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景画将360度环绕式的绘画创作与地面塑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让观者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其中沉浸感则是全景画最核心的特质。旨在从视觉沉浸、心理沉浸和物理沉浸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全景画沉浸感的生成原理与实现方法,并对未来全景画的全息沉浸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关 键 词] 全景画;视觉沉浸;心理沉浸;物理沉浸;全息沉浸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红色美术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项目“中国全景画中红色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ZHM-2023-13)的成果。
作者简介:高昇(199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重大题材壁画教研室主任,中国壁画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美术学。
丁力(200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
全景画(Panorama)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欧洲,爱尔兰画家罗伯特·巴克(Robert Barker)于1787年提出了“全景”的概念,并在伦敦注册了专利权,次年展示了第一幅全景画作品《爱丁堡风景全景画》。全景画通过360度环绕绘画,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早期的全景画通常描绘城市景观或自然风光,观者站在中央平台上,仿佛置身于画面场景之中,进而获得沉浸感。
1989年,中国的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创作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全景画创作开始了新纪元,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接连创作了《清川江畔围歼战》《赤壁之战》《济南战役城区攻坚战》《淮海战役》《郓城攻坚战》等9幅全景画作品,其中还包括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全景画——郑州中原福塔内的《锦绣中原》。全景画以这种雅俗共赏、沉浸感极强的方式,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全景画逐步融合数字影像、立体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多维度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宋惠民教授曾感叹:“21世纪,将是中国全景画辉煌的世纪。”[1]
全景画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在现代纪念馆的展陈中,其被广泛应用于历史重现、教育展示等场域。全景画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沉浸感是全景画最核心的特质之一,它决定了观者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因此,深入探讨沉浸感的生成原理和实现方法,不仅有助于丰富全景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能为未来全景画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一、视觉沉浸:全景画的视错觉艺术
全景画的“沉浸感”生成深深植根于视觉层面的表现,其通过巧妙的构图设计、色彩运用、光影效果以及各种视错觉的应用,创造出一种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的感受。
全景画的巨大尺幅和地面塑型与画布巧妙衔接的细节表现是其视觉沉浸感的重要来源。全景画通常是长度超120米、高度超16米的巨大尺幅,这种尺幅使得画面能够360度包围观者,并借助人眼10—13米的生理视觉模糊区,使画布距看台的观者正好在这个视距内,因此产生一种强烈的临场感。画作中的细节处理同样至关重要,这里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指刻画的细致,而是刻画的程度与模糊视距视觉经验感受恰到好处的相符,以及画面与地面塑型的巧妙衔接,这些才是全景画重要的细节处理。再通过对近处地面塑型的精细制作与刻画,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质感、肌理和物体的真实存在。这种细致入微的表现,尤其是在与宏大场景相结合时,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全景画中,视错觉的运用也是增强沉浸感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全景画创作初期,表现古城房屋、街道等的透视问题一致困扰着创作人员,全景画与架上绘画不同,由于观者可以自由在看台走动,视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视消点的处理上与传统的三点透视有很大的不同。直到2002年创作济南战役纪念馆《济南战役城区攻坚战》全景画后提出的四点透视原理,才真正地解决了这个透视难题。“无论全景画场景如何复杂,立方体一类景物消失到跨越180度的交叉网状透视线上的4个消点上。”[2]传统的透视学中,研究视域只有60度,而全景画要表现的是360度,这也是全景画四点透视中的左右消点与视点成180度角的主要原因。这样用四点透视的方式创作可以创造出一种空间的延展感,使观者在看台不同的位置观看时,可以产生更自然的空间感受。
全景画中的色彩运用和光影设计也是沉浸感生成的关键。色彩是有情感属性的,所以色调的选择直接影响画面的整体氛围,而色彩关系的强弱对比则能吸引观众的视线,从而强化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光影效果通过模拟自然光线在不同物体上的投射,进一步强化了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关于光线的处理,值得强调的是整幅画面的受光方向要感受一致,所以在画面的不同朝向处就会有不同的光线变化,比如面向画面朝东方向画为受光时,则朝西画面的画为逆光,要确保整幅画面太阳光线的统一。但是画面近处与地面塑型衔接时,则要受到场馆顶光光源的影响,为追求极致的衔接形成拟真的效果,任何朝向的角度画到画布下沿时都需逐渐转变光源为顶光。这也是全景画在光源处理上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地面塑型就可以与画布通过光影角度一致进行更好地衔接,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性。
视角的选择和构图的设计在全景画中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从而增强沉浸感。通过选择合适的视角,创作者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目光穿梭于画面的各个部分,形成自然的视线流动。这种视线的引导不仅让观众在观赏时感到舒适,还能增强画面的叙事性和连贯性,在构图设计时,每个视阈内都会设计比较明显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画面处理,而且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计一个画面向地面塑型延伸的“噱头”,这样观众的视线能够自然而然地在画面中由近到远地流动,从而增强空间的整体感和沉浸感。全景画通过视角的自由转换和深度空间的巧妙布局,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纵深感。这种纵深感来源于画面的多层次布局,创作者通过前景地面塑型、中景主要情节和背景氛围的协调设计,创造出一个具有真实空间感的画面,让观者仿佛可以在画中自由穿行。
全景画中的运动错觉同样是增强沉浸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细致描绘烟、云的变幻状态和人物的动态,可以在静态画面中创造出动态的错觉,使观众感到场景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无论是风吹树叶摇曳,还是人物在行走、战斗,全景画都能通过这种运动错觉,使静态的画面充满了活力。
全景画通过这些视觉沉浸因素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震撼的体验,还能在情感上深深地打动他们,使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二、心理沉浸: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全景画的“沉浸感”不仅仅与视觉沉浸有关,还体现在心理沉浸层面。心理沉浸因素包括观者对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全景画中的情感投入、认知和参与。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使观众能够更深入的在心理上沉浸到全景画中。
艺术真实是创作者借助一系列艺术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提炼与升华后所创造出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画面。它并非是单纯对客观现实的忠实再现,而是对客观本质与情感的深刻表达。通过对场景、人物和情感的夸张与表现、提炼与重构,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在全景画中,艺术真实不单是环境细节的拟真刻画,更能营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沉浸氛围,从而使观者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心灵共鸣。
历史真实是全景画描绘历史事件和场景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它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忠实还原历史事实,确保画面细节符合历史记录与文化背景,如地形地势、人物服装、道具等。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再现,使全景画兼具艺术价值与教育、纪念意义。在表现历史题材的全景画中,创作者通常通过翔实的史料研究,经史学、军事专家反复论证,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运用艺术手法使场景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历史真实不仅能让观者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还能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在全景画中的辩证关系是心理沉浸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看似矛盾,但可在全景画创作中实现有机统一。艺术真实是创作者对历史场景的主观表达,是对历史事件情感内涵的深度挖掘。历史真实则是全景画的基础,可以提供真实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但是在创作中,很多情节在忠于历史的前提下,展开了适当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处理,很多画面情节在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都可以进行二度创作,这样使画面与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达到最完美的契合。创作者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使全景画既能忠实再现历史事件,又能通过艺术手法提升情感和精神内涵。
观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也是全景画心理沉浸的重要驱动力。当观者面对全景画馆巨大的场景和丰富的画面情节时,好奇心理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画面的体验中。观者可能会在作品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小细节,或试图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情节。这种探索欲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情感的投入和共鸣是观者与全景画之间建立心理沉浸的关键。这种情感连接不仅使观者更容易沉浸在全景画中,还能让其在心理上与画面内容产生共情,从而加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从被动的观察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进一步强化了心理沉浸的深度。
三、物理沉浸:环境模拟与声光电配合
在探讨全景画“沉浸感”的营造机制时,物理因素的协同作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涵盖了全景画馆的建筑特征、展览空间的设计与布置、音效和灯光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这些物理元素的深度融合与精准调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与氛围营造,进而深化了观者的沉浸感。
全景画馆的场馆特征对沉浸感的生成至关重要。全景画是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的。“全景画与圆形建筑结合的根本原因是全景画叙事的方式要求在无转角、不间断的360度环境中观看。全景画创作在关注叙事时间与空间方面虽与文学、电影等叙事方法有相近之处,但重要的区别是全景画的线性叙事结构是以独特的环形叙事形态所呈现出来。”[3]全景画馆通常采用圆形或椭圆形建筑结构,以实现360度无接缝的环绕式画面展示。这种圆形空间使观者置身画馆中心,并且视线可自如环绕四周,消除了传统平面画作的边界限制,从而使观者全方位感受画面内容。场馆内部墙面较高,这样有利于容纳大尺幅全景画,增强视觉广阔感和纵深感。
全景画馆空间的布局与动线设计,对于引导观众自然融入画面情境至关重要。全景画馆一般采用中心地下通道旋转楼梯的入场方式,这样使观者可以通过楼梯直接站立在观看平台的中央,看台的高度直接与观者的视高距离相关,所以在全景画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与场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拥有准确的透视视野。平台与画面之间的距离经过精确测量,使得观者视角与画中人物和景物的比例协调一致,同时地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通过地面塑型的处理,使得地面自然过渡到观者脚下,画布的上边缘则用吊伞加以遮挡,这样画面的上下边缘就都被恰当地隐藏起来,从而消除视觉上的割裂感。
音效与灯光的运用则为全景画的沉浸感增添了丰富的感官效果。背景音效如对风声、水流声、爆炸声的精准选择与环绕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的同步联动,环绕音效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加强空间感,使声音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增强临场感和真实感。灯光设计则根据画面内容灵活调整,既模拟了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又通过光影的巧妙布置,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与时间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生动的展示效果。
四、全息沉浸:全景画的未来展望
技术融合与创新将成为全景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全息影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全景画的展示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契机。全息影像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实现全息投影,使观众无须借助任何设备,即可从不同的视角观赏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与真实感。此项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平面全景画的局限,促使画面内容以更动态、立体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展望未来,随着观者审美需求与参与感需求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画面的视觉效果已难以满足观者对沉浸感的追求。借助技术革新与艺术探索,全景画能够在沉浸感体验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例如,运用传感技术,观众身着特定服装步入地面塑型部分,可与全景画中的元素进行互动,进而增强参与感、代入感与沉浸感。同时,全景画的沉浸感体验将超越传统的视觉、听觉层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感官融合,让全景画不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展示,而是一个动态、互动、立体的沉浸体验空间,使全景画的沉浸体验更加全面和真实。此外,创作者还可通过与科技的融合,探索全景画与游戏、电影等多媒体形式的结合,打造跨领域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探索不仅拓展了全景画的表现范围,也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全景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综上所述,全景画中沉浸感的生成与视觉沉浸、心理沉浸和物理沉浸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对未来全景画的全息沉浸也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创作可能性,在未来的全景画创作中,创作者应不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拓展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为观众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沉浸体验。
参考文献:
[1]宋惠民.恢弘·永恒的瞬间:中国全景画的崛起[J].美术,2001(12):75-79.
[2]胡姗姗,乃敏.四点透视:全景画透视与架上绘画差异性特征及应用[J].美苑,2013(2):44-49.
[3]刘希倬,李大鹏.隐藏在全景画背后的大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24.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