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要分析黄公望先生《富春山居图》蕴含的艺术特色,希望能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美感。通过分析画面中的意境、笔墨技法、构图方式、思想感情等,欣赏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黄公望先生的内心想法,以及了解《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绘画艺术特色的分析,了解更多的绘画技巧、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关 键 词]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笔墨技巧;元代山水画
作者简介:苏玲(1982—),女,汉族,山西陵川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巅峰之作,也是我国元代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在分析这幅画卷的过程中,发现其蕴含的山水审美意趣是画卷的关键内容。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渐渐发展成熟;元代时期,我国山水画中抒情写意的表达效果达到了巅峰状态,其中《富春山居图》就是代表作之一,画卷整体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群峰竞秀的感受,描绘了富春江江畔独有的初秋之景。
一、探析《富春山居图》的价值
通过分析《富春山居图》的整体创作效果以及这幅画卷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得出,黄公望在该内容的创作过程中,章法十分严谨,给人一种画面工整的视觉感受,让人们在分析画卷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在分析黄公望的作品时发现,不仅仅是《富春山居图》,他笔下很多作品都展现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富春山居图》之所以成为黄公望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根本原因是《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以及笔墨技巧的选择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让人们在观赏《富春山居图》时能获得内心独有的平和感。
(一)对浙派画家的影响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可谓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以及传奇之作,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浙派画家而言影响更加深远。
浙派画家在赏析这幅作品时,基于传统绘画理念进行创新,创作了一幅又一幅令人喜爱的绘画作品。浙派画家通过分析和学习《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绘画特色以及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创作理念不断地创新和分析,了解画卷的特点,同时挖掘《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风貌,将自己在观赏这幅画卷时的收获与感悟运用在后续的绘画过程中。
(二)对社会以及审美发展带来的影响
《富春山居图》不仅在绘画方面产生了影响,对汉服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近几年先后推出了相关的邮票、艺术雕刻等,《富春山居图》系列文创作品不仅展现了这幅画卷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同时让人们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二、《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分析
(一)构图
1.横卷构图的艺术特色
《富春山居图》采用了横卷展开的构图方式,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也是画卷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横卷构图时,人们的视觉中心点位于水平线上,如同平移的摄像机,在视线上给人营造一种宽大、深远的局势,平移的视线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视野。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画面所想展现的山峦由原本的平行视线逐步走向纵深的方向。横卷构图中山水相连,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2.《富春山居图》的构图
《富春山居图》的构图可谓十分精心,无论是绘画中的山、水还是树木、舟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在这幅画卷中所有的位置安排均符合我国古代山水原则以及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从远处看这幅画卷给人一种视线开阔、景色苍茫之感,同时也展现了画面整体淡雅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富春山江畔温润的山光,体现了幽静雅致的意境。
3.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方式
宋代时期的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具有一定的区别,宋代山水画更多以全景式的角度进行构图,而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更多是将平原与高原相结合,给人一种志存高远、辽阔的感受,大部分的画卷构图方式层次清晰、意境广阔,近景多以松竹进行点缀,远景则以山川为衬,利用河流隔开。《富春山居图》在进行构图时,将主图布置于画面中,上下均有一定的留白,具有极强的下沉感以及上升感,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观赏体验。
(二)笔墨技巧
1.笔墨技巧的重要性
在对任何一幅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索时,必须了解绘画作品本身所展现的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具有极强的艺术风格,画家利用淡雅的笔调清晰地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独特景色,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观感。观者还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富春江一带秋天的景色,身临其境地感受富春江一带秋天的独特美景。
2.笔墨技巧的选择
在《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将浓墨与淡墨相结合。例如,画山水等景物时,通过将两种不同的画法相结合,形成由淡到浓的层次表现,无论是山水或是树木都在画面中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浓淡结合也体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观赏这幅画面时能够感受到黄公望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感染力。在《富春山居图》的画面中,无论是山川还是舟渡均以淡墨为主,寥寥几笔却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画面的独特美感。
3.笔墨技巧与画面之间的关联
利用不同的笔墨对不同的景物进行刻画和描绘,让整幅画面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受,节奏的变化更加丰富。无论是干枯还是湿润的墨法运用,或者是淡墨与浓墨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得景物跃然纸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效果。在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笔墨虚实、枯润相结合,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富春山居图》对水面波纹的勾勒和表现上,所采用的是横向处理方法,江面给人一种极其生动的感受,使画面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所有观者的面前。利用长线条对山体相交处进行表现,或是对浅水处进行表现,具有极为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人们在观赏画面时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也赋予《富春山居图》极为强大的、蓬勃的生命力,提升了画面本身的自然性和美感。
4.笔墨技巧使用的价值
在《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过程中,其艺术特点非常明显,通过笔墨之间的浓淡结合,能够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绘画本身的生命力。画卷的笔墨技法娴熟、落笔有力,通过粗细长短不一的横点、竖点等,将富春江一带的高峰、平坡、丛林等一系列自然景物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画面本身的生动性,在欣赏画卷时宛如真的到了富春山江畔一般,领悟了自然奇观,也感悟到了创作技巧的独特性。
(三)意境
1.意境的重要性
在分析《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时,发现意境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意境是极为重要的,其可以增强作品本身的艺术表达效果,让人们在看到这幅作品时拥有丰富的内心感受。意境也是绘画者与观者之间基于情感和精神的沟通,这也是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纽带,一幅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原因就是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是独一无二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的独特景色,初秋时节的景色可谓扣人心弦,充分地表达了中国山水画中不容忽略的美学特点。在分析《富春山居图》时,发现其不仅仅是对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树木以及湖畔泛舟等景物进行勾勒,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想。黄公望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充分地展现了他极为扎实的绘画基础以及对笔墨技巧的掌握,以及对自然和情绪的表达,这也使得这幅画卷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2.实现寄情于景的自我表达
绘画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载体,这也是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内容,是山水画情感表达的有力支撑。《富春山居图》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所展现的是绘画者自身的精神世界,将自己的心灵、想法、对世界的认知寄托在画面中,寄托在自然景物中,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将自然景物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和载体。
3.黄公望的经历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分析《富春山居图》的画面,首先应了解黄公望“宁静以致远”的画风,感受他淡泊名利的心态。黄公望与其他人不同,一生历经坎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辛酸。他年轻时做过书吏等,后因被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他行走于江湖,长期游走在不同的山川湖海之间,发现了山川湖海的美,实现了对自身的疗愈,进而越来越喜欢自然景物。绘画创作时,他将自己对自然的领悟和感受融入其中,对朝暮的变化可谓是了然于心,借助富春山两岸的美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情景之间的充分交融。
(四)《富春山居图》作品的简洁性
黄公望先生借助绘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运用独特的绘画方式对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进行描绘。通过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身的情感充分展现在了画卷上,让《富春山居图》不仅仅具有绘画本身的美感,也传递了更多的精神内涵。相比于传统的山水画而言,《富春山居图》在当前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学习和钻研,也是因为其在造型方面独具特色,并且相对简约,寥寥几笔就将景物的特点全然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将富春江一代初秋的客观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和其他的山水画相比,《富春山居图》在绘画时并没有用相对夸张的笔墨进行创作,浓墨重彩在这幅画上出现的相对较少,也没有通过大量的装饰创造对绘画本身进行描述,虽然相对简单,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富春江一带独特的画面美感,打破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中对画面、对景色本身所具有的束缚感。黄公望的创作可谓是率真且随意,使用独特的绘画方式对造型进行客观形象的勾勒和描绘,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并且让人们能够真切地观察、体验、了解绘画本身的价值和美感,这是一种极强的笔墨技巧,展现了黄公望的绘画能力。他在绘画的过程中以心为主、以物为辅,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传世的经典作品,在构图、笔墨技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独具匠心,使得这幅画卷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特点。为此,我们需要对《富春山居图》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这幅画卷的独特美学思想,对艺术特色进行欣赏,感悟独特的绘画风格,加强对美术技巧的学习、对美的启迪和感悟,了解什么是情与景,领悟这幅画卷本身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焦晓杰.《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J].艺术评鉴,2021(7):41-43.
[2]陈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赏析[J].美与时代(中),2023(9):54-56.
[3]刘凡,田沁园,张都.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疗愈功能研究: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例[J].美术大观,2022(10):114-117.
[4]王诗丽,王凤珍,史豪祥.基于景观图示语言的《富春山居图》生态智慧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4):106-113.
[5]何宇清.千古传奇的精神家园:《富春山居图》赏析[J].书画世界,2021(9):86-87.
[6]张腾文.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J].艺海,2019(8):58-59.
[7]黄澜.画可道,非常道:浅读《富春山居图》之感[J].名作欣赏,2022(33):164-166.
[8]楚胜蓝.探究《富春山居图》中的构图形式[J].美与时代(下),2020(5):62-64.
[9]巩朋.浅议《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审美观[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3-24.
[10]钱昀.长卷铁画《富春山居图》解析[J].国画家,2019(2):71-73.
[11]张惠丹.探析《富春山居图》的文化价值传播[J].美与时代(中),2018(11):142-143.
[12]王颖尉.品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J].戏剧之家,2016(22):162.
[13]焦继萍. 《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的审美启示[J]. 艺术评鉴,2023(23):38-43.
[14]张丽娟. 走近黄公望与他的《富春山居图》[J]. 兰台世界,2014(21):120-121.
[15]戴平. 说不尽的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评富阳越剧《富春山居图》[J]. 中国戏剧,2023(10):41-42.
[16]费幼文. 小学美术欣赏“一图三式”的学习路径探究与运用:以《富春山居图》欣赏一课为例[J]. 新课程,2023(4):49-51.
作者单位: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