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关于李骆公先生的研究相对匮乏。李骆公先生在篆刻领域的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其早年作为油画家所铸就的辉煌同样不应被遗忘。拟从李骆公先生的生平与求学经历入手,对其在上海美专、留学日本以及回国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所创作的油画展开深入分析。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系统阐述李骆公先生油画中的写意性特质,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深刻启示。
[关 键 词] 李骆公;写意精神;民族化;油画创作;野兽派
一、李骆公先生的生平
李骆公出生于福建福州,原名李英,后经历多次改名。他在求学期间结识了王永濂先生,在其言传身教下逐渐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亲友的支持与帮助下,他成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启了他的艺术之旅。
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李骆公受到现代艺术流派的冲击和启发,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欧洲艺术流派。他师承倪贻德和关良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曾留学日本,既深受野兽派等欧洲艺术流派的影响,又注重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表达。倪贻德先生提出的“民族的油画应汲取民族艺术的传统,外来的技术也必须民族化”这一观点,对李骆公的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专学习期间,李骆公以学习西方绘画为主,在毕业之际举办了“黑沙骆洋画作品展”,受到了广泛关注。随后李骆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远赴日本留学。
当时日本的现代绘画正处于鼎盛发展时期,日本油画在吸收西方油画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自身民族特性的独特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李骆公在日本期间,受到野口弥太郎、猪熊弦一郎等艺术家的影响。他自幼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留学期间,不惜重金购买八大山人的画册,并广泛浏览大量艺术文献资料,对中西方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吸收中国画的笔法并运用到油画创作中,逐渐在野兽派与中国大写意画之间找到了平衡,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回国之后,李骆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哈尔滨之春》《北方的风》等,在风格上已经渐渐开始中国化,在用笔和造型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写意画的韵律,营造出宁静、安稳的意境。在“中西调和”[1]“民族化”艺术思想的指导下,李骆公将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的语言特色融入野兽派的形式美中,使得他的艺术风格趋于成熟。1949 年,李骆公先生应邀为河北师范学院组建美术系(即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2]因为早期在上海美专和日本留学的个人经历,他十分注重实物写生,经常带领学生下乡采风,同时也强调个人风格的创新,提倡学生进行美术理论学习,将技法与理论相结合,在创作上不受困于为技法而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秉承油画民族化的理想,认为现代油画“需注重形式美,应走民族化的道路”,在后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中可以看见其中的发展传承。[3]李骆公当时在天津美院的教学理念是“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只要表现得美就是一幅好画”。随后他跟随夫人前往广西,在广西生活期间,他重拾学生时代就十分喜爱的金石篆刻,凭借自己的毅力以及对艺术的追求,把从西方绘画中学到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相融合,运用到篆刻之中,逐渐在篆刻这一领域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李骆公在油画、书法、金石篆刻等作品创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热情并付诸实践。他热爱艺术,用毕生精力感受艺术,过往经历成为丰富阅历,让他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见解。他与当时诸多艺术家、教育家为中国现代油画艺术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带给后辈无数的启发与感悟。
二、李骆公油画的发展
李骆公的创作大部分都是受到野兽派的启发,尤其是受到马蒂斯、弗拉芒克的影响最为深远。现存的李骆公的油画作品大多都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以及回国后所创作的,这一阶段他主要描绘哈尔滨的风景。如《冬日街景》《北方的风(街头即景五)》描绘了哈尔滨街头的热闹景象,画面中出现了马车、自行车、行人等元素,在构图上运用散点透视对画面进行了精心的排布。李骆公的哈尔滨风景,所描绘的物象并不详细,只求近似,但具有明晰的可辨认性,人物、房屋、船只和树木的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其笔触的生动、意态的活泼、情调的轻松则使人想到中国的写意画。[4]其画幅尺寸并不大,却能够从中看出宽阔延伸的感觉,也可以看出李骆公对于中国画的理解。
野兽派画家在创作上都十分注重对色彩的表达,马蒂斯认为色彩本身是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他让色彩成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而不是对自然的客观记录,将物象之间的关系通过色彩串联起来。从李骆公的作品《自画像》中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对于野兽派风格有自己的理解,《自画像》采用了非常主观的红褐色和暗绿色的对比来描绘皮肤,使用纯度较高的红色粗犷线条来勾勒人物的整体轮廓,人物背景相互融合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透过他的作品能感受到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在面对未来时的坚毅。而同时期的作品《夫人像》则与《自画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画中的夫人眼神温柔,手捧一束鲜花,身着露肩长裙倚靠在墙边,采用灰褐色、灰绿色较多,仅在皮肤和花束部分采用少量的红色,整体画面色调柔和宁静,将温柔大气而又不失坚定的女性气质描绘得生动形象,从中也能够看出李骆公对妻子的深厚情感。李骆公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绘画,而是学习和吸收了马蒂斯关于色彩情绪化的理论并加以提炼,最终在画面的整体调性上显示出独属于自己的浪漫色彩。他的色彩在后期作品中显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对固有色进行描摹的同时向着文人写意的传统色彩靠拢。如作品《北方的风(街头即景五)》整体是黄灰色的调子,色调雅致,形象上寥寥数笔却能感觉到行人的轻松愉悦,背景中的树枝随意舒展,整体画面氛围呈现出活泼欢快的气息,似乎已经有些文人画中的淡然意蕴。
回国后的李骆公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哈尔滨,这一阶段以创作风景作品居多,在描绘带有俄式风格建筑的同时,画面中常常伴有树木做动势的衬托,简单勾勒的行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更为观者展现了当时哈尔滨地区的人文历史风貌。哈尔滨时期,李骆公在绘画风格上其实已经趋于成熟,绘画风格已经呈现出“中西调和”[5]。他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较为简练,没有过多地去描绘外轮廓形象,而是将人物融于场景之中。画面中对于树枝的描绘则可以看出他结合文人画中对于线条的表达,人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情感、意境的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线的表达,线是写意油画中的基础。对于笔者而言,西方绘画中的线大多是具有功能性的,而东方绘画中的线则是在传达神韵和意境。例如,在作品《冬日街景》中,树木的树枝、马车的缰绳、建筑物的大门及台阶,在写意的线条表达下,看似随意地勾勒而成,简洁明快而又不失雅致,画面在线条的刻画下显得灵动活泼。同一时期的人物作品如《读》《沉思》在整体构图造型上与西画一致,但在一些轮廓线的处理上带有中国画的意味。
李骆公作品的题材和构成具有明显的西方现代风格,通过学习现代主义画家的风格,他的作品非常具有形式感。他的风景画在取材上就接近弗拉芒克,人物肖像画受到马蒂斯的影响,在笔触、色彩和造型上则又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画对待事物的观察方式更为宏观,因此很早就摆脱了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而是大胆地突破空间限制,转而采用更为平面化的空间表达。中国画的情感表达是委婉含蓄的,通过笔墨、线条来表达个人情感精神,一切的客观意向通过画家主观的内在表达最后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意境。李骆公的油画就带有明显的东方意境。[6]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将文人画中的“似与不似”融入油画中,他将西方绘画中的空间、透视、色彩、变形与中国文人画中的意境、传情、表意相结合,进而传递出自己的艺术思想。
三、从李骆公的油画看中国写意油画
李骆公在其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和探索。在上海美专求学的时期,他就表现出了对现代主义绘画的浓厚兴趣。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形式和色彩的大胆尝试,这反映出他在创作过程中对新思想和新技巧的积极探索。赴日本留学期间,李骆公深入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开始融合东西方的艺术元素,作品连续入选日本重要的十二、十三回独立美展[7],不仅震动了日本艺术界,还受到新闻媒体的追捧,这都表明他在艺术创作上取得非凡成就并获得国际认可。1957年后,李骆公转向现代书法篆刻研究,他的篆刻作品风格新颖、独树一帜,尤其是草篆作品大胆突破传统楷篆的艺术规范,将现代绘画的“形式美”与原始汉字的“象形美”、中国绘画的“墨韵”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画趣洋溢、虽古犹新的现代书法形式,得到画界同行的高度评价。[8]李骆公运用以往油画创作的经验,以中国传统写意油画作为灵感来源,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从构图节奏、虚实变化、动静结合等方面与传统篆刻技法相结合,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篆刻方法。
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在开始探索“中西融合”开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罗工柳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提倡和实践,“写意油画”这条线索始终贯穿于中国油画的整个发展脉络中。[9]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油画,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融入油画创作中,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写意油画风格。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中国画的笔法和构图原则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会利用油画颜料的特性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当代写意油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作品的立意主旨上有所不同,但在用笔的表达上非常相似。中国写意油画是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通过画家对艺术的理解和内化,从而转化出不同的形式语言,将形式放在绘画的本体里讨论,强调绘画本身的形式语言。从“书画同源”到“以书入画”,从油画民族化到写意油画,写意油画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审美,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发展创新,从而使油画进一步民族化。“中西结合”的艺术融合思想是能体现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10],中国文人画和西方现代绘画都注重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注重形式,反对模仿客观物象。李骆公通过大量中外艺术资料的对比研究,把个人绘画精神融入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中,提炼出能够让二者平衡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还反映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追求。正如关良先生所说:“取中西艺术之长,趋变求新。”
油画家董希文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一文中第一次谈到“油画民族化”这一概念:“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我们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11]中国画家在运用油画进行创作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尤其是文人画中的以诗入画、以意入画以及对书法的理解运用在油画中。书法的线条和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基,因此中国的油画民族化就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坚持西方现有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技巧,而是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所以中国的油画开始讲究书写性,研究笔墨的意趣,研究如何通过油画笔触来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写意油画正是在中国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下发展而来的。
在当代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写意油画要深入研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西方艺术文化,多维度观察,紧跟时代潮流,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从传统思想文化出发,创新绘画理念,摆脱西方审美定式,融入中国特色的造型风格与油画材料,赋予画面新的含义,营造写意氛围,形成中国特色油画。
四、结束语
李骆公的油画作品既有西方油画的厚重感与立体感,又不失中国水墨画的灵动与意境,其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中国画的写意风格与油画的质感完美融合,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虽然油画仅仅占据了一小部分,但他的艺术实践依然是一次深刻的艺术探索,为研究写意油画提供了学术范例。
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际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油画创作者应立足传统文化,融会中西方艺术,推动中国写意油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国写意油画的未来预示着艺术创新深化和文化自信表达,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同时,要吸收现代艺术的养分,拓宽表现的边界,从而展现多元包容的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陈传席.徐悲鸿和林风眠艺术主张之异同和影响:兼谈“中西分璧”、“中西合瓦”[J].美术,2013(10):104-107.
[2]杨冰莹.现代艺术的摇篮:天津早期现代艺术教育述略[J].艺术品,2019(10):44-49.
[3]郝青松.表现的形状:当代绘画的一种方法论建构[J].艺术广角,2019(4):20-26,97.
[4]郎绍君.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油画家:李骆公[J].美术研究,1998(1):60-64.
[5]张历.从野兽派到东方写意:李骆公的“写意油画”[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3):32-35.
[6]尹虹.“通变古今”视角下的中国画发展观[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0(1):77-78.
[7]丁伯奎.炽热的心:论李骆公艺术[J].北方美术,1998(1):4-6.
[8]李兆忠.李骆公的绘画梦[J].南方文坛,2022(4):68-70.
[9]包桂英.诗性的写意:妥木斯对罗工柳艺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美术界,2023(2):90-91.
[10]彭飞.关于徐悲鸿的“中西分璧”“中西合瓦”观[J].中国美术,2018(4):52-61.
[11]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J].美术,2003(7):55-58.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林钰洁(199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写意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