例如,蒋廷锡的《岁朝清供图》中的插花,以牡丹花为主,单牡丹花就占据了画面很大的一部分[1]。相比较之下,梅花所占画面要小得多,梅花在牡丹花的四周,就像是众星捧月一般,与牡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瓶中插着的梅花是一种折枝花,这是一种从左向右伸展的梅花,左高右低,枝头微弯,枝条粗壮,一朵朵梅花排列得恰到好处,为整个插花增添了一种别样的美感。

(三)细腻严谨——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清代工笔以宫廷风为主,其为了满足皇家的审美观念,瓶花题材依然保持着用笔精细、描绘严谨的特点。清代瓶花工笔画的表现技法可分为传统工笔勾勒的技法、工笔勾勒结合没骨的技法、中西结合技法[1]。

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基本呈现“黄家富贵”的风格。黄荃和他的儿子黄居宋等人的花卉画,墨线都很少,而且颜色也很少,他们将这种画法叫作写生;徐熙的笔墨简单,虽然没有黄荃那么精致,却栩栩如生。徐熙的后代学着黄家的传统,不用墨汁,而是用颜色来画,这就是所谓的没骨图;而清代宫廷画家就是用写生和没骨结合的方法来描绘画面。清代宫廷瓶花画受到西方绘画方法的影响,整体上保持了用笔精细、描绘严谨的特点。这类作品多出自郎世宁的手笔,他在中国的几十年里,尝试将西方的明暗画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趣味相结合,笔下的花卉生动多姿。他将西方的光影画法运用到中国的花鸟画中,这种中西绘画的融合为清代宫廷瓶花画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气息。

(四)富丽和谐——清代宫廷瓶花花鸟画的设色

在传统的工笔画中,颜色占有很大的比重,清代宫廷画家喜好工笔重彩和没骨技法,他们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敷色方式,画面虽色彩多样,但一定有主色。青、紫、黄、白这些相近的颜色不能同时出现,大红、大绿之类的也只能偶尔出现一次。总的来说,这类绘画表现出画面颜色丰富、色彩鲜艳的特点。

为了使画面的颜色协调,画家要调整颜色的饱和度。这就要求画家要灵活变化,不能套用固定的调色手法,要随画面的不同而调色,这样才能使画面更生动。

三、花鸟画瓶花题材形式美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绘画文化的传入,新时期画家的意识觉醒,花鸟画的形式美也随之不断拓展。下面将从花鸟画的造型、色彩、构图和笔墨技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意写形——造型形式的拓展

在传统花鸟画中,绘画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写生为基础[3],侧重对物体的精确把握,如对花草、树木、昆虫、鸟类等的精确描绘。然而,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意花鸟的造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象写形”逐渐让位于“以意写形”[4],使得花鸟画蕴含着强烈的抽象意味。当代花鸟画深受西方绘画形态巨变的影响,画面的抽象性愈渐突出,其在继承传统花鸟画特点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抽象、变形的艺术风格,瓶花题材的花鸟画也不例外。

(二)中西结合——色彩形式的拓展

在用色方面,瓶花题材基本沿袭了“随类赋彩”的传统技法,无论是浓墨敷色还是浅色晕染,都是为了“再现”物体内在的颜色特性,而这一表现会有“程式化”的缺点。近代,受西方美术的介入和影响,瓶花在色彩上有了不同的发展,一类是延续传统水墨技法,将笔墨语言发挥到极致;另一类是汲取西方的艺术特色,形成“新时代水墨”;还有一类是将色彩和墨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色墨的交响乐。另外,许多花鸟画受到西方印象派艺术手法的启发,忽略光色,强调光影在物体上的表达。

(三)搜妙创真——构图形式的拓展

瓶花花鸟画同传统花鸟画一样,构图讲究“起承转合”,强调画面的“势”,画面讲究“留白”,力争做到“自然天成”,使画面人为痕迹减弱,甚至不曾出现。而当代花鸟画由于受到西方艺术中黄金比例、焦点透视等因素的影响,其章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结构上也得到了持续的拓0988e618d13f56bceccf74e976293fbe展。相比古人追崇的“取法自然”,当代画家在构图时,更多地参考和汲取“平面结构”乃至“立体构成”原理,着重强调点、线、面等要素在画面中的排列和组合,使画面的“主观”意味增强。当代花鸟画有时强调“势”,强化形式的韵律,有时彻底淡化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具有一种梦幻、空灵的美感。

(四)取而代之——笔墨形式的拓展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5]“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6]他提出了“立意”与“笔墨”之间的主从关系。可以看出,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第一位,有时把它作为中国画技法的统称。但当代画家在新时期以空前的创新精神展现了笔墨技巧,最具代表性的是用纹饰代替了笔墨,如拓印法、喷绘法、皱纸法、胶量法、干擦法、留白法、油水分离法、浸渍法、点法、擦法、玻璃水印、局部矾染法、撞水撞色等[4]。肌理的使用使画面呈现出与以往高难度、复杂度不同的画面特点,这是当代花鸟画与传统花鸟画在视觉感官、技法层面上的巨大差异。肌理在当代花鸟画中已经十分普遍,其为当代花鸟画增添了许多天然的形态美。中国水墨画虽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和技巧,但传统的笔墨技巧仍然是其主要的美学要素,并得到广泛发展。

四、结束语

形式感是画面的组成要素,也是绘画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中国花鸟画发展至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形式感来讲,如何完美地平衡对传统的继承和新风格的创新的问题,是当代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家和理论家必须去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7]。同时,随着中西绘画的融合,也促使我们不断地开拓、创新,进而创造出一种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在运用形式美规律的过程中,在美学创作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知识的累积、是一种宝贵的遗产。另外,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范围不断扩大,美的东西也会层出不穷。从形式美的生成法则出发,人们不断地加强对画面中形式感的探究与创新,并自觉地将审美意识融入其中,从而使形式美得以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鸟画呈现出一种新的美学趣味,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和交融、中西结合与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花鸟画的形式美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庆烨.清代宫廷瓶花画研究:兼谈自我创作[D].南京:东南大学,2020.

[2]司茹.工笔花鸟画瓶花系列创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3]汪梅.当代巴蜀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张燕.“盖纬之成经”:浅谈中国花鸟画形式美构建及拓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5]张雪.得意忘象:析唐世和《墨荷系列》之笔墨神采[J].青春岁月,2014(1):113.

[6]陈晓星.中国画笔墨的绝对意义[J].创作评谭,2008(5):57-58.

[7]黄欣.中国花鸟画形式美浅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罗宝艳(1998—),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笔。

伍小珊(1982—),女,汉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