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的优势在于善解人意

2024-12-10 00:00:00王玮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43期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意见不合是难以避免的。而所谓“坦诚交流”,意味着勇敢地吐露心声。这种不掩饰的真诚,往往能避免问题的积压——小至人与人相处,大到国与国交往,莫不如此。(提出中心论点——“坦诚交流”“往往能避免问题的积压”。但“避免问题的积压”与下文“迎来真正的相遇”之间,还是有较明显的差异的。)

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买橘子的两种方法》,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观念差异:刚结婚不久的“我”,从巷口买回三斤桶柑;同样买了桶柑的公公,见“我”所买的橘子都是带梗带叶的,便直言不讳提醒“我”:“一定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买——梗是多么重啊!”这属于个体间的相处、交流。再往大里说,像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举行。面对美方表现,杨洁篪直斥美方:“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和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以此鲜明地阐明立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身处“鸿门宴”,杨洁篪沉着应对,把美方代表拉回了现实。(顺着上一段的“小至人与人相处,大到国与国交往”展开论述,但列出实例之后,缺少必要的剖析。)

坦诚交流,要求我们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胸襟。(递进一层,突出“这种尊重……更体现在态度和行为上”。)在前述“买橘子”的故事中,张晓风的做法值得称道:在表明自己“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的理由后(“理由”究竟为何?这里语焉不详),又明确表达了对公公的“方法”的理解——“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因为知道双方都没有错,于是她“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在这里,“坦诚交流”表现为一种动人的情怀与无言的默契。(“动人的情怀与无言的默契”表述得并不明确,缺少过渡,也没有交代与坦诚交流的关系。)由此不难领悟:在这个世界上,常会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宽容异见,才是“迎来真正的相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坦诚固然有助于增进互信,然而,坦诚交流并不等于彻底坦诚地单向度“倾诉”。事实上,有些“坦诚的倾诉”恰恰是需要警惕的。有位留学生曾谈及该问题:作为交换生,“我”在法国某高中结交了好友乔安娜,内心郁闷时,都会第一时间向乔安娜倾诉。刚开始,乔安娜非常乐意倾听。但不知为何,她后来慢慢开始疏远、避开“我”。追问之下才明白,原因在于“被你的负面情绪和牢骚吓倒了”。以上虽属个例,却足以引发我们自省。确实,不是所有坦诚的倾诉都是正确的,不能把对方当成自己发泄不良情绪的“垃圾桶”。(这里所言“坦诚的倾诉”,实际并非真正的“坦诚交流”,而事例也不足以论证论点。)

是啊,“真正的相遇”离不开“坦诚”,而真正的“坦诚”则呼唤我们不回避分歧,不停留于言语,也不一味盲目地去倾诉。我们应心怀敬重而善解人意,在彼此之间营造理解与温暖的氛围。(结尾段对前文的归纳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概念界定仍存在问题,与前文的两个分论点也缺少呼应。)

这篇作文在论证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界定不到位。“坦诚交流”有哪些层面的含意?比如,“坦”指什么?“诚”又指什么?原文没有清楚地予以界定,只是用“意味着勇敢地吐露心声”一笔带过,这显然是不够的。在论证中,要重视“以理服人”。例如,可针对“为避免冲突”进行思辨——“‘冲突’真的就那么可怕吗”;针对“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进行思辨——“坦诚交流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坦诚交流而无法迎来真正的相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2.说理不通畅。整篇作文对“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阐释,仅仅停留在摆出事实、简单说明的层面;而“有些‘坦诚的倾诉’恰恰是需要警惕的”这一层次,又与题意若即若离。这就需要注意行文表达的准确通畅。例如,可重新拟定标题,可对叙例的文字作删节,还可增加一些在段与段之间起穿针引线作用的过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