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角下多元形式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实践

2024-12-10 00:00:00汪昊
名家名作 2024年36期

[摘 要]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孕育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物质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精神资源,是新时代涵育乡风文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提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应清晰化定位,将公共艺术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乡村精神、提升乡村品质的重要手段;要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推进现代理念与乡土文化的融合,运用复合材料及现代技术,提高作品的互动性;应创新公共艺术的创作主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优化制度设计,强化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公共艺术;乡村振兴;雕塑;装置艺术;壁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的振兴关乎乡村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思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方式,保护和传承好这份宝贵遗产,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促进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激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课题。本研究旨在从红色文化视角出发,探讨多元形式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实践。

一、红色文化视角下公共艺术的多元形式

(一)雕塑:凝固的历史,生动的传承

红色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最为直观且富有冲击力的形式之一,以其三维立体的空间语言,将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或抽象的精神概念具象化,使之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这些雕塑作品大多选址于公园、广场、纪念馆等公共空间,以美化城市环境。它们如同一部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壁画:色彩的叙事,文化的展现

红色壁画以墙面为画布,用色彩和线条讲述红色故事、传递革命精神。不同于雕塑的立体呈现,壁画更擅长展开宏大的历史画卷,将革命场景、历史人物或重要事件以平面绘画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在城乡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区,红色壁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装饰了环境,以艺术的手法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艺术技法的进步,现代壁画逐渐从单一的平面转向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表达,使得红色文化的展现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三)装置艺术:创意的碰撞,观念的革新

在公共艺术领域,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互动性,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艺术家利用现代科技材料,如金属、塑料、光影等,结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创作出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深意的艺术作品。这些装置艺术作品寓意深刻,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如广西艺术学院学生的作品,构建了与红色精神相关的装置艺术,展示了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创新,促进了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让传统精神以更加新颖、生动的方式被大众所感知和接受。

(四)舞台演出与绘画:综合的艺术体验,情感的共鸣

舞台演出与绘画作为更为动态和细腻的艺术形式,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贡献了独特的力量。舞台演出通过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将革命历史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而绘画,尤其是主题性创作,如“重走三江红军路山水画创作”,展现了革命时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蕴含着艺术家对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引导观众走进历史并产生共鸣。

(五)互动性公共艺术:连接你我,共享记忆

互动性艺术打破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界限,鼓励公众直接参与,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红色主题的互动性公共艺术,如利用AR技术重现革命场景、设置互动体验区让参与者亲身体验革命历程等,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促进了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和传承。基于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触达人心,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二、红色文化视角下多元形式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明确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为乡村文化振兴确定方向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公共艺术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首要任务是明确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将其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乡村精神、提升乡村品质的重要手段。

1.传承红色文化,展现乡村历史记忆

红色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历史记忆和精神的象征。公共艺术应深入挖掘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以艺术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让村民和游客在欣赏公共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例如,在革命老区村庄中,可设计一座融合当地特有石材与传统雕刻技艺的公共艺术作品,以“革命烽火岁月”为主题。该作品主体为一座雕塑,采用当地的青石材料,雕刻出一位手持红旗、目光坚定的革命战士形象,背景则巧妙融入山形地貌,形成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雕塑周围,利用当地的陶土烧制技术制作了展现革命生活场景的壁画,如军民合作、宣传动员等,色彩质朴而富有历史感。

2.弘扬乡村精神,激发村民自豪感

乡村精神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是乡村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公共艺术应通过作品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弘扬乡村精神,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以江西省井冈山市的一个乡村为例,笔者设计了名为“红土地上的田园诗篇”的公共艺术项目,弘扬乡村精神,融入红色文化,以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个项目中,首先选择乡村入口处的一块开阔地带设计一座雕塑群,主题定为“革命火种,照亮田园”。雕塑群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背景,采用当地特有的红石材质,雕刻出革命先烈与农民并肩作战、共同劳作的场景,展现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体现军民鱼水情深。雕塑群周围,种植一片象征革命精神的映山红,每当花开时节,红石与红花相映成趣,更加凸显出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沿着乡村的主要道路,设置一系列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壁画和装置艺术。壁画内容涵盖井冈山乡村的四季变换、传统农耕文化、民俗节庆等,采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乡村的美丽与活力。其中,特别设计几幅融合红色文化元素的壁画,如“红军桥上的故事”“儿童团的歌声”,让村民和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3.提升乡村品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公共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基于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品质,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些作品还可以成为乡村的标志性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可以在乡村的主要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艺术作品,为乡村增添艺术气息,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二)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1.推进现代理念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应注重现代理念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要引入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手法,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利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和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充满乡土风情的公共艺术作品。

2.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升作品品质

在公共艺术的材料选择和技术运用上,应大胆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新材料如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等具有质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可制作出更加精美和耐用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现代技术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为公共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法和展示方式。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复杂而精细的公共艺术作品;利用数字技术创建出互动式的公共艺术装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些手段可以提升公共艺术作品的品质,提高其趣味性和互动性。

3.提高作品的互动性,增强参与感

公共艺术作品应是动态的、可参与的。我们应提高作品的互动性,吸引更多的村民和游客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设置一些可以触摸、旋转、移动或发出声音的公共艺术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与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趣味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创作理念。

(三)创新公共艺术的创作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1.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艺术素养

为提高乡村居民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应定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艺术讲座、展览等,让乡村居民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通过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乡村居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例如,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或工匠到乡村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教授村民如何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如何利用当地的材料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2.优化制度设计,保障村民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障乡村居民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应优化相关的制度设计。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创作机制,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和权益;其次,应推出专门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居民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最后,要加强对公共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管理,使乡村居民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3.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实现共创共享

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将乡村居民作为主体和核心。艺术家、工匠和设计师应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与乡村居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应尊重乡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声音,将他们的情感诉求和实际需求融入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让他们成为作品的共同创作者和受益者。基于这种共创共享的方式,创作出真正符合乡村居民口味和需求的公共艺术作品,发挥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四)强化公共艺术本体创新,挖掘独特的艺术价值

1.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公共艺术作品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实用性,提升作品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居民和游客。例如,设计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座椅、凉亭、指示牌等,这些作品在提供实用功能的同时,成为乡村的独特景观。将公共艺术作品与乡村的公共设施相结合,如将艺术元素融入路灯、垃圾箱等设施中,提升乡村的整体美感。

2.构建公共艺术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构建包含创作、展示、教育、交流等多个环节的公共艺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平台和空间,还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系统的运作和管理,保障公共艺术作品的持续更新和维护,推进其可持续发展。例如,建立公共艺术基金,用于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的展示;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村民和游客提供艺术教育和培训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视角下的多元形式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清晰化定位、丰富表现形式和创新创作主体等策略,促使公共艺术传承和弘扬乡村的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的整体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品质,推动乡村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公共艺术的作用,发挥其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君.公共艺术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的应用探析:以广州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5): 65-68.

[2]马宇梵.公共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模式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4.

[3]肖金志.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艺术+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甘肃农业,2023(7):54-58.

[4]张晶璐,王美琪.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3):140-142.

[5]欧阳论,许超,吴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核心策略与实现路径研究[J].居业,2023(6):191-193.

[6]刘婷.教育公共性视角下汉字元素在红色文化的公共艺术中的设计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3.

[7]吴岱未,计菲.公共艺术资源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潘鹤雕塑艺术园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16(3):63-67.

[8]倪静静.新时代纪念性公共艺术空间的社会美育功能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视角下多元形式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AH05828)。

作者简介:汪昊(1984—),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雕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