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沈周作为明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四季花卉图卷》不仅展现了花卉的自然美,更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愿。通过分析画中四季花卉的寓意,揭示了中国花鸟画中“意”的表现,即画家通过花卉表达对自然、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感悟,将自然界的元素与文化寓意结合起来,创作出富有深意的艺术作品。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花卉的自然美,更融入了沈周对四季更迭和生命循环的感悟,体现了真善美的艺术本质。
[关 键 词] 《四季花卉图卷》;花卉;中国传统绘画;寓意;真善美
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分为三种:人物、山水和花鸟。花鸟画这一题材一开始也只是人物画的装饰。其作为独立的画科,大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宣和画谱》收录了南朝顾野王(519—581)的一幅《草虫图》,称赞他“画草虫尤工”。花鸟画的真正起源被认为是在唐朝。《唐朝名画录》记载的花鸟画家多达二十余人,其中以薛稷、边鸾、刁习胤最有名。到宋代,花鸟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画家开始注重表现花卉和鸟兽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形成了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的花鸟画风格。
早期花鸟画多作为记事、装饰之用,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具有寓兴的作用。《宣和画谱》记载:“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风、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到了明清时期,花鸟画寓兴的范围和可应用的社会功能已经超越了先前任何时期。
具有祥瑞之意的花鸟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很多花卉因其名称或某些特征的谐音而具有吉祥的寓意。在传统节日、庆典或日常生活中,这类画作常被用来装饰家居或作为礼物互相赠送,以表达美好的愿望。例如,“莲”谐音“连”,常与鲤鱼搭配,寓意“连年有余”,即年年有余; “竹”谐音“祝”,常用来表达祝福,如“竹报平安”,寓意平安; “菊”谐音“举”,在一些组合中可以寓意举世无双或举家欢乐; “百合”谐音“百年好合”,常用来象征婚姻美满、百年偕老;“桂”谐音“贵”,桂花常与月亮一起出现,寓意“贵中有贵”,象征高贵的品质; “桃”谐音“逃”,桃花常与李花一起出现,寓意“桃李满天下”,即学生众多,教育有方;“松树”虽然不是花卉,但松树因其长寿的特性,常与鹤一起出现,形成“松鹤延年”的吉祥寓意;“葫”谐音“福”,葫芦常用来象征福气和长寿;因“蝠”与“福”谐音,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昭示“五福临门”。 这些花卉在传统花鸟画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多地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祝愿。通过谐音的方式,画家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元素与文化寓意结合起来,创作出富有深意的艺术作品。
花鸟画中的祥瑞品类不胜枚举,本文则就沈周《四季花卉图卷》中所画到的花卉进行研究分析,探究花鸟画中“意”的体现。
一、《四季花卉图卷》中的花卉介绍
《四季花卉图卷》是沈周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作包含了多种花卉,如水仙、秋葵、辛夷、菊花、梅花等,每种花卉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展现出季节的特点和各自的韵味。
画面采用没骨画法,构图采用对角式构图方式,使得牡丹花斜倚而出。沈周所绘辛夷花的花蕊似毛笔状,叶片呈现椭圆形,边缘平滑,有时略有波浪形,宽度相对较窄,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机(见图1)。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将“玉兰”和“辛夷”当成一种花,二者虽然都同属玉兰科,却有很大不同,它们的花瓣一个是淡紫色一个是白色,而辛夷花属于前者。沈周也有一幅《写生册——玉兰》,其中所绘花瓣呈现白色,无叶片点缀。“吴门画派”的画家陈道复和陆冶都有以玉兰花为题材的画作,其中花瓣和沈周绘制的花朵相同。由此可见,辛夷花和玉兰花在画家笔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象。
栀子花首次出现在古书中可以追溯到《史记》。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提到了栀子花,称之为“卮子”。这个名字来源于栀子花果实的形状,它类似于古代的一种酒器“卮”。栀子花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植物,其果实可用作染料,尤其是用于染制黄色的布料。栀子和茜草(另一种植物)都可作为染料,这在古代是相当宝贵的 。另外,栀子花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其中提到了栀子的多种用途,如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栀子花还被用于制作茶饮和糕点,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性植物 。这些记载表明,栀子花在古代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文学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春日结束,以芙蓉花为引接入夏季。沈周笔下的芙蓉花犹如锦缎般绚丽多彩。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芙蓉花盛开时的繁华景象, 枝条弯曲有致,线条流畅。沈周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表现出芙蓉花枝条的柔美与坚韧。叶片翠绿欲滴,生机盎然。叶片的形状、纹理、脉络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与花朵相互映衬,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沈周在《卧游图册》中对芙蓉花进行描写:“芙蓉清骨出仙胎,赭玉玲珑轧露开。天亦要妆秋富贵,锦江翻作楚江来。”同时在《宣和画谱》中提到的描绘芙蓉的画作有《芙蓉野鸡图》《写生芙蓉图》《芙蓉竹鸡图》等。这些作品展示了画家对芙蓉花的精细描绘和艺术表现。
沈周注重对外界事物的细微观察,在创作中往往以笔墨形态的提炼和转化来塑造艺术形象。在沈周之前鲜少有以没骨法画芙蓉的画家,大多是细笔勾勒完形而后填色,但是南宋画家法常不同。在沈周的《芙蓉》图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借鉴了法常的题材,也参考了他的造型、笔墨等。
夏末秋初,秋葵花盛开,花朵用藤黄勾勒,绘有五片轻薄的花瓣,旋转盛开,形似木槿花。花朵中心的柱头和花药清晰可见。据记载,沈周在画《绯桃图》时曾将桃花画成六瓣,有人认为他画错了,但吴宽为他辩解道:“寄语看花人仔细,绯桃千叶半开时。”前人画绯桃时的既定规律是画为 5 瓣,但沈周不为所拘束。沈周将秋葵的花瓣、叶子和花苞做简化处理。客观现实中秋葵的花瓣是交叠在一起的,一般为 6 至 8 片花瓣,而在画中,沈周将花瓣减少至5瓣,花瓣之间没有重叠,边缘清晰可见。
沈周在《卧游图册》绘有秋葵花的画面题识中写道:“秋色韫仙骨,淡姿风露中。衣裳不胜薄,倚向石阑东。”可见他借秋葵描绘秋景,追求自然之美和内在韵味。
菊花是深秋的直接象征,沈周笔下的菊花叶子使用了没骨画法,花朵则使用小写意,二者搭配呈现清丽之感。同时期画家陈淳也有《菊花图》扇面,随后清朝恽寿平、近代吴昌硕都有画菊的画作传世。
二、《四季花卉图》中花卉的不同寓意
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录了王问的《钟山木笔花并题》,其诗曰:“中郎宅里花满庭,辛夷花发玉分明。素色幽香比君子,谢家珍树何如此。”①王问认为其是“素色幽香”的君子。另外在《怀友》诗云:“湖草青青上客舟,辛夷花老麦初秋。一春多少怀人梦,半在乡山雨外楼。”辛夷花又成了可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正因如此,吴门地区的沈周、陈道复、王维烈等人都对其青眼有加。②这种对花卉拟人化的呈现除了辛夷花外,还有三只小雀寓意“三公”,祝福位列三公、官运亨通。又或者是大鹏展翅,一般为“鹏举图”,代指志存高远等说法。
石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因为石榴果实里面含有许多籽粒,寓意家族繁盛、子孙满堂。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富贵、吉祥和繁荣。将牡丹与石榴结合,寓意家庭富贵且人丁兴旺。辛夷象征纯洁和高雅,它的加入使得画面寓意更加丰富,寓意家庭和谐。石榴、辛夷、牡丹三者结合,还寓意着喜庆和团圆,是适合作为节日庆典的装饰画,表达美好祝愿。又因为辛夷和牡丹的开花时间都在春季,石榴则寓意结果,三者结合在一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充满生机。
栀子花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祥云瑞气。在古画中,栀子花搭配其他物象出现,如汪承霈的《九州如意图》、钱维城的《新邵如意图》、董祥的《岁朝图》中都有栀子花的身影。因此,栀子花代表长寿、幸福、健康的寓意便流传了下来。
芙蓉因其名字的谐音,有富贵、繁荣之意,所以在传统绘画中,人们多把牡丹和芙蓉结合在一起,代表“富贵繁荣”。芙蓉花和白鹭结合,寓意“一路荣华”。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中将芙蓉和锦鸡结合,寓意“锦绣荣华”。
唐寅在《秋葵图》中通过诗文赞美了秋葵在恶劣环境下仍保持“向阳心”的品质,文徵明的《秋葵》展现了文人的淡泊宁静和审美意趣。沈周的秋葵是对秋天的直接体现,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菊花是国画的传统题材,具有多重含义,因其为秋天之物,多代指秋色,如边寿民的《瓶菊图》题曰:“分得东篱好秋色,纸窗髹几静中看。”
水仙花和梅花都是春节的应景佳物,一般出现在“岁朝图”中代表新春如意、事事吉祥。
三、菊花的多重寓意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高雅傲霜、刚正不阿、富贵安康的含义;白色的菊花在我国通常用于追悼场合,代表哀悼之意;九月九重阳节是登高采菊的日子,代表着长寿。除了单独以菊花作画,“瓶菊”也是一种绘画题材,以边寿民的“瓶菊”系列题材最常见。
《瓶菊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观赏者。画中,一瓶菊花静静绽放,背后不仅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美的捕捉,更映射出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心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传世,菊花被后世贴上了隐逸的象征标签,边寿民在一幅《瓶菊图》中题道:“花之隐逸者也,所以苇间常写。如何插入瓶中,不肯寄人篱下。”这就写出了常画“瓶菊”的本意。一是因为“隐逸”的本质,二是因为画“瓶菊”而不是画“篱下之菊”,乃不愿“寄人篱下”之意。这是他独特的文人气节,也是对陶渊明隐逸的延续。①
“瓶菊”系列作品,其构图往往遵循一定的程式,而画中的真意则蕴藏在题诗之中。例如,“巨瓶不问是何窑,口阔中宏气自豪”等诗句,通过描绘大口径瓷瓶展现了豪迈之气,而随手插入的菊花则透露出一种风雅;再如“黄花初放酒新香”,表现了菊花的晚香和诗人豁达的个性。这些题诗无一不体现出边寿民对菊花的独特情感,以及其精神的长久不衰。从“几株雪白几株黄”到“持去卖钱偿酒价”,每一首诗都映射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尽管边寿民的“瓶菊”系列多数未注明创作年份,但从题诗和笔触分析,推测应为其晚年之作。这些作品充满了作者的生命意志,其中“晚节”与“秋色”成了难以磨灭的文化象征。②
除了边寿民,“八大山人”朱耷的“瓶菊”也同样出名,虚谷和八大山人的《瓶菊图》都绘于社会动荡之时,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心态。虚谷的《瓶菊图》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画面中一支松针斜放在青瓶瓶身之外,一个扁圆提壶摆在前景,菊花则以淡墨画瓣,并涂上菊黄,花瓣舒展,瓣身直,和常见菊花相比更显贵重。八大山人的笔触和构图都非常简练,具有一种刚毅而又纯朴的气质。几朵菊花似乎是随心所欲地勾勒出来的,富有韵律感。枝叶茂盛,挺拔而稳重,充满生机。这幅画完美地展现了菊花抗击寒冷的精神。
菊花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不仅在技法上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高尚品格的追求,使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四、结束语
《四季花卉图卷》以花卉盛开的时间不同,将一年四季、时间流转展现在画卷上,让观者有身处宁静简朴生活之感,正如画卷的最后题道:“白石翁暮年写生天真烂漫,有活泼泼之趣。此卷随意点染,用色浓淡如雨,润露浥香艳可掬。余性爱名花,齐花地偏不能多植。又懒遇园圃。近得此朝夕展观足适简静。”
本文围绕沈周《四季花卉图》探究其花鸟画作品中祥瑞题材绘画的审美与民俗等影响因素。总的来讲,沈周是将自身的修养融入绘画创作中,通过写生,以笔墨结构作为情感表达的支点,完成从物象到意象、意象到意境的转化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他对笔墨表现力的艺术性探索,沈周的绘画艺术具有内敛、真诚的内涵,于平淡中又充满了蓬勃生机,体现了真善美的艺术本质。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注释:
①卞永誉编《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九,画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
②朱万章:《陈道复笔下的辛夷花》,《荣宝斋》2021年第2期,第190-193页。