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前人简简单单一句话,明明白白道出了迎来“真正的相遇”之难。确实,人之相与,相见容易“相遇”难——彼此熟悉而能互开玩笑,未必是真正的相遇;真正的相遇,实际是相处者相知相敬、情意投合的一种美好关系。(以名言为由头,自然地引出“真正的相遇”的话题。)
人生很短,相遇太难,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在日常交际中,必须勇敢地“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不虚美,不隐瞒。简而言之,必得坦诚地、无保留地与他人交流。(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何谓“坦诚”?所谓“坦”,即坦率;所谓“诚”,即诚恳。“坦诚交流”,首先要求我们坦率表达,甚至直面分歧,吐露心声。(对“坦”“诚”的含义作解说,可谓一语中的。)这种不掩饰的表露,能有效避免问题的积压。像2021年3月,面对战略对话中美方的傲慢表现,杨洁篪掷地有声:“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和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以此表明立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身处“鸿门宴”,杨洁篪直言不讳,把美方代表拉回现实,表达了推动关系解冻的初衷。是uHAJgq1UTfjNVzq/WYmK6NY91P5y5MQ/5KTYEkOc+oQ=的,面对思想、理念上的冲突,我们只有坦然地面对差异并大声说出来,才能寻找到一条“破冰”之路。(段末增添了剖析事例的语句。)
如果说“坦”主要指直截了当的言说方式,那么“诚”除了指表达时的庄重态度,更多指向诚挚待人的心意与襟怀。(承上启下,衔接贯通。)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买橘子的两种方法》,涉及家庭成员间的以“诚”相待:刚结婚不久的“我”,从巷口买回三斤桶柑;同样买了桶柑的公公见“我”所买橘子都是带梗带叶的,便明确提醒“我”:“一定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买——梗是多么重啊!”此种提醒一方面是“坦率”的、直白的,另一方面更是“诚恳”的、满怀善意的——用张晓风的话说,就是“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论证入情入理,且这样的事理分析很有必要。)
无疑,坦诚交流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理解之花、互信之果,自然地生长于“坦诚”枝头,但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有时双方都坦诚,带来的却非但不是“真正的相遇”,反倒闹得不欢而散。于是,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想法,或不敢坦诚说出心里话的,大有人在。对此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两点:
(有机补入两点做法。)
其一,无需谈“冲突”就色变,一定要相信“坦诚”的力量。试想,当你客观指出工作伙伴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下次不会有同样的情况发生,这种诚实地说出想法的举动,其实是对彼此的尊重;如果对方和你一样怀有敬业精神,那么,即使一开始可能很生气,但后面还是会冷静下来,双方还可深入讨论以后相处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进一步讲,在经受“冲突”“矛盾”考验之后迎来的“真正的相遇”,难道不是“真正的相遇”之最高境界吗?
其二,不是所有的认知鸿沟都需要填平,不必强求“真正的相遇”,“各行其是”而“相安无事”,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前述“买橘子”的故事中,张晓风的做法值得称道:因为知道双方都没有错,她自己“挑叶子极多的来买”是打算把橘子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于是她“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并由衷地感慨两种“买橘方法一样值得尊崇敬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宽容异见并充分予以体谅就好,没必要人人务求“真正的相遇”、事事达成高度的统一。(实话实说,启人深思。)
是啊,“真正的相遇”离不开“坦诚交流”——正是在坦诚交流中,深厚的纽带得以编织,两颗乃至多颗心才靠得更近。只要相信“坦诚”的力量,心怀友善去积极沟通,在你我之间创造一种“春暖花开”的良好氛围,就不会是难事。(点题、作结。)
【江苏常熟市伦华高级中学】
■
考生修改时大刀阔斧地删去了原来第三个论证层次,而主要就“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中的“才有可能”,明确揭示出“坦诚”的内涵,并且强调了“一定要相信‘坦诚’的力量”,以及“不必强求‘真正的相遇’,‘各行其是’而‘相安无事’,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升格文的论证合理性更强,可以说是娓娓道出,有理有据。文中“理解之花、互信之果,自然地生长于‘坦诚’枝头”“进一步讲,在经受‘冲突’‘矛盾’考验之后迎来的‘真正的相遇’,难道不是‘真正的相遇’之最高境界吗”等文句,意蕴深长,耐人咀嚼。
作文周刊(高考版)2024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