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放青春诗文间,莫因装饰凋朱颜

2024-12-10 00:00:00赵云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43期

“君不见”“揆诸当下”之流不绝如缕,古诗文成为写作的装饰品。此种“千人一面”的风气背后,究其本质,反映的是我们对于古诗文的一种“异化”使用泛滥成灾,甚至有重蹈明朝“八股”之覆辙。可这明显不是我辈青年愿意做的,更不是时代所希冀看到的。

在写作中,引用适当的古诗文为文章增味添彩,本来无可非议,可当那几句经典话语如同数学公式般被强行嵌套在一篇又一篇文章中时,就如活生生的动物被制成了死寂的标本,并且大量复制。试问,这是古诗文的归宿吗?

古诗文,是历代迁客骚人心情跌宕起伏时挥笔写就的精彩篇章。读之,仿佛自己置身于诗人身旁,或与之开怀大笑,或与之缄默不语,又或与之热泪盈眶。在体味诗人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读古诗文强化了我们的共情能力,让我们走近人间烟火,体察世间百态。时代变迁,但同一片天空下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无疑是历代诗人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古诗文,能带领我们领略自然的美好,知晓历史的兴衰。要领略自然的美好,就跟随王勃看看他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风景;或跟随周邦彦品味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夏日清幽;抑或跟随白居易领略他笔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深秋凄凉。要知晓历史的兴衰,就跟随青莲居士“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感受盛唐的自由与包容;或跟随易安居士“守着窗儿”,低叹“凄凄惨惨戚戚”,悲北宋末年的动荡与流离;抑或跟随毛润之“坐地日行八万里”,惊异“巡天遥看一千河”,震撼新中国的奋发与干劲。这些,才是古诗文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绝非“君不见”可见。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五言七律,平仄押韵,是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独一无二,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适当引用,便如虎添翼。可若我们继续追捧“君不见”之流弊,就只能如鲁迅笔下的“铁屋子”一般,从“昏睡中入死灭”,而不感就死的悲哀。

身在繁花里,不采自亦香。让吾辈脱去那形式的桎梏,深悟古诗文之美,且放青春诗文间,莫因装饰凋朱颜。

【湖北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

点评

这篇作文开篇直击问题本质,提出疑问;行文中,辩证地看待引用古诗词现象,“引用适当的古诗文为文章增味添彩”,但不可泛滥成灾,具有思辨性、启发性。紧接着分别从“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领略自然,知晓兴衰”“独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展现了考生深厚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